李明:优秀咨询师的4大特点、7个技能与1种心态
本文整理自壹心理对李明老师的专访。
最厉害的咨询师有哪些特点
李明:我理解的最厉害的心理咨询师的状态,大概有这么三四个特点。
- 灵活的边界。
心理学的很多训练,是让咨询师学习如何让人“不舒服”的,他好像总处在一个对别人做审视的一个视角下,他的专业训练让他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这大概是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帮助别人和打扰别人的边界,有时候很模糊,如果不是对方的诉求,咨询师很刻意地去帮助人,可能就会打扰到别人,让人不舒服,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
- 稳定。
咨询师就要给人一种很稳定的感觉,当你靠近他,跟他待在一起,你就觉得越踏实,看到他就像山一样,稳定的在那里,你那个躁动的心就会自然地沉静下来。特别躁动的心,不太可能看清方向。很多心理咨询的求助者,不见得缺乏资源、手段之类的,甚至不缺乏朋友,但他缺乏人生的方向。这时候,他就需要能够戒定慧——好的咨询师应该能让来访者定下来,定能生慧。
当然也有一些疗法,比如舞动疗法,它需要活跃,但是那个活跃里头,其实有一种稳定在,才具有疗愈作用。它不是单纯的活跃,它的眼神动作、神态、气场,它传递出来的东西,都是很稳定的。
- 通透且慈悲。
通透的意思大概就是,他可以比较一针见血地回应——他不会卖弄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但他有很多知识和学问;他不会很随意地去戳穿别人的谎言,但是他知道别人在撒谎。如果我们的来访者选择了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保护在一个小小的谎言里边,咨询师要宽容他,陪伴他走出那个阶段。好的咨询师不仅能精准地回应,还要有这种呵护的本领。
-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深情。
他见过各种各样的烂事,但是他依然不舍对于普通的人生的那种珍惜;他见过各种心理的波折,但是他还是会为当事人的那一点点哪怕看上去很小的伤心事而伤心。
当来访者求助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阅历、知识、格局、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可能就是觉得这个事过不去了。但咨询师他有自己的一些资源一些经历,他觉得这都不算个事,我早就经历过了。但是,他不能把自己的那个视角,强加到来访者身上。他不会因为自己可以不觉得这个事是个事,而期待他的来访者也不要觉得那个事是个事。他会觉得每个人的事都是事,他要有能力自己出得来,还要能够在那个当下融入进去。这其实也是一种看见的能力,能看见一个特别微小,甚至在咨询室里面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他能够共情到,对来访者来说,那个事就是唯一的事。
所以,最最顶级的心理咨询师,往往很不像个心理咨询师,更像是一个宗教家。你靠近他的时候,他不见得要跟你说什么话,但你能够感受到那种慈悲、那种关注、那种智慧。好像他的存在,就能够把你内的那个本色具足的智慧给勾出来。
心理咨询师必备的7个通用技能
李明: 作为一个咨询师,有7个通用的技能,不管你学的是什么流派,精分也好,叙事也好,认知也好,都必须要掌握。
- 聆听: 认真地听,听得见,听得进去,还听得懂。
语言有一个毛病,它没有办法一下子和盘托出,它需要像中国画一样渲染,你必须要有耐心,认真地听,学会不那么快得出结论和指导意见。
- 坐得住。 这个坐得住的能力,就是说,你不那么容易被冲击到。
如果一个人跟你讲一个令人发指的闻所未闻的邪恶的事,你能不能坐得住,就意味着你有没有能力在接下来帮到他。如果他说了那个事,你已经浑身发抖,或者他讲了一些有点情色意味的一些经历,你就被激活被点燃了,那是不行的。 心理咨询师的心要像个镜子一样,镜子照了污染的东西,它本身是不污染的。 咨询师不应该因为一个色情的画面,而变得脸红的。他就是在听着特别紧张的事,也要能坐得住。
- 说得出。
我们日常生活里边,有一些话我们说不出口就算了。但在咨询里,有一些重话,有一些你可以精准地回应的一些重话你会不会说?敢不敢说?能不能说?有没有这个能力去说?再比如说,你就是喜欢上你的来访者了,你感受到了那个东西——当然你不会去付诸行动——但是这个时候,你没有能力说出来?如果你是在回避,反而会让这个关系变得更有风险。
- 极强的心理消化能力
咨询工作中,一定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一些事,再比如,如果来访者走了,你的心里边一直挂着,你就会很沉重的。甚至能够消化它?(深度)
双重倾听(double listening):在来访者陈述自己的故事时,要用两只耳朵去听,一只听事实,一只听例外。“事实”就是关于来访者描述的客观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等),“例外”就是关于来访者对此事的应对方法、资源、成功案例等。而且要在倾听的过程中去了解来访者需要和想要什么,在这些问题中更看重什么。(广度)
- 有极强的学习能力。
无需用一个疗法来标签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好坏,因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他是用他的人格来工作,而不是用他的技术。他一定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像海绵一样,对所有能够有助于你更好地疗愈别人的东西进行吸收,又把自己变成一个能量的通道。
- 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本身并不见得能够疗愈到人,但是它可以帮助你理解人。你知道很多关于人的疾病的知识,不表示你能够理解这个人。要理解这个人必须要靠共情能力。这可能就是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咨询师工作不一样的一个地方。精神科大夫可能就know的东西多一点,而心理咨询师可能他understand的东西要多一点,要有极强的共情能力,要能够嵌入别人的精神世界。
- 超越的、精神性的追求。
心理咨询师都要有一点修行人的精神追求,要借事修心,不要把心理咨询当成一个世俗化的工作。
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对人性,对于宇宙这些超越性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思考;需要更多的体验,拥有能够承接世俗道德意义上的恶人的心。
人人皆可以尧舜,对自己有期许,有要求,成为不了至圣的圣人,也能够成为一个情绪比较稳定的贤人。
1个心态 咨询师别把自己看的太重要
来访者不说话,不见得就没有帮助,你就让他不说话好了。他觉得很好,能够有一个空间允许他不说话,这是好的。如果说起什么作用的话,就是来访者在这个咨询过程里边,有那么一个叫咨询师的角色在陪着他。这就够了。
原生家庭缺爱,长大了如何治愈自己?
本文整理自《原生家庭缺爱,长大了如何治愈自己?》
如果你小时候缺爱,那么现在你可以做以下事情:
- 接纳父母。
- 不要把父母的改变,当成是自己生活变好的前提。
- 可以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和一些安全型的朋友。
- 找到一个足够好的心理咨询师。
- 书写疗愈,通过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来理解自己。
-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 列感恩清单,经常去感受你和伴侣或朋友之间的温暖互动。
- 学会认可自己,建立积极信念。
接纳父母
接纳他们在你眼中不好的样子。因为他们可能也是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们并没有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学到如何给你足够的爱,如何正确地爱你。因此,他们我有办法给你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人是人,行为是行为。有问题的是行为,而不是人。不要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否定他们的人,他们所做出的行为,可能是他们作为受害者的身不由己的应对模式。接纳了父母的不好,你才能更客观地去看待他们。
不要把父母的改变,当成自己生活变好的前提
一个人如果他自己不愿意改变,那其他人是很难改变他的,就算是我们的父母。 父母并不会如我们所愿去改变,一个人多年形成的性格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人们之所以烦恼,就是由于总是在操心别人的事,而没有掌控好自己的事。(《一念之转》) 想要改变父母,就是在操心别人的事,而改变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变好,在是在掌控自己的事。所以,改变父母很难,但是我们想让自己变好,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可以找到一个安全型的伴侣和一些安全型的朋友
好的亲密关系,有很好的疗愈效果。 一些安全型依恋者,可以不费力就化解不安全依恋者带来的挑战。他们自带充沛的安全感,敢于包容和坚持。通过和他们的相处,你会重建起属于你的安全基地,慢慢也朝着安全型依恋转化。
找到一个足够好的心理咨询师
咨询的时候,可以给你提供一个释放压抑的空间,你在咨询师面前可以倾诉自己被压抑的情感,同时,好的咨访关系,会帮助你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这是一个**“重新养育”** 的过程。
咨询师会帮助我们一起去看到自己在关系中不安全感的来源,让我们可以深深地理解自己,同时,帮助我们找到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我们建立起新的积极认知,重塑我们在关系中的互动模式,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慢慢地,就会得到疗愈。
书写疗愈,通过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来理解自己。
有心理学者认为:通过理解自己的早年经历,可以帮助自己逃脱被不安全依恋模式定义和禁锢的境地。你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回忆过去的经历,并且审视这些经历产生的原因。
虽然你知道依恋类型的形成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你可以回忆过去父母对你的态度和方式,但同时注意重塑对过去经历的认知,如:“父母对我冷漠,并不是因为我不值得爱,只是因为他们也还没学会如何对孩子表达爱,他们不可能给我他们不会和没有的东西。”
而且你也会发现,虽然父母有时候没有及时满足你的需求,但有时候你依然还是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你的爱与关心,我们会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长经历,看待我们的父母。
当你重塑自己对过去经历的认知,你就可以慢慢的从缺爱的模式中走出来。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ABC理论: 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
人们通常会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对于不安全依恋的人,当一件事发生,他们往往会倾向于产生消极的信念,因此会导致不好的结果C的出现。尝试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转变自己的消极认知,哪怕是去问一问对方当时的想法,也比让自己陷入你难以摆脱的消极的想法要好。
列感恩清单,经常去感受你和伴侣或朋友之间的温暖互动
去感受别人对你的关系和爱,当你对关系不信任的时候,你的内心可以渐渐被爱融化,你可以与别人进行更通畅地交流和互动,让关系和爱循环流动起来,让自己在关系中得到滋养。
学会认可自己,建立积极信念
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你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会真的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积极的信念会带来积极的行为,而积极的行为常常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我们自己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就会一直朝着那个期待的方向不断努力,最终,就真的能成为那个期待的自己;而如果我们一直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做不到,或者觉得自己不配,那么,就真的会一直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从小缺爱的人,如何让爱慢慢流向自己?
本文整理自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从小缺爱的人,如何让爱慢慢流向自己?
为什么越缺爱越得不到爱
-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简而言之:就是积累优势,赢者通吃。
缺爱的人,总是渴望能从外界得到爱和关注,重点会放在别人身上,反而忽视了爱自己和自我成长,同时也有可能让身边的人感到压力太大而远离;而不缺爱的人,知道如何爱自己,精神世界比较富足,有饱满的能量去爱别人,而且不会让别人的一举一动影响自己的情绪,这样关系就得以健康发展。
- 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
是指视觉场景中的某些变化并无被观察者注意到的心理现象。
简而言之:通常情况下容易被我们注意到的大的变化,我们却没有注意到。比如,人收到一个需要解决的任务,会立即关注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头脑只会选择与达成目标直接相关的信息。
当缺爱的人想被爱,就只关注别人有多被爱,自己有多不被爱,没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很多东西。比如,别人也有不被人喜欢的时候,但被他选择性忽视了;或者自己也有被人喜欢的时候,却当做没这回事……这种变化盲视,让缺爱的人陷入不被爱的痛苦里。越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就越得不到爱。
“变化盲视”在亲密关系中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念头上:
- “我不值得被爱”。关注点总是放在一些不具体、很抽象不落地的问题上,比如:男友更爱我还是他前女友?男友父母给我发红包,是真的喜欢我还是做做样子,我和他的关系到底经不经得起考验?等等。这些抽象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无法证明自己是被爱着或值得被爱的,会导致自卑感。因为这份自卑,哪怕有很多优点,也总害怕自己不被爱,给恋人一种疑心重、阴晴不定的感觉。
- “我随时会被抛弃”。既不敢进入关系,害怕迟早会被抛弃;又在进入关系后患得患失、搞得自己很不安,让伴侣压力很大。心里有很多“我会被抛弃”的恐惧,这让在谈恋爱时,总是拼命去找对方不会抛弃自己的证据((注:这一点存疑,待补充))。从而忽略了双方相处到底融不融洽、适不适合等关键因素。
- “他/她是我唯一的依靠”。过度放大感情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而忽略了其他关系的重要性。比如在感情中没有感受到被爱,就感觉全世界都不爱自己。很多时候人们嘴上说渴望被爱,通常指的是两性关系里的爱,而身边人(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付出和关爱、善意和支持总会被无视。
不必执着追爱
爱情,更像是幸福之路上的风景,而不是归宿。
阿德勒在《理解人性》里。总结了一个人在关系中表现的底层逻辑:个体所有的心灵活动,都是在坚持不懈为实现一切愿望做准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必为单一的愿望,做单一的努力。)所以,我们在信念上要有所改变:
- 找回对身体的感受,练习爱自己的能力。人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困境,培养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阿德勒)
- 牢记“我需要一段好的关系,而不是需要你”。
如何让爱慢慢流向自己?
总的来说:缺爱的人,不一定真的没人爱,也可能是不够爱自己;而不缺爱的人,不一定人见人爱,但内在相对充盈。把自己从“不被爱”的泥潭中捞出来,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真正的处境。当一个人不轻易陷入“变化盲视”,具备全局观,自然能够看到:四面八方都有爱自己的人。
- 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区及其他社会网络的不同类型的支持。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除了爱情外,其他好的关系,同样拥有治愈一切伤痛的魔力。家人朋友对我们的爱,小猫小狗对我们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都足够支撑我们。
- 逐步减轻焦虑。 “正念冥想”等。((注,关于正念冥想,将单独开设专题讨论。))
- 善待自己和他人。 钱和能量都会自然流向内心富足且慷慨的人。少索求爱,多爱自己,富养自己,自然会有更多的钱和爱流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