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s notes

心理治疗知识库

本文整理自《Ta竟是这样看我的!丨元准确性》

元准确性的定义

识别他人对自己(或第三方)看法的准确性,叫做元准确性。(斜体为内容补充,参考《Metaperception&Meta-Accuracy》

良好的元准确性在人际交往、自我成长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元准确性的作用

  1. 元准确性影响人们的自信心:通常情况下,自我元准确性较高的人更为自信。反之,越是自认为不太能发觉他人态度,也就越容易出现不自信的情况。

  2. 良好的元准确性对成功的自我表现、优越的人际关系有显著的影响:元准确性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应该追求哪些关系,应该避免哪些关系。

  3. 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他人个性的,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认识。

影响元准确性的因素

  1. 熟识程度:熟人之间的元准确性基本较高。熟识程度对元准确性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即使两个人是初次见面,只进行过有限的交流,也能达到较高的元准确性。

  2. 积极印象:带有明显情绪表达的积极印象,似乎更有助于提高元准确性。

    • 假说一:在社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更乐意得到他人的夸赞和尊敬,而不喜欢得到负面评价。因此,潜意识中就会更加敏感地“捕捉”到积极的反馈而忽略掉消极评价。
    • 假说二:人们倾向于对人际交往之中抱有积极幻想,进而影响到对他人态度的感知。

怎样提高自己的元准确性

  1. 提高自我认知

如果你默认别人眼中你的形象和自己认为自己的形象是一致的,这种默认有很高的概率是对的。所以,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两个部分。

  • 自我观察主要侧重对自己的思想、感知、意向等方面的认识。
  • 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以及人格特征的判断。

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人们对“我”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人眼中的“我”。

  1. 善用反馈与自我观察

社交时,对方的语气、态度、表情等信息都是我们判断对方态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情绪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三个部分所构成。其中外部表现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

通过对社交对象的仔细观察,可以判断对方行为所代表的情绪意义,进而校正对对方心目中自身形象的判断。

  1. 灵活的社交

人的认知风格具有独特性,在社会交往中,灵活采用不同的技巧去观察、用不同的方式去结交不同熟识程度、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比如,把握好不同性格的人所能接受的热情程度),或许能从对方的反应中读出更多的信息,提升对自我形象的了解程度。

写在最后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可我们,当察觉到他人的排斥和否定,如果我们确实没有做错什么,不妨洒脱一点,一笑而过。

请弄明白,别人看不见我,那只是因为他们不愿看见我。——《看不见的人(Invisble Man)》

本文整理自《看不见的底层:人们为何选择无视低阶层者?》,原文来自《看不见的底层: 对低社会等级者的人际忽视及其理论解释》

何为人际忽视?

在人际互动中,人际忽视表现为一种隐形的人际贬低与排斥。相比于显性的负面关注,人际忽视在形式上更为隐蔽,但它同样容易让人觉察,并且甚至更伤人(O’Reilly et al.,2014)。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际忽视现象与关注对象的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信息密切相关。相对于高社会等级对象,人们更容易忽视低社会等级对象(Brown-lannuzzi et al.,2014)。

社会等级 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某种有价值的社会维度上的隐式或显式的等级顺序,低社会等级者(如低权力、低地位低阶层、女性和少数族裔等)占有和可获得的经济与社会资源显著低于高社会等级者(如高权力、高低位、高阶层、男性和多数族裔等)。

低社会等级者为何更容易受到人际忽视?

1.社会文化机制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们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着对不同社会等级的认知。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塑造文化、习俗、道德观念,形成一个不利于低社会等级者发展的环境,并形成将社会不平等合理化的观念,最终这些观念内化为个人信念,使得人们更容易忽视低社会等级者。

2.地位假说

该假说认为,地位 代表受到他人尊重、钦佩和自愿顺从的程度(Magee&Galinsky,2008),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够为个体和群体带来诸多益处。

对地位的追求是人类的基本动机,高地位者因具有潜在人际价值和收益,得到更多关注,而低地位者则因缺乏人际价值,容易被忽视。

3.目标可供性控制理论

该理论从机会和威胁两个维度完整解释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他人的人际关注特点。

  • 当个体认为人际对象有利于促进自我目标(高机会且低威胁)时,人们就会对其进行积极正性关注;
  • 当人际对象被视为妨碍自我目标(低机会且高威胁)时,个体则易表现出显性的敌意与排斥等负性关注;
  • 而当人际对象被感知既不促进也不阻碍自我目标(低机会且低威胁)时,就会遭遇隐性的忽视与冷漠等负向关注;
  • 而低社会等级者被评估与个体当前目标无关时(既无法提供机会又不会带来威胁),他们就容易遭遇人际忽视。

4.交叉隐形理论

该理论认为,相比只有单一从属群体成员身份的个体,那些有多重从属身份的个体在所处社群以及主流社会中会更容易经历人际忽视。

具体来说,在主流社会文化中,男性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异性恋中心主义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赋予了优势群体(如男性、白人和异性恋等)以霸权地位,将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定义为社会标准,使得具有交叉从属群体身份的个体被定义为其身份群体的非原型成员。

相比原型群体成员,这些非原型成员更可能被边缘化。 以往有研究发现,相对于黑人男性、白人男性和女性这些具有一或多个优势身份的群体,被试者往往更难记住黑人女性的脸,并且在小组讨论中更容易忽视她们的贡献。

小结

人际忽视不仅让低社会等级者产生羞愧、焦虑及悲伤等负面情绪,还会限制他们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流动性,进一步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形成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剧社会不平等。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在社会和个人层面共同努力。

  • 从社会层面而言,需要将社会平等观念融入文化环境,成为大众自动化认知的一部分;
  • 从个人层面而言,需要提高个体的公正意识,通过正念培养,增加对他人不文明行为的觉察。

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被重视,使社会更温暖、更包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为社会的公平与包容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整理自《当“戾气”越来越重,你要知道如何掌控你的“火药味”》

人人都有愤怒的时候,但受到的教育却是,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事实上,感到愤怒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愤怒”和所有的情绪一样,是人类宝贵体验的一部分,若我们能更好地识别和运用它,反而能够给自己带来帮助。

“未被表达的愤怒永远不会消失,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弗洛伊德

表达愤怒的“好处”

  1. 有助于释放情绪。
    压抑愤怒会导致情绪积压压力增加,且可能引发有害的情绪失控。
  2. 能沟通需求。
  3. 能解决矛盾冲突。
    如果能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愤怒,愤怒就能促进沟通,有利于解决矛盾冲突。
  4. 表达愤怒能推动个人为自己的信念及权利发声。
  5. 能提升情商。
    健康地表达愤怒意味着个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及高效沟通的能力。

四步走,表达愤怒

第一步:感受自己的愤怒情绪

想要从根源上获得疗愈和成长,需要我们面对、探索并深刻感受自己的愤怒情绪。接受并感受自己的愤怒是愿意承担其造成后果的基础,也是将其转变为积极力量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否认或压抑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在个人成长、社会贡献等方面等能力就会受限。反之,当我们允许自己去真正地感受愤怒、焦虑或是绝望时,才能进入疗愈阶段,从自己的感受中创造价值。

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了解愤怒出现时,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也许能会感受到体温升高、下颚紧张,有尖叫或踢东西的冲动。当你识别到它的存在,就意味着这份感受是有可能被接纳的。这时,你可以从头到脚缓慢地扫描自己的身体。关注当下任何你正在经历的感受。深吸一口气,努力慢下来,与自己的愤怒和解。同时,怀着好奇心和同情心,温和地同这些感受相处。

第二步:理解你的愤怒

未经检视的感受,可能并不是当下事件所引发的,可能是不愉快的经历、痛苦的症状,我们可以找到理解自己、体验并善用它的方法。用健康的方式处理愤怒有助于情绪与认知的整合,并为理性决策创造一个空间。

愤怒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作用。

  1. 保护性,愤怒与我们的生存及安全感有关,是情绪大脑的一个功能。可以说,保护性愤怒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或内化的,保护性愤怒的本质是应对环境中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它会本能地关注外部世界的原因。

  2. 转化性,与个人成长和转变有关。转化性愤怒是有意识的。转化性愤怒能够增进个人理解、提高韧性和力量。善用愤怒、实现疗愈和促进个人成长,需要我们有意识和刻意努力。

当我们感受到愤怒时,问问自己,这种愤怒的作用是什么?

  • 它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自我,还是会抑制这种表达?
  • 他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自由,还是起到了防御作用?

第三步:定义自己的需求

需求与愤怒本就有关联,在这一步中,我们任务是确认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愤怒总是会指向我们未得到满足的核心需求。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描述我们的状态,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生存安全、公平正直、爱与自我实现。每一个维度对应一类人类的基本需求。当感到被人利用而受到威胁时、当感到被拒绝或是不被尊重时,又或是当受到阻碍无法做那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时,我们都可能会愤怒。

当我们感到愤怒时,试着问问自己,是哪些核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我的生命安全或身体健康是否受到威胁?
  • 是否遭受了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对待?
  • 是否感到被拒绝、不被尊重或是没人爱自己?
  • 是否有什么阻碍了我达成自己的目标?

第四步:采取明智的行动

当我们确认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能决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无论我们如何深思熟虑地分析各种情况或提前做好计划,都不足以改变当下的处境。将愤怒转化为积极行动的力量,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并改变生活、人际关系,最终,改变周遭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为了功利性的收获或成就,而是为了规范自己的行动与生活方式。 慢慢地我们会感到更加踏实、坚韧、安全及自信,且行动将会更高效——最终为自己及身边的人带来价值。

写在最后

当我们愤怒时,将重心从防御状态转向发现自己的需求,就能从容地评估自己的处境、选择自己的反应,并以有效、富有同情心及明智的方式展开行动。

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式释放并转化自己的愤怒来满足这些需求,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并拥有更美的生活。

我们可以在愤怒的感受中多停留一会,当我们能够容纳它,转变它,它会自然而然地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