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s notes

心理治疗知识库和个人博客

本文整理自《当“戾气”越来越重,你要知道如何掌控你的“火药味”》

人人都有愤怒的时候,但受到的教育却是,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事实上,感到愤怒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愤怒”和所有的情绪一样,是人类宝贵体验的一部分,若我们能更好地识别和运用它,反而能够给自己带来帮助。

“未被表达的愤怒永远不会消失,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弗洛伊德

表达愤怒的“好处”

  1. 有助于释放情绪。
    压抑愤怒会导致情绪积压压力增加,且可能引发有害的情绪失控。
  2. 能沟通需求。
  3. 能解决矛盾冲突。
    如果能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愤怒,愤怒就能促进沟通,有利于解决矛盾冲突。
  4. 表达愤怒能推动个人为自己的信念及权利发声。
  5. 能提升情商。
    健康地表达愤怒意味着个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及高效沟通的能力。

四步走,表达愤怒

第一步:感受自己的愤怒情绪

想要从根源上获得疗愈和成长,需要我们面对、探索并深刻感受自己的愤怒情绪。接受并感受自己的愤怒是愿意承担其造成后果的基础,也是将其转变为积极力量的第一步。如果我们否认或压抑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在个人成长、社会贡献等方面等能力就会受限。反之,当我们允许自己去真正地感受愤怒、焦虑或是绝望时,才能进入疗愈阶段,从自己的感受中创造价值。

试着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了解愤怒出现时,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也许能会感受到体温升高、下颚紧张,有尖叫或踢东西的冲动。当你识别到它的存在,就意味着这份感受是有可能被接纳的。这时,你可以从头到脚缓慢地扫描自己的身体。关注当下任何你正在经历的感受。深吸一口气,努力慢下来,与自己的愤怒和解。同时,怀着好奇心和同情心,温和地同这些感受相处。

第二步:理解你的愤怒

未经检视的感受,可能并不是当下事件所引发的,可能是不愉快的经历、痛苦的症状,我们可以找到理解自己、体验并善用它的方法。用健康的方式处理愤怒有助于情绪与认知的整合,并为理性决策创造一个空间。

愤怒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作用。

  1. 保护性,愤怒与我们的生存及安全感有关,是情绪大脑的一个功能。可以说,保护性愤怒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或内化的,保护性愤怒的本质是应对环境中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它会本能地关注外部世界的原因。

  2. 转化性,与个人成长和转变有关。转化性愤怒是有意识的。转化性愤怒能够增进个人理解、提高韧性和力量。善用愤怒、实现疗愈和促进个人成长,需要我们有意识和刻意努力。

当我们感受到愤怒时,问问自己,这种愤怒的作用是什么?

  • 它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自我,还是会抑制这种表达?
  • 他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自由,还是起到了防御作用?

第三步:定义自己的需求

需求与愤怒本就有关联,在这一步中,我们任务是确认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愤怒总是会指向我们未得到满足的核心需求。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描述我们的状态,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生存安全、公平正直、爱与自我实现。每一个维度对应一类人类的基本需求。当感到被人利用而受到威胁时、当感到被拒绝或是不被尊重时,又或是当受到阻碍无法做那些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时,我们都可能会愤怒。

当我们感到愤怒时,试着问问自己,是哪些核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我的生命安全或身体健康是否受到威胁?
  • 是否遭受了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对待?
  • 是否感到被拒绝、不被尊重或是没人爱自己?
  • 是否有什么阻碍了我达成自己的目标?

第四步:采取明智的行动

当我们确认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能决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无论我们如何深思熟虑地分析各种情况或提前做好计划,都不足以改变当下的处境。将愤怒转化为积极行动的力量,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并改变生活、人际关系,最终,改变周遭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为了功利性的收获或成就,而是为了规范自己的行动与生活方式。 慢慢地我们会感到更加踏实、坚韧、安全及自信,且行动将会更高效——最终为自己及身边的人带来价值。

写在最后

当我们愤怒时,将重心从防御状态转向发现自己的需求,就能从容地评估自己的处境、选择自己的反应,并以有效、富有同情心及明智的方式展开行动。

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式释放并转化自己的愤怒来满足这些需求,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并拥有更美的生活。

我们可以在愤怒的感受中多停留一会,当我们能够容纳它,转变它,它会自然而然地消解。

本文整理自《为什么拿铜牌比银牌更开心?心理学教授给出答案》

反事实思维的理论基础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一种基于与现实相反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通常是对已经发生的事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假设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就是将已经发生的事实与想象中的可能性进行比较。

反事实思维是 “有限理性” 的体现。如果从理性的角度看,银牌获得者应该比铜牌获得者更高兴,因为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表明人们的思维是基于有限理性的。

上行与下行的反事实思维

  • 上行反事实思维: 能够产生自我激励,但也容易引发后悔内疚等负面情绪。比如银牌获得者会觉得“如果我再努力一点,我就能拿到金牌了”。

  • 下行反事实思维: 能带来自我安慰,引发庆幸、满意等积极情绪。比如铜牌获得者会觉得“如果我表现差一点,就没有奖牌了”。

反事实思维的触发条件

  1. 负面结果比正面结果更容易激发反事实思维:
    银牌获得者比铜牌获得者离金牌更近,因此更容易产生反事实思维。那些差五分钟和差30分钟没赶上火车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产生反事实思维。

  2. 不正常的结果容易引发反事实思维:
    当事件结果与预期不符时,人们倾向于用反事实思维修正事实。研究显示,48%的人在遇到负性事件时会产生反事实思维。

  3. 反事实思维还与是否采取行动有关:
    短期内,人们后悔做了某事;而长期来看,70%的人后悔的是未做的事。

  4. 某些人格特征也容易产生反事实思维:
    高自尊的人更容易产生下行反事实思维,而神经质程度高的人则伴随更多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外向开朗者会体验更多的下行反事实思维,而成就动机高的人易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

  5. 反事实思维产生也与情境有关:
    以奥运会为例,不同的心态、名次及最终结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反事实思维。获得银牌和铜牌的情境是独特的,因此会引发不同的反事实思维。

通过反事实思维产生积极情绪

利用这些心理现象,有意识地让反事实思维“利益最大化”。

当你获得银牌时,用“下行”反事实思维来享受当下的成绩,想想获得铜牌的人甚至没有奖牌的人,他们同样付出了努力,但收获却不如你多,你是不是该开心呢?

比赛结束回归生活时,用“上行”的反事实思维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推动自己前行,按照“如果我再努力一点”的方向不断努力,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