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s notes

心理治疗知识库和个人博客

无意识思考(Unconscious Thought):在不直接关注任务的情况下,潜意识中与任务相关的认知和情感过程。

无意识思考假说:在简单决策(例如在少量属性之间做选择)中,有意识的思考更为有效,但在涉及多个属性的复杂决策中,无意识的思考(即不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的思考)反而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这是因为:

  1. 意识的容量是有限的:有意识思考受限于处理信息的能力,难以同时处理大量属性;
  2. 有意识思考对不同属性重要性的分配出现偏差:会过度关注某些方面,忽略其他因素,导致决策质量下降;
  3. 而无意识思考则能在容量限制的情况下整合大量信息,过滤无关紧要的信息,聚焦于真正重要的因素,可以更自然地权衡不同选项的优劣。

研究通过实验发现,与立即作出决定或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相比,经过无意识思考的参与者在最终选择后对自己的选择更满意。具体来说,当参与者在选择之前被分散注意力(即进行无意识思考)时,他们的选择质量更高,表现为后续对选择的满意度较高,悔意较少。

本文整理自《Ta竟是这样看我的!丨元准确性》

元准确性的定义

识别他人对自己(或第三方)看法的准确性,叫做元准确性。(斜体为内容补充,参考《Metaperception&Meta-Accuracy》

良好的元准确性在人际交往、自我成长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元准确性的作用

  1. 元准确性影响人们的自信心:通常情况下,自我元准确性较高的人更为自信。反之,越是自认为不太能发觉他人态度,也就越容易出现不自信的情况。

  2. 良好的元准确性对成功的自我表现、优越的人际关系有显著的影响:元准确性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应该追求哪些关系,应该避免哪些关系。

  3. 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他人个性的,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认识。

影响元准确性的因素

  1. 熟识程度:熟人之间的元准确性基本较高。熟识程度对元准确性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即使两个人是初次见面,只进行过有限的交流,也能达到较高的元准确性。

  2. 积极印象:带有明显情绪表达的积极印象,似乎更有助于提高元准确性。

    • 假说一:在社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更乐意得到他人的夸赞和尊敬,而不喜欢得到负面评价。因此,潜意识中就会更加敏感地“捕捉”到积极的反馈而忽略掉消极评价。
    • 假说二:人们倾向于对人际交往之中抱有积极幻想,进而影响到对他人态度的感知。

怎样提高自己的元准确性

  1. 提高自我认知

如果你默认别人眼中你的形象和自己认为自己的形象是一致的,这种默认有很高的概率是对的。所以,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两个部分。

  • 自我观察主要侧重对自己的思想、感知、意向等方面的认识。
  • 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以及人格特征的判断。

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人们对“我”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人眼中的“我”。

  1. 善用反馈与自我观察

社交时,对方的语气、态度、表情等信息都是我们判断对方态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情绪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三个部分所构成。其中外部表现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

通过对社交对象的仔细观察,可以判断对方行为所代表的情绪意义,进而校正对对方心目中自身形象的判断。

  1. 灵活的社交

人的认知风格具有独特性,在社会交往中,灵活采用不同的技巧去观察、用不同的方式去结交不同熟识程度、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比如,把握好不同性格的人所能接受的热情程度),或许能从对方的反应中读出更多的信息,提升对自我形象的了解程度。

写在最后

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可我们,当察觉到他人的排斥和否定,如果我们确实没有做错什么,不妨洒脱一点,一笑而过。

请弄明白,别人看不见我,那只是因为他们不愿看见我。——《看不见的人(Invisble Man)》

本文整理自《看不见的底层:人们为何选择无视低阶层者?》,原文来自《看不见的底层: 对低社会等级者的人际忽视及其理论解释》

何为人际忽视?

在人际互动中,人际忽视表现为一种隐形的人际贬低与排斥。相比于显性的负面关注,人际忽视在形式上更为隐蔽,但它同样容易让人觉察,并且甚至更伤人(O’Reilly et al.,2014)。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际忽视现象与关注对象的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信息密切相关。相对于高社会等级对象,人们更容易忽视低社会等级对象(Brown-lannuzzi et al.,2014)。

社会等级 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某种有价值的社会维度上的隐式或显式的等级顺序,低社会等级者(如低权力、低地位低阶层、女性和少数族裔等)占有和可获得的经济与社会资源显著低于高社会等级者(如高权力、高低位、高阶层、男性和多数族裔等)。

低社会等级者为何更容易受到人际忽视?

1.社会文化机制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们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着对不同社会等级的认知。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通过塑造文化、习俗、道德观念,形成一个不利于低社会等级者发展的环境,并形成将社会不平等合理化的观念,最终这些观念内化为个人信念,使得人们更容易忽视低社会等级者。

2.地位假说

该假说认为,地位 代表受到他人尊重、钦佩和自愿顺从的程度(Magee&Galinsky,2008),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够为个体和群体带来诸多益处。

对地位的追求是人类的基本动机,高地位者因具有潜在人际价值和收益,得到更多关注,而低地位者则因缺乏人际价值,容易被忽视。

3.目标可供性控制理论

该理论从机会和威胁两个维度完整解释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他人的人际关注特点。

  • 当个体认为人际对象有利于促进自我目标(高机会且低威胁)时,人们就会对其进行积极正性关注;
  • 当人际对象被视为妨碍自我目标(低机会且高威胁)时,个体则易表现出显性的敌意与排斥等负性关注;
  • 而当人际对象被感知既不促进也不阻碍自我目标(低机会且低威胁)时,就会遭遇隐性的忽视与冷漠等负向关注;
  • 而低社会等级者被评估与个体当前目标无关时(既无法提供机会又不会带来威胁),他们就容易遭遇人际忽视。

4.交叉隐形理论

该理论认为,相比只有单一从属群体成员身份的个体,那些有多重从属身份的个体在所处社群以及主流社会中会更容易经历人际忽视。

具体来说,在主流社会文化中,男性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异性恋中心主义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赋予了优势群体(如男性、白人和异性恋等)以霸权地位,将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定义为社会标准,使得具有交叉从属群体身份的个体被定义为其身份群体的非原型成员。

相比原型群体成员,这些非原型成员更可能被边缘化。 以往有研究发现,相对于黑人男性、白人男性和女性这些具有一或多个优势身份的群体,被试者往往更难记住黑人女性的脸,并且在小组讨论中更容易忽视她们的贡献。

小结

人际忽视不仅让低社会等级者产生羞愧、焦虑及悲伤等负面情绪,还会限制他们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流动性,进一步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形成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剧社会不平等。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在社会和个人层面共同努力。

  • 从社会层面而言,需要将社会平等观念融入文化环境,成为大众自动化认知的一部分;
  • 从个人层面而言,需要提高个体的公正意识,通过正念培养,增加对他人不文明行为的觉察。

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被重视,使社会更温暖、更包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为社会的公平与包容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