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4 客体关系理论简史
弗洛伊德在其1914年论文《论自恋》以及之后关于本能的数篇论文中系统化了“(情感)投注”及其差异,投注指的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感关注的强度。
最初,弗洛伊德试图使用这个理论去解释精神病和其他心智紊乱的区别,他认为精神病中包含了投注的撤回——亦即精神病患者不会将太多能量指向他人。我们今天则会认为是共情和新人能力没有发展。以自体导向为基础的现实判断会蒙蔽精神病患者对于保持性环境的感受。弗洛伊德也第一个认识到,精神病患者在将兴趣从他人身上撤回并无法检验现实后,可能会使用“重构现实”的机制。
弗洛伊德就“性格”这个概念曾有过挣扎。在《力比多类型》(1932)这篇论文中,他审视了自恋、情欲和冲动类型的性格表现及其不同组合。自恋性的人撤回投注更多,更关注自身。情欲性的人更关注他人。强迫性的人则以防御为基础。
哈特曼对于客体关系理论做出了几个重要贡献,包括:
- 心智中形成的对自体和他者的概念受到整合功能的高度影响。
- 我功能如整合功能、抽象功能以及现实检验功能不同于自体意向,它们也不是防御机制。
使用这些功能的能力被纳入个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中,但是你怎么看自己也包含了其他由整合功能记住并整合起来的感知觉。客体(通常是其他人)意向也同样如此。
雅各布森(Jacobson,1964)在40和50年代澄清了人类不止仅由驱力和防御机制组成。驱力活动(佛洛依德将其描述为指向他人的欲求)其实也受到生命中对与其他人关系的感知和记忆的影响。这些记忆以对自身和对他人的心智意向(自体和客体表征)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使用现在的理念理解的话)。雅各布森收到哈特曼的影响,后者认为,整合、现实检验、言语、抽象、观察自我等自我功能被包含在自体意向中。但他们不等于自体意向。
在不同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儿童对于他们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愿望、不同的感知以及愉快和不愉快的不同关系体验。儿童就和父母的关系形成不同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在一段时间内慢慢被整合起来。这样,儿童也就发展起来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父母是谁的概念。
此外,客体意象亦即任何情感投注对象(对你重要的人)的意象都包含了爱、恨超我功能运作、自我功能运作以及相互依附的能力等组成部分——所有这些部分都得到了概念化。
马勒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她长期研究精神病性、自闭型和“平均可预期”的儿童,并得以确定婴幼儿整合自体和他者感知能力的发展路径(从出生到3至3岁半)。这些能力的发展经历不同阶段,最终才能获得稳定、有组织、区分开的“我”和“你”的改变:即在法语中,对比融合“我”、“你”概念所说的非融合的“我”和“你”。换言之,这里的“我”和“你”有了区分,得以理解,逐步稳固并施以投注(Mahler,1968;Mahler et al., 1975)。
马勒划分的第一个阶段是正常自闭阶段(0-3个月),其后很快进入共生阶段(3-5个月)。这种母婴之间正常的共生状态最终在分离——个体化阶段被部分放弃。分离——个体化阶段覆盖几年时间:(1)孵化期(5-12个月),(2)实践期(12-16个月),(3)和解期(16-25个月)以及(4)不稳定的自体和客体恒常性(25-36个月)。最终,儿童能够逐渐发展处稳定的“我是我,你是你”的感受:稳定的自体恒常性、稳定的客体恒常性(36个月之后,但也可能伴随偶尔退行)。养过孩子或治疗孩子的人应该知道,这些阶段具体到每个儿童身上差异很大,即使他们都属于正常发展的儿童。
布洛斯在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以类似的方式重新建够了对青少年时期的理解。青少年同样也会经历一个孵化、实践以及和解达成最终自体和客体恒常性的过程。在青少年时期,自体更进一步发展,此时还包括了职业、各种能力以及各种价值观(超我更为整合)的概念。青少年晚期以及成年早期,一个人身上发生很多事才能最终建立起自体意象。
阿克塔描述了某些特定人格障碍的人所使用的疏远防御。在《断裂的结构》(Akhtar,1992b)和《当身体开口时:运动性线索的心理含义》(1992a)两本书中,他用了相当篇幅综述了弗洛伊德、哈特曼、雅各布森、马勒和克莱默(1979)等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