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我:成就一生的自我管束能力来自俄狄浦斯情结

有时候超我可能是发展过度了,变得过分严苛;有时候超我有可能变成弱化、毫无节制的力量。比较恰当的超我是温和而有力的,起到阻止、限制、禁忌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保护的作用。

严格的超我,可能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恐惧,甚至会带来毁灭和侵犯的幻想,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早期的神经症患者中,大部分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内心那个严苛的超我带来的焦虑。但是时代在变化,神经症是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心理冲突障碍,现代社会的神经症有时候可能不是因为超我太严苛,而是因为超我太弱化带来了焦虑。

超我形成过程中有四大部分在起作用:第一是阉割焦虑作为内心超我的雏形;第二是内化了的父母的禁忌,即父母对我们的要求、拒绝、禁忌等;第二是来自于社会的规则,包括道德、法律、纪律和习俗,即维持社会秩序必须遵从的那些规则;第四是自我的理想化需要,它会成为自己内心自愿、自觉去追寻的榜样和遵守的规则。

阉割焦虑作为超我的雏形

本我赤裸裸的需要,是需要用超我来对抗的,阉割焦虑就是建立超我功能的雏形。有了阉割焦虑,使得内心有所敬畏和顾忌,知道有所不为,这将会成为内心超我的功能。超我一旦形成,就会阻碍、阻止,甚至惩罚、压制本我。超我的惩戒作用也可能针对自我。

被内化的父母禁忌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行为的规矩、边界、要求、禁忌的认知。而这认知一旦确立,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恪守、履行、自我遵循。

由此可见,爱孩子不等于对孩子没有要求和约束,爱孩子是边界内的包容,底线上的接纳。因为假如容器没有边界,对于未成形状的内置物品,不是稀烂得无法成型,就是满溢到不可控制,这对孩子内在形成稳定的自体表象是非常不利的。

社会准则

最常规的、自律的要求,会体现在我们的道德和伦理上。这些道德和伦理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在潜意识里共同接受的认可的规矩,它以习俗的形式保留下来。有时候我们所说的良好的修养、懂得人情世故实际上就体现了道德伦理的习俗规则。道德和伦理是稍高一点的超我要求,它是一个让人自觉去遵守的规则。

比道德稍微低一级的要求,就是更严一点的规则,就会体现在明文规定的、意识化的、并且被组织原则强调的纪律、条例、规范、规矩。这些东西是作为一个团体所明确规定的、意识化的、清晰要求的。

如果纪律、条例、规矩、规范都管不住一个人,他还要越界,最后就得有个超我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法律。

自我理想化

超我的第四个部分,就是自我理想化的需要。这个自我理想化如果要实现,就不能停留在原始的幻想状态中,需要从幻想的无所不能变成在现实条件约束之下的一个生活实现、一个有条件的满足和实现。有条件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化,需要一个人自己有所图的延迟满足。

如果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让自己自豪、满足,采取狂妄自大的方式,那是自恋性障碍。而适应环境、社会、人际关系所给的条件要求,做出自己的行为、修养、思想的境界等等才是真实的自尊和自信。这个适应条件要求的过程,是一个较为辛苦的内在修行过程,需要吃点苦、受点罪。

超我的这几个部分在内心的成分比例是变化的,是一个流动的状态。一个人的超我,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际关系里,才能体现出来不同的部分。如果个人内在的这几个部分是僵化的,就可能会是一个貌似看着挺好的、挺规矩的人,但是自己会过得不轻松、不活泛。

突围俄狄浦斯情结,与乱伦的幻想和解

潜意识深处不太容易浮现到意识层面,不符合意识化之后语言的逻辑,描述起来不容易。但是研究潜意识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探知那些在内心深处起作用的、干扰的、影响的。甚至是主宰的潜意识行为因素,所以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它梳理起来有难度,不在于难以理解,而在于需要深刻地沉浸在内心体验之中,这就需要有承受心理煎熬的能力。因为乱伦关系是不合伦常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有行为层面的,也有幻想层面的。我们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更多地理解和研究幻想层面的内心状态。

个体作为生理人和心理人,都有生命最基本的反应,就是性兴奋和性驱力。性兴奋和性驱力的发生会引起内心的欲望,欲望的发生进而产生出内心许许多多的幻想。这种幻想在现实中有时候是允许的,有时候是不允许的,比如“乱伦幻想”就是禁忌。作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乱伦幻想”是可以被修通,得以解决的。如果内心的“乱伦幻想”没有处理好,就会引起内心的冲突,这种冲突会被外华,引起外在的反应,形成神经症的各种症状。

占有和被占有

欲望得到满足,可以通过占有客体,与对方接近,肌肤相亲、拥抱、融为一体、身体相交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被所爱的客体占有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期初始阶段,即三到四岁这个阶段,这种内驱力可以通过占有客体或者被客体占有,而与客体发生联系,进而得到心理满足的方式来实现。这个客体存在于离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家庭内部,孩子对异性父母产生欲望,使得自己的幻想得到满足,因此便与同性父母构成竞争关系。这样一来,内驱力的另一部分,攻击驱力就会指向同性父母,表现为竞争、破坏、排他。“占有”和“被占有”的幻想也可以发生在与同性的父母之间。这都是欲望所求,就是要跟作为客体的父母发生联结,获得欲望的兴奋和满足。

但是这个联结关系的发生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所以就在内心深处一直徘徊、演绎、不断重播而形成幻想。“占有”幻想会表现在想要与异性父母接近、亲密、拥有、融入,甚至交合等,这些幻想因为是针对自己父母的,所以是一种乱伦幻想。乱伦幻想究竟只是说说而已还是确实就有,一般很难下结论。

诱惑和被诱惑的幻想

诱惑和被诱惑的幻想,经常是以被诱惑的结果出现,或者被诱惑的前面有孩子自身欲望需要满足发出的诱惑。这种“发出诱惑”导致进一步被他人“诱惑”,又会让孩子产生非常强烈的恐惧和害怕。这个幻想也是很折磨人的。

一般来说,人因为正常的性发育会有欲望,如果恰好有合适的对象,通过恰当的与异性的交往方式,就可以一定程度满足欲望,使得内驱力的张力得到缓解。d

幻想里的“占有”“诱惑”和“被诱惑”的内心想象里,不构成行为是无罪的,但是却经常被当事人自己“诛心”,因此来惩罚自己,这就造成幻想念头除不掉,自己良心受不了,导致翻来覆去的冲突。

但是这种幻想有时候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素冲破现实的伦理边界、禁忌而越轨,一旦行为上越轨就犯错了。乱伦是一种不为人伦所允许的性行为关系,是被严格禁止的。但是行为的禁止没有办法杜绝一个人的幻想。现实中也会有乱伦的现象,这都是家庭内部摆不上桌面的、隐秘的话题,是家庭的丑闻,往往都是被掩盖、被忽略、被隐藏的,但它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心理创伤反应。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待,各种各样现象的出现,都需要用一种慈悲的、不评判的态度去探讨。如果我们自身对这件事情有强烈的对错、好坏的评判,就很难与这种现象工作,难以帮助患者。

消失幻想

“毁灭的欲望”一般都是指向同性父母,希望他(她)消失、别来、走远,这就是“弑父(母)”的幻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好,就能跟同性父母达成和解;如果处理不好就留下心结,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总会看父母不满意,看领导不顺眼,觉得领导不好、不合格、不称职,希望领导赶紧下台,让开位子。实际上人家领导的位置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获得的,你想让人家让开,可能是你想让权威的父母、竞争对手消失的幻想而已。

在现实中就会看到,有些人想让竞争对手消失的幻想会以“推翻领导,取而代之”的方式表现;对于比较厚道的人而言,他的“消失幻想”可能通过自己主动选择“离开”的方式表现。这些人不能在家乡成功,要远离家乡,所谓“在家是只虫,出门是条龙”。在外面跟前辈竞争的张力就减轻了,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有一种社会现象,在熟人圈子里面是君子,在陌生环境中就变得不讲规矩、行为越界,也是类似的原理。

乱伦冲突化解之道

突围方式之一,把欲望的需要从占有、诱惑或者毁灭转化成深深的情感模式,或者说从赤裸裸的、直白的模式转换成修饰过的模式。

突围方式之二,通过阉割焦虑和内疚感的产生,使得人格结构中超我力量出现,对本我进行一定程度的抗衡约束。

突围方式之三,在二元关系中,孩子和母亲关系紧密,欲望不容易被驯化,父亲角色的出现,将二元关系变成三角关系的过程,对一个人心理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这三中途径使得俄狄浦斯冲突张力缓解,将乱伦的幻想需要沉入潜意识中,使其得到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