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误列表

锚定偏误 (Anchoring bias)

锚定偏误 (Anchoring bias) ,或称聚焦效应 (focalism) ,是指在做决策时过度依赖某一个特征或信息——即“锚定”在特定信息上(通常是最先获得的信息)。

锚定偏误包含或涉及以下内容:

  • 共同来源偏误 (Common source bias):倾向于合并或比较来自同一来源的研究,或者来自使用相同方法或数据的来源的研究。
  • 保守偏误 (Conservatism bias):当有新证据出现时,倾向于对已有信念进行不足的修正。
  • 功能固着 (Functional fixedness):倾向于将某个物品局限于其传统用途,而无法灵活运用。
  • 工具定律 (Law of the instrument):过度依赖熟悉的工具或方法,而忽视或低估替代方案。“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视错觉 (Apophenia)

指个体倾向于在无关事物之间感知到有意义的联系。 视错觉的类型包括:

  • 聚类错觉 (Clustering illusion):倾向于高估随机数据中小范围的连续、重复或聚集现象的重要性(即看到虚幻的模式)。
  • 虚假关联 (Illusory correlation):倾向于错误地感知两个无关事件之间存在联系。
  • 空想性错觉 (Pareidolia):倾向于将模糊且随机的刺激(通常是图像或声音)感知为重要信息,例如在云中看到动物或人脸,在月球表面看到人像,以及在倒放的音乐中听到并不存在的隐藏信息。

可得性启发法 (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得性启发法(亦称可得性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记忆中更“容易获得”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得性”受到记忆的近期性、事件的特殊性或情绪影响程度的影响。可得性启发法包括以下内容:

  • 以人为中心的思维 (Anthropocentric thinking):倾向于使用与人类相关的类比作为推理其他较不熟悉的生物现象的基础。
  • 拟人化 (Anthropomorphism):将动物、物体和抽象概念赋予人类的特征、情感或意图。 相反的偏差是非人化知觉 (dehumanised perception) ,即不将情感或思维归于他人,这是一种客体化的表现。
  • 注意偏差 (Attentional bias):知觉容易受到反复出现的想法的影响。
  • 频率错觉 (Frequency illusion) 或巴德-迈因霍夫现象 (Baader–Meinhof phenomenon):
    • 频率错觉指一旦注意到某个事物,就会频繁察觉到它,从而误以为它的出现频率很高(属于选择性偏差的一种)。
    • 巴德-迈因霍夫现象是一种错觉,即某件最近引起注意的事情,随后似乎以极高的频率出现。该现象因巴德-迈因霍夫组织 (Baader–Meinhof Group) 曾被频繁提及而得名。
  • 内隐联结 (Implicit association):个体对词语匹配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它们在心理上的关联程度。
  • 显著性偏差 (Salience bias):倾向于关注更加突出或情绪化的事物,而忽略那些平淡无奇的事物,即使这些差异在客观标准上并无实际意义。参见冯·雷斯托夫效应 (von Restorff effect)。
  • 选择偏差 (Selection bias):当统计样本的成员并非完全随机选取时,会导致样本不能代表总体。
  •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倾向于关注那些“幸存”于某一过程的人或事物,而无意中忽略了未能存续的个体,因为它们较少被看见。
  • 量化偏差 (Quantification bias):倾向于给予可测量或量化的指标更多的权重,而忽视不可量化的价值。 参见麦克纳马拉谬误 (McNamara fallacy)。
  • 常走之路效应 (Well-travelled road effect):倾向于低估行驶熟悉路线所需的时间,而高估行驶不熟悉路线所需的时间。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失调指个体在感知到矛盾信息时所经历的心理冲突及其带来的心理负担。

  • 正常性偏差 (Normalcy bias):认知失调的一种表现,指个体拒绝为从未发生过的灾难做准备或作出反应。
  • 努力合理化 (Effort justification):个体倾向于对自己花费努力获得的结果赋予更高的价值,即使该结果的实际价值并没有那么高。例如,“宜家效应 (IKEA effect) ”指人们会对自己部分组装的物品(如宜家家具)赋予不成比例的高价值,而不管最终成品的质量如何。
  • 本·富兰克林效应 (Ben Franklin effect):指当一个人为他人提供过一次帮助后,比起接受对方的帮助,更可能再次帮助该人。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误指个体倾向于以支持自己先入为主观念的方式来搜索、解释、关注和记忆信息。其他涉及或属于确认偏误的认知偏差包括:

  • 反弹效应 (Backfire effect):当个体面对与自身信念相悖的证据时,反而会加深原有信念的倾向。
  • 一致性偏误 (Congruence bias):倾向于仅通过直接验证来检验假设,而不考虑测试可能的替代假设。
  • 实验者偏误 (Experimenter’s bias) 或期望偏误 (Expectation bias):实验者倾向于相信、确认并发表符合其预期实验结果的数据,同时怀疑、忽视或降低与其期望相悖的数据的权重。
  • 观察者期望效应 (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当研究者预期某个结果时,可能会无意识地操纵实验或误解数据,以支持其期望的结论。参见被试期望效应 (subject-expectancy effect) 。
  • 选择性知觉 (Selective perception):个体的期望会影响其对事物的感知。
  • 森梅尔维斯反射 (Semmelweis reflex):指个体倾向于拒绝与既定观念相矛盾的新证据。

自我中心偏误 (Egocentric bias)

自我中心偏误指个体过度依赖自身视角,或对自身相较于他人的认知有所不同的倾向。 以下是自我中心偏误的具体表现形式:

  • 偏误盲点 (Bias blind spot):倾向于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不受偏见影响,或者更容易识别他人身上的认知偏误,而非自身的偏误。
  • 虚假共识效应 (False consensus effect):倾向于高估他人与自己观点一致的程度。
  • 虚假独特性偏误 (False uniqueness bias):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项目或自身比实际更独特。
  • 福勒效应 (Forer effect) 或巴纳姆效应 (Barnum effect):倾向于认为模糊、宽泛的个性描述高度准确地适用于自己,尽管这些描述实际上适用于大多数人。这种效应部分解释了占星术、算命、笔迹学以及某些类型的性格测试为何能被广泛接受。
  • 不对称洞察错觉 (Illusion of asymmetric insight):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超过他人对自己的了解。
  • 控制错觉 (Illusion of control):倾向于高估自己对外部事件的影响力。
  • 透明度错觉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了解程度,同时高估自己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
  • 有效性错觉 (Illusion of validity):倾向于高估自己判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在信息一致或相互关联时。
  • 虚假优越感 (Illusory superiority):倾向于高估自身优良品质,低估自身缺点。此效应亦称 “莱克沃贝贡效应 (Lake Wobegon effect)”、“优于平均效应 (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或 “优越性偏误 (superiority bias) ”。
  • 天真愤世嫉俗 (Naïve cynicism):倾向于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加自私或带有自我中心偏误。
  • 天真现实主义 (Naïve realism):认为自己所看到的现实是客观且无偏见的,所有理性的人都会认同自己的观点,若有人不同意,则一定是因为他们无知、懒惰、不理性或持有偏见。
  • 过度自信效应 (Overconfidence effect):倾向于对自己的答案过度自信。例如,对于某些类型的问题,个体认为自己“99% 确定”的答案,实际上有 40% 的可能是错误的。
  • 计划谬误 (Planning fallacy):倾向于低估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 克制偏误 (Restraint bias):倾向于高估自己在面对诱惑时的自控能力。
  • 特质归因偏误 (Trait ascription bias):认为自己在性格、行为和情绪方面较为多变,而他人则较为可预测。
  • 第三人效应 (Third-person effect):倾向于认为大众传媒的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力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力。

扩展忽视 (Extension neglect)

扩展忽视指在评估结果、相关性或判断时,未能充分考虑样本量的影响。以下是扩展忽视的具体表现形式:

  • 基础率谬误 (Base rate fallacy) 或基础率忽视 (Base rate neglect):倾向于忽略一般性信息,而只关注特定案例的信息,即使一般信息更为重要。
  • 同情心衰减 (Compassion fade):对少数可识别的受害者表现出更强的同情心,而对大量匿名受害者的同情心较弱。
  • 合取谬误 (Conjunction fallacy):倾向于认为具体条件比同样条件的一般版本更可能发生。
  • 持续时间忽视 (Duration neglect):在评估体验的整体价值时,忽视该体验持续的时间。
  • 双曲贴现 (Hyperbolic discounting):指个体倾向于更看重即时回报,而非未来回报,导致决策随时间推移变得不一致。即,人们今天做出的选择可能是未来的自己所不愿意做出的,即使当时的推理方式相同。 也称为当前时刻偏误 (current moment bias) 或当下偏误 (present bias),与动态不一致性 (Dynamic inconsistency) 相关。例如,一项研究显示,当为下周选择食物时,74% 的参与者选择了水果,而当为当天选择食物时,70% 的人选择了巧克力。
  • 对样本量的不敏感 (Insensitivity to sample size):倾向于低估小样本中的变异性。
  • 少即是多效应 (Less-is-better effect):当分别评估时,人们倾向于更喜欢较小的集合,而非较大的集合,但在联合评估时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 概率忽视 (Neglect of probability):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决策时,完全忽视概率。
  • 规模忽视 (Scope neglect) 或规模不敏感 (Scope insensitivity):在评估问题时,倾向于对问题规模的不敏感。例如,人们愿意支付相同金额来拯救 2000 名儿童和 20000 名儿童。
  • 零风险偏误 (Zero-risk bias):倾向于优先选择将一个较小的风险降至零,而非大幅减少更大的风险。

错误先验 (False priors)

错误先验是指个体最初的信念和知识影响了对客观事实的公正评估,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基于错误先验的偏误包括:

  • 代理检测偏误 (Agent detection bias):倾向于假设某个事件是由有意识或智能的代理有意为之的。
  • 自动化偏误 (Automation bias):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导致错误的自动化信息覆盖正确的决策。
  • 性别偏见 (Gender bias):一组广泛存在的隐性偏见,对特定性别存在歧视。例如,假设女性不适合需要高度智力的工作。 或者在没有性别指示的情况下,默认假设某人或某动物为男性。
  • 性兴趣过度感知偏误 (Sexual overperception bias):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性兴趣;性兴趣低估偏误 (Sexual underperception bias)则指倾向于低估这种兴趣。
  • 刻板印象 (Stereotyping):在缺乏具体信息的情况下,预设某个群体的成员具有特定特征。

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框架效应指个体对相同信息的解读会因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框架效应的具体表现包括:

  • 对比效应 (Contrast effect):当某个刺激与最近观察到的对比对象进行比较时,其感知可能被增强或削弱。
  • 诱饵效应 (Decoy effect):当选项 C 被引入时,人们对选项 A 或 B 的偏好会倾向于 B,而 C 在所有方面都明显劣于 B,并且在某些方面劣于 A。
  • 默认效应 (Default effect):在多个选项中,人们倾向于选择默认选项。
  • 面额效应 (Denomination effect):当金钱被分成较小面额(如硬币)时,人们更倾向于花费它,而当以大面额(如纸币)呈现时,则更倾向于保留。
  • 区分偏误 (Distinction bias):当同时评估两个选项时,人们倾向于认为它们的差异比单独评估时更大。
  • 领域忽视偏误 (Domain neglect bias):在解决跨学科问题时,人们倾向于忽视相关领域的知识。
  • 情境忽视偏误 (Context neglect bias):在处理技术挑战时,倾向于忽视其所处的人类情境。

逻辑谬误 (Logical fallacy)

  • 伯克森悖论 (Berkson’s paradox):倾向于误解涉及条件概率的统计实验。
  • 承诺升级谬误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又称非理性升级或沉没成本谬误 (Sunk cost fallacy):人们基于先前的投资来为决策增加投入,即使有新的证据表明该决策可能是错误的。
  • G.I. Joe谬误 (G. I. Joe fallacy):倾向于认为了解认知偏误就足以克服它。
  • 赌徒谬误 (Gambler’s fallacy):倾向于认为未来的概率会受到过去事件的影响,实际上这些概率是没有改变的。该谬误源于对大数法则的错误理解。例如:“我连续五次投掷硬币都是正面,所以第六次投掷出现反面的概率比正面大得多。”
  • 热手谬误 (Hot-hand fallacy),也称热手现象 (hot hand phenomenon) 或热手效应 (hot hand):认为经历过随机事件成功的人在接下来的尝试中更可能继续成功。
  • 计划继续偏误 (Plan continuation bias):未能认识到原有的行动计划已不再适用于变化的情境或与预期不同的情境。
  • 子加性效应 (Subadditivity effect):倾向于认为整体的概率低于各个部分的概率之和。
  • 节省时间偏误 (Time-saving bias):低估从相对较低速度增加(或减少)时节省的时间,且高估从相对较高速度增加(或减少)时节省的时间。
  • 零和偏误 (Zero-sum bias):错误地认为某种情况类似零和博弈(即,一个人的获益必定以另一个人的损失为代价)。

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以下是与前景理论相关的内容:

  • 模糊效应 (Ambiguity effect):倾向于回避那些无法确定有利结果概率的选项。
  • 处置效应 (Disposition effect):倾向于出售已经增值的资产,而抗拒出售已经贬值的资产。
  • 恐惧回避 (Dread aversion):就像损失对情感的影响是收益的两倍,恐惧对情感的影响也是享乐的两倍。
  • 禀赋效应 (Endowment effect):人们倾向于要求比他们愿意支付的更高价格来放弃一件物品。
  • 损失厌恶 (Loss aversion):放弃某物的感知损失比获得该物的感知收益要大。参见沉没成本谬误。
  • 伪确定效应 (Pseudocertainty effect):如果预期的结果是正面的,人们倾向于做出风险厌恶的选择;但为了避免负面结果,则倾向于做出风险寻求的选择。
  • 现状偏误 (Status quo bias):倾向于偏好事物保持相对不变。
  • 系统正当化 (System justification):倾向于捍卫和支持现状。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安排往往被偏好,而替代方案则被贬低,有时甚至以牺牲个人和集体利益为代价。

自我评估 (Self-assessment)

  • 邓宁-克鲁格效应 (Dunning–Kruger effect):不熟练的个体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专家则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
  • 冷热共情差距 (Hot-cold empathy gap):倾向于低估生理驱动因素对个人态度、偏好和行为的影响。
  • 难易效应 (Hard–easy effect):倾向于高估自己完成困难任务的能力,低估自己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
  • 解释深度错觉 (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倾向于认为自己对某个话题的理解远比实际理解得更深。这一效应对解释性知识最为明显,而人们通常在程序性、叙事性或事实性知识的自我评估上表现得更好。
  • 冒充者综合症 (Impostor Syndrome):个体怀疑自己的技能、才华或成就,并且有一种持续的内心恐惧,担心自己会被揭露为一个骗子。也称为冒充者现象。
  • 客观性错觉 (Objectivity illusion):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客观和公正。这种偏误也适用于自己——人们能够察觉到他人受客观性错觉的影响,却无法看到自己存在这一偏误。参见偏误盲点 (Bias blind spot)。

真理判断 (Truth judgment)

  • 信念偏误 (Belief bias):当一个人对论证的逻辑强度的评估受到结论可信度的偏影响时,出现的效应。
  • 虚假真理效应 (Illusory truth effect):倾向于相信某个陈述为真,特别是当它更容易处理或被多次陈述时,而不管其实际真实性。这些是“真实性” (truthiness)的特定表现形式。
  • 押韵即理由效应 (Rhyme as reason effect):当押韵的陈述被认为更真实时,出现的效应。
  • 主观验证 (Subjective validation):当某个陈述符合主体的信念时,个体倾向于认为该陈述为真。此效应还会赋予巧合之间的主观看法和连接。参见确认偏误。

其他 (Other)

  • 行动偏误 (Action bias):当面对问题时,倾向于采取行动,即使不行动可能更有效,或者当没有明显问题时也会采取行动。
  • 加法偏误 (Additive bias):倾向于通过加法来解决问题,即使减法可能是更好的方法。
  • 属性替代 (Attribute substitution):当需要对一个计算复杂的目标属性做出判断时,个体会用更容易计算的启发式属性来替代。这个替代过程被认为发生在自动的直觉判断系统中,而不是更自觉的反思系统中。
  • 知识的诅咒 (Curse of knowledge):当信息更丰富的人发现很难从信息较少的人的视角思考问题时发生的现象。
  • 衰退主义 (Declinism):倾向于将过去视为积极的(美好回忆),而将未来视为消极的。
  • 历史终结错觉 (End-of-history illusion):一种年龄无关的信念,即认为自己在未来的变化会比过去的变化小。
  • 夸大预期 (Exaggerated expectation):倾向于预期或预测比实际发生的结果更极端的后果。
  • 形式功能归因偏误 (Form function attribution bias):在人类与机器人互动中,倾向于在与机器人互动时犯系统性错误。人们可能会根据机器人的外观(形式)来设定他们的期望和感知,赋予不一定反映机器真实功能的功能。
  • 基础痛苦偏误 (Fundamental pain bias):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准确报告了自己的疼痛水平,同时抱有相反的信念,即他人夸大了痛苦的程度。
  • 享乐回忆偏误 (Hedonic recall bias):对自己的薪资满意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实际的收入,而不满意的人则倾向于低估自己的收入。
  • 后见偏误 (Hindsight bias):有时被称为“我早就知道了”效应,或“后见之明是 20/20”效应,指人们倾向于认为过去的事件在发生之前是可以预测的。
  • 影响偏误 (Impact bias):倾向于高估未来情绪状态的持续时间或强度。
  • 信息偏误 (Information bias):即使信息无法影响行动,人们仍倾向于去寻求信息。
  • 内感偏误或饥饿法官效应 (Interoceptive bias or Hungry judge effect):身体自身的感觉输入倾向于影响人们对外部无关情境的判断。例如,审假释的法官在进食和休息时通常更宽容。
  • 货币错觉 (Money illusion):倾向于关注货币的面值(名义价值),而非其购买力的实际价值。
  • 道德凭证效应 (Moral credential effect):当一个人做了好事后,他们会认为自己可以在未来做出不那么好或者不道德的行为。
  • 非适应性选择切换 (Non-adaptive choice switching):在经历一次糟糕的决策结果后,面对同样的决策问题时,倾向于回避之前做出的选择,即使该选择是最优的。也称为“吃一堑长一智”效应或“烫手效应”。
  • 仅因接触效应 (Mere exposure effect) 或熟悉性原则 (familiarity principle)(在社会心理学中):倾向于因与某事物的熟悉而对其表现出过度的喜爱。
  • 遗漏偏误 (Omission bias):倾向于认为有害的行为(作为主动行为)比同样有害的不作为(遗漏行为)更糟糕,或者更不道德。
  • 乐观偏误 (Optimism bias):倾向于过度乐观,极大地低估不良结果发生的概率,并高估有利和令人愉快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参见愿望思维、效价效应、积极结果偏误,并与悲观偏误作对比。
  • 鸵鸟效应 (Ostrich effect):忽视明显的负面情况。
  • 结果偏误 (Outcome bias):倾向于根据最终结果来判断决策,而不是根据做出决策时的质量。
  • 悲观偏误 (Pessimism bias):某些人,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倾向于高估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与乐观偏误对比。)
  • 当前偏误 (Present bias):人们在考虑两种未来时刻之间的权衡时,倾向于更重视与当前时间更接近的回报。
  • 植物失明 (Plant blindness):倾向于忽视周围环境中的植物,并未能意识到和欣赏植物对地球生命的作用。
  • 预防偏误 (Prevention bias):在投资保护风险时,决策者倾向于认为花费一美元进行预防能带来比花费一美元用于及时检测和响应更多的安全性,即使这两者的效果相等。
  • 概率匹配 (Probability matching):在随机情境中,选择的概率与奖励的概率匹配不当。
  • 亲创新偏误 (Pro-innovation bias):对发明或创新在社会中的有用性过于乐观,通常忽视其局限性和弱点。
  • 投射偏误 (Projection bias):倾向于高估未来的自己会与当前的自己有多少相同的偏好、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导致次优选择。
  • 比例偏误 (Proportionality bias):我们天生倾向于认为重大事件有重大的原因,这也可以解释我们倾向于接受阴谋论。
  • 近期错觉 (Recency illusion):认为某个自己最近注意到的现象就是新的现象。常用来指代语言现象;认为一个自己最近注意到的词或语言使用方式是创新的,实际上它已经存在很久(参见频率错觉)。此外,近期偏误是偏向近期事件而非历史事件的一种认知偏误。记忆偏误,近期偏误给予“最近事件更大的重要性”,例如陪审团在被要求休庭前听到的最后一位律师的结案陈词。
  • 系统性偏误 (Systematic bias):当差异判断的目标成为回归效应的对象时所产生的判断,这些回归效应是不相等的。
  • 风险补偿效应或佩尔茨曼效应 (Risk compensation or Peltzman effect):当感知到安全性增加时,人们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
  • 代理替代 (Surrogation):失去衡量指标所代表的战略构想,并因此表现得好像该衡量标准就是所关注的构想。
  • 目的论偏误 (Teleological Bias):倾向于将目的过度归因于那些并非源于目标导向行动、设计或基于功能效果的实体和事件。
  • 火鸡错觉 (Turkey illusion):在连续发展中没有预期到趋势的突变。
  • 无意识偏误或隐性偏误 (Unconscious bias or implicit bias):人们无意识中对另一个人或群体所持的潜在态度和刻板印象,这些态度和刻板印象影响了他们对他人的理解和互动。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无意识偏误是自动发生的,因为大脑基于过去的经验和背景迅速做出判断。
  • 单位偏误 (Unit bias):标准建议的消费量 (例如食物的份量) 被认为是适当的,即使对特定个体来说可能是过量的,也会全部消费。
  • 价值选择偏误 (Value selection bias):在陌生的情境中推理时,倾向于依赖现有的数值数据,即使需要进行计算或数值处理。
  • 韦伯-费希纳定律 (Weber–Fechner law):在大量数量中比较小差异的困难。
  • 女性是美好效应 (Women are wonderful effect):倾向于将更多积极的属性与女性关联,而非与男性。

社会 (Social)

关联谬误 (Association fallacy)

关联谬误包括:

  • 权威偏误 (Authority bias):倾向于赋予权威人物的观点更高的准确性(与其内容无关),并更容易受到该观点的影响。
  • 啦啦队效应 (Cheerleader effect):人们在群体中比独自时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 光环效应 (Halo effect):一个人积极或消极的特质会在他人对其的感知中“蔓延”到其他个性领域(参见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

归因偏误 (Attribution bias)

归因偏误包括:

  • 行为者-观察者偏误 (Actor-observer bias):当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强调其个性影响而忽视其情境影响(参见基本归因错误);而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则相反,过度强调情境影响而忽视个性影响。
  • 防御性归因假设 (Defensive attribution hypothesis):当结果变得更严重或与受害者的个人或情境相似时,倾向于将更多的责任归咎于伤害者。
  • 外部激励偏误 (Extrinsic incentives bias):与基本归因错误的例外,认为他人具有外部情境动机,而自己则具备内在动机。
  • 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们倾向于过度强调个性化的解释来解释他人行为,而低估情境因素对同一行为的影响。参见行为者-观察者偏误、群体归因错误、积极效应、消极效应。
  • 群体归因错误 (Group attribution error):偏见的信念,认为个体群体成员的特征反映了整个群体,或者倾向于假设群体决策的结果反映了群体成员的偏好,即使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相反。
  • 敌意归因偏误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即使行为模糊或无害,也倾向于将他人行为解释为敌意。
  • 意图偏误 (Intentionality bias):倾向于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故意的,而非偶然的。
  • 公正世界假设 (Just-world hypothesis):倾向于认为世界本质上是公正的,因此他们会将无法解释的不公正行为合理化为受害者应得的。
  • 道德运气 (Moral luck):倾向于根据事件结果来判断他人道德上的高低。
  • 清教徒偏误 (Puritanical bias):倾向于将个体的不良结果或不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缺失或缺乏自控力,而不考虑更广泛的社会决定因素的影响。
  • 自利偏误 (Self-serving bias):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也表现为人们倾向于以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式评估模糊的信息(参见群体服务偏误)。
  • 最终归因错误 (Ultimate attribution error):与基本归因错误类似,在这种错误中,个体更倾向于将整个群体的行为归因于群体内部的个体,而非个体本身。

从众 (Conformity)

从众涉及以下内容:

  • 可得性级联效应 (Availability cascade):一种自我强化过程,通过公共话语中的不断重复,使得集体信念变得越来越可信(即“重复足够长时间,它就会变得真实”)。 参见可得性启发法。
  • 跟风效应 (Bandwagon effect):由于许多人做(或相信)某事,个体也倾向于做(或相信)同样的事情。与群体思维和羊群行为相关。
  • 礼貌偏误 (Courtesy bias):倾向于给出比自己真实想法更符合社会期望的意见,以避免冒犯他人。
  • 群体思维 (Groupthink):群体成员之间为了和谐或从众而作出不理性或不健全的决策。群体成员试图减少冲突,达成共识决策,而不批判性地评估替代观点,积极压制异议,并将自己与外部影响隔离。
  • 群体转向 (Groupshift):当群体已经有偏向某个方向时,群体的决策往往比整个群体的倾向更为冒险或保守。
  • 社会期望偏误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倾向于过度报告自己在社会上被认为是可取的特征或行为,而低估自己不被社会期望的特征或行为。 参见:礼貌偏误。
  • 真相偏误 (Truth bias):人们倾向于相信他人的沟通,不论该人是否在撒谎或不真实。

内群体偏误 (Ingroup bias)

内群体偏误是指个体倾向于对他们认为是自己群体成员的人给予优待。这与以下内容相关:

  • 不在此发明 (Not invented here):对外部群体开发的产品、研究、标准或知识的厌恶。
  • 外群体同质性偏误 (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个体认为其他群体成员比自己群体的成员更为单一。

其他社会偏误 (Other social biases)

  • 假定相似性偏误 (Assumed similarity bias):个体倾向于认为他人与自己有更多相似之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外群体偏好 (Outgroup favoritism):一些社会弱势群体会对其他社会、文化或族裔群体表达好感(甚至偏好),而非他们自己所属的群体。
  • 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他人对某人期望的现象,影响该人的表现。
  • 反应性 (Reactance) :出于抵抗被感知为限制自由选择的行为的需求,产生做与他人期望相反的行为的冲动(参见逆向心理学)。
  • 反应性贬值 (Reactive devaluation):仅因为某项提案被认为来自对立方而进行贬低。
  • 社会比较偏误 (Social comparison bias):在做决策时,倾向于偏爱那些与自己特定优势不相竞争的潜在候选人。
  • 共享信息偏误 (Shared information bias):群体成员倾向于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讨论大家都已熟悉的信息(即共享信息),而较少时间和精力讨论仅部分成员知道的信息(即非共享信息)。
  • 比平均水平更差效应 (Worse-than-average effect):倾向于认为自己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上比他人做得更差。

记忆归因错误 (Misattribution of memory)

在心理学中,记忆归因错误或来源归因错误是指回忆者错误地识别记忆的来源。记忆归因错误往往发生在个体无法监控和控制他们在回忆时对判断的态度影响时。记忆归因错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隐性记忆、虚假记忆和来源混淆。它最初被认为是丹尼尔·谢克特 (Daniel Schacter) 提出的七大记忆之罪之一。

归因错误包括:

  • 隐性记忆 (Cryptomnesia):当记忆被误认为是新的思想或想象时,因为个体没有主观经验感知它是记忆。
  • 虚假记忆 (False memory):当想象被误认为是记忆时。
  • 社会隐性记忆 (Social cryptomnesia):社会和个人未能记住某一变化的起源,人们知道社会发生了变化,但忘记了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即,采取了哪些步骤以及是谁采取了这些步骤。这导致社会对做出重大牺牲并促成社会价值变化的少数群体的社会信用降低。
  • 来源混淆 (Source confusion):将情节性记忆与其他信息混淆,导致记忆扭曲。
  • 暗示性 (Suggestibility):当提问者提出的想法被误认为是记忆时。
  • 佩尔基效应 (The Perky effect):真实的图像可以影响想象中的图像,或者被误记为想象中的,而不是现实的。

其他记忆偏误 (Other memory biases)

  • 情感衰退偏误 (Fading affect bias):一种偏误,其中与不愉快记忆相关的情感比与积极事件相关的情感衰退得更快。
  • 近期效应 (Recency effect):一种序列位置效应,列表末尾的项更容易被回忆起。此效应可被后缀效应干扰。参见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 列表长度效应 (List-length effect):较长列表中记住的项所占百分比较小,但随着列表长度的增加,记住的项的绝对数量也会增加。
  • 记忆抑制 (Memory inhibition):展示某些列表项会使回忆其他项变得更加困难(例如,Slamecka,1968)。
  • 怪异效应 (Bizarreness effect):怪异材料比普通材料更容易记住。
  • 言之信效应 (Saying is believing effect):向观众传递符合社会期望的消息可能会导致将该消息视为自己想法的偏误。
  • 后缀效应 (Suffix effect):由于在列表末尾添加了不需要回忆的声音项,导致近期效应的减弱。一种序列位置效应。参见近期效应和首因效应。
  • 可得性偏误 (Availability bias):更可能回忆起最近、附近或其他立即可得的示例,并且倾向于赋予这些示例相对于其他示例更高的重视。
  • 虚假关联 (Illusory correlation):错误地看到两个偶然相关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 一致性偏误 (Consistency bias):错误地记住过去的态度和行为与现在的态度和行为相似。
  • 错误信息效应 (Misinformation effect):由于事件后信息的干扰,记忆变得不准确。 参见持续影响效应,即尽管错误信息在之后被纠正,但仍继续影响事件记忆。
  • 刻板印象偏误 (Stereotype bias):记忆受到刻板印象(例如种族或性别)的扭曲。
  • 平衡和锐化 (Leveling and sharpening):记忆扭曲,在回忆过程中,由于细节的丧失,通常伴随着对某些细节的锐化或选择性回忆,这些细节在回忆过程中显得夸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反复回忆或重述,这两种偏误可能会得到强化。
  • 持续影响效应 (Continued influence effect):尽管错误信息已被纠正,但错误信息继续影响事件的记忆和推理。 参见错误信息效应,其中原始记忆会受到后来获得的错误信息的影响。
  • 特拉维斯综合症 (Travis syndrome):高估当前事件的重要性。 它与时间傲慢相关,可能涉及对新颖性逻辑谬误的偏误。
  • 虚假真理效应 (Illusory truth effect):人们更容易认为自己以前听过的陈述是真实的 (即使他们不能自觉地记得曾听过) ,而不管陈述的实际有效性如何。换句话说,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熟悉的陈述,而非不熟悉的陈述。参见真理偏误。
  • 消极偏误 (Negativity bias) 或消极效应 (Negativity effect):人类更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记忆,而不是积极的记忆。参见行为者-观察者偏误、群体归因错误、积极效应、消极效应。
  • 自我中心偏误 (Egocentric bias):以自利的方式回忆过去,例如,记得自己的考试成绩比实际更好,或记得捕到的鱼比实际更大。
  • 边界扩展 (Boundary extension):记忆中图像的背景被记得比前景更大或更广阔。
  • 保守偏误 (Conservatism or Regressive bias):倾向于记住高值和高概率的事件较低的值和概率,低值事件被记得比实际更高。基于证据,记忆通常不够极端。
  • 位置偏误 (Placement bias):倾向于记住自己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优于他人,特别是在认为自己优于平均水平的任务上(也称为虚假优越感或优于平均效应),以及在认为自己低于平均水平的任务上,倾向于记得自己表现较差(也称为比平均水平差效应)。
  • 冯·雷斯托夫效应 (von Restorff effect):突出的项目比其他项目更容易被记住。
  • 部分列表提示效应 (Part-list cueing effect):展示某些列表项并随后提取一个项,会使回忆其他项变得更加困难。
  • 情境效应 (Context effect):认知和记忆依赖于情境,因此脱离情境的记忆比在情境中的记忆更难以回忆(例如,工作相关的记忆在家回忆时的时间和准确性会较低,反之亦然)。
  • 加工层次效应 (Levels-of-processing effect):不同的信息编码方法对记忆的有效性有不同的影响。
  • 幽默效应 (Humor effect):幽默的内容比非幽默的内容更容易记住,这可以通过幽默的独特性、理解幽默所需的更多认知加工时间或幽默引起的情绪唤起来解释。
  • 间隔效应 (Spacing effect):信息在较长时间跨度内重复暴露比在短时间内重复暴露更容易被记住。
  • 处理难度效应 (Processing difficulty effect):需要更多时间阅读且思考更困难的信息(经过更难处理的)更容易记住。 参见加工层次效应。
  • 序列位置效应 (Serial position effect):序列末尾的项最容易回忆,其次是序列开头的项;序列中间的项最不容易被记住。 参见近期效应、首因效应和后缀效应。
  • 自我相关效应 (Self-relevance effect):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比与他人相关的类似信息更容易被记住。
  • 模态效应 (Modality effect):当列表项通过语言接收时,最后几项比通过书面方式接收时更容易回忆。
  • 积极效应 (Positivity effect) (社会情感选择理论):老年人更倾向于在记忆中偏好积极信息而非消极信息。参见愉悦回忆。
  • 高峰–结束法则 (Peak–end rule):人们似乎感知的不是整个经历的总和,而是它的高峰部分(如愉快或不愉快)和它的结尾部分的平均值。
  • 生成效应 (Generation effect) (自我生成效应):自我生成的信息最容易被记住。例如,人们更容易回忆起他们自己生成的陈述,而不是其他人生成的类似陈述。
  • 逐字效应 (Verbatim effect):人们更容易记住别人说话的“大意”,而不是逐字记住他们所说的内容。 这是因为记忆是表征,而非精确的复制。
  • 泽格尼克效应 (Zeigarnik effect):未完成或中断的任务比完成的任务更容易被记住。
  • 测试效应 (Testing effect):通过改写而非重读信息,人们更容易回忆起所读过的内容。经常性地测试已记住的材料有助于提高记忆回忆。
  • 情绪一致记忆偏误 (Mood-congruent memory bias) (状态依赖记忆):与当前情绪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回忆。
  • 后见偏误 (Hindsight bias) (“我早就知道了”效应):倾向于认为过去的事件本可以预测到。
  • 图片优越效应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通过观看图片学习的概念比通过阅读文字形式学习的概念更容易且更频繁地被回忆。
  • 滞后效应 (Lag effect):当学习分散在一段时间内时,学习效果更佳,而不是在一次学习过程中学习相同的时间。参见间隔效应。
  • 回忆高峰 (Reminiscence bump):比起其他人生时期,青少年和早期成年期的个人事件更容易被回忆。
  • 玫瑰色回顾 (Rosy retrospection):将过去记得比实际更美好。
  • 儿童遗忘症 (Childhood amnesia):对四岁之前的记忆保留较少。
  • 目击者记忆中的性别差异 (Gender differences in eyewitness memory):目击者倾向于记住更多关于同一性别人的细节。
  • 跨种族效应 (Cross-race effect):一个种族的人较难识别另一个种族的人。
  • 愉悦回忆 (Euphoric recall):人们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记住过去的经历,同时忽视与该事件相关的负面经历。
  • 望远镜效应 (Telescoping effect):倾向于将近期事件倒退到过去,而将远期事件推前,使得近期事件显得更遥远,而远期事件显得更近。
  • 子加性效应 (Subadditivity effect):倾向于估计记住的事件的可能性低于其(两个以上)互斥部分的总和。
  • 谷歌效应 (Google effect):倾向于忘记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轻松找到的信息。
  • 聚光灯效应 (Spotlight effect):倾向于高估他人注意到自己外貌或行为的程度。
  • 选择支持偏误 (Choice-supportive bias):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选择比实际更好。
  •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倾向于以符合自己信念或假设的方式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