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一项深度哲学探究

引言:虚无主义的定义与核心要旨

虚无主义,一个在现代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哲学概念,其词源与内涵深刻揭示了其对存在、价值和知识的根本性否定。该词源于拉丁语“nihil”,意为“无”或“什么都没有” [1]。这个词根也体现在“annihilate”(彻底摧毁)等词汇中,预示了虚无主义固有的否定与破坏性倾向 [1:1]。从哲学层面而言,虚无主义是一种认为所有价值皆无根据、一切皆不可知或不可交流的信念 [1:2]。它通常与极端的悲观主义和激进的怀疑主义紧密相连,后者甚至对存在本身提出质疑和谴责 [1:3]。虚无主义的核心在于拒绝人类存在中普遍接受和被视为基本的一些方面,例如客观真理、道德真理以及生命的价值和目的 [2]。一个真正的虚无主义者被描述为不相信任何事物,没有忠诚,也几乎没有目的,除了可能存在一种破坏的冲动 [1:4]

虚无主义不仅是一种严格的哲学理论,更是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或历史运动,尤其在西方世界的现代性进程中普遍存在 [3]。它以对既定规范和价值观的深刻怀疑、冷漠、绝望和普遍的目的缺失为主要特征 [3:1]。在日常语境中,虚无主义一词也常被用来形容消极、破坏性或反社会的态度,表达对特定问题漠不关心的状态 [3:2]

虚无主义的兴起与现代性、世俗化、理性主义以及教会道德权威的衰落有着紧密的联系 [2:1]。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拒绝,以及由于世俗化导致人们失去指导生活的价值观和理想,表明虚无主义并非孤立的哲学立场,而是对传统意义构建框架侵蚀的深刻文化回应 [2:2]。这意味着社会从外部的、神圣的或既定的目的转向了某种真空,而虚无主义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真空。

然而,虚无主义的定义本身也蕴含着一个微妙的悖论:去“相信”虚无,本身就是一种信念 [1:5]。这种固有的自我指涉挑战是哲学批判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4]。这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不加稀释的虚无主义在逻辑上可能难以完全自洽或自我驳斥,使其更像是一种“立场”或“倾向”,而非一个连贯的、积极的哲学体系。


虚无主义的历史溯源与发展

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怀疑论者,他们否认确定性的可能性,因此将传统真理视为无法证明的观点 [1:6]。这种极端的怀疑主义与认识论虚无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后者否认知识和真理的可能性 [1:7]

在19世纪早期,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雅各比(Friedrich Jacobi)首次在哲学语境中使用了“虚无主义”一词,将其负面地描述为先验唯心主义的一种特征 [1:8]。同期,麦克斯·施蒂纳(Max Stirner)的哲学思想也展现出虚无主义的早期特征。他猛烈抨击系统哲学,否认绝对观念,并拒绝任何抽象概念,常被视为最早的哲学虚无主义者之一 [1:9]。施蒂纳主张实现个人自由是唯一的法则,并认为国家必须被摧毁以保障这种自由 [1:10]

“虚无主义”一词的广泛普及,则主要归功于俄罗斯作家伊凡·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于1862年出版的小说《父与子》 [1:11]。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通过角色巴扎罗夫(Bazarov)所宣扬的“粗陋的科学主义”和“彻底否定”的信条,塑造了“虚无主义者”的形象 [1:12]。在俄罗斯,虚无主义继而与一个松散的革命运动(约1860-1917年)联系在一起,该运动的核心理念是拒绝国家、教会和家庭的传统权威 [1:13]。这些俄罗斯虚无主义者主张建立在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安排,并将个人自由视为最高目标 [1:14]。早期无政府主义领袖米哈伊尔·巴枯宁(Mikhael Bakunin)曾提出著名的号召:“让我们相信那永恒的、只因其是万物生命之不可探寻和永恒创造源泉而摧毁和消灭的精神——破坏的激情也是一种创造的激情!” [1:15]。该运动最终演变为颠覆、破坏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潮,到19世纪70年代末,“虚无主义者”一词甚至被用来指代主张恐怖主义和暗杀的秘密政治团体 [1:16]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哲学史上最常与虚无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人物 [1:17]。他著名的宣言“上帝已死”深刻表达了西方世界失去客观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境况 [5]。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最高价值自我贬值”的过程,导致目标缺失,“为什么”找不到答案 [1:18]。他在《权力意志》中将虚无主义定义为对价值、意义和可欲性的彻底否定 [5:1]。尼采预言了虚无主义在未来几个世纪的到来,称其为“人类最大的危机” [1:19]

关于尼采本人是否是虚无主义者,学界存在争议 [6]。许多学者认为他是在诊断和探讨虚无主义,而非简单地拥抱它 [5:2]。尽管他曾自称“从头到脚的虚无主义者”,但他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与现代流行定义有所不同,他拒绝传统意义上的虚无主义 [6:1]。尼采的核心主张是,人类应通过创造新价值、拥抱生命挑战来克服虚无主义 [2:3]。他高度重视人类的创造力和意志,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和“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等概念,强调个体潜能和自我肯定 [6:2]。他相信,如果人类能够经受住摧毁所有世界解释的过程,或许就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1:20]

虚无主义在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种显著的转变:从俄罗斯虚无主义的政治行动,演变为尼采对存在状况的哲学诊断。俄罗斯虚无主义是一个具体的、革命性的社会运动,旨在通过摧毁现有结构来实现“未来改进” [1:21]。而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探讨,虽然影响深远,但主要是一种对文化状况的“哲学诊断”,预测了一场危机,而非倡导具体的政治破坏纲领 [1:22]。这种转变表明,“虚无主义”一词从一个特定的社会政治标签,演变为一个更广泛的哲学概念,涵盖了一种存在状态或文化趋势。

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思想,可以被视为现代自我创造理念的先驱。尼采明确指出他反对屈服于虚无主义的绝望,倡导创造新价值并拥抱生命的挑战,并呼吁对人类存在、知识和道德的本质进行激进的、自然主义的重新思考 [6:3]。他相信人类可以克服虚无主义并发现正确的道路 [1:23]。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它是一种奠基性的哲学回应,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想 [2:4]。他对个体潜能和自我肯定,以及不依赖任何超越生命的事物(如上帝或灵魂)来塑造自己的身份的强调,直接预示了存在主义在无意义世界中创造自身意义的理念。因此,尼采与其说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不如说他为对虚无主义的“回应”奠定了基础,将意义的重心从外部来源转移到内部的人类能动性。


虚无主义的多元面向:主要类型与论证

虚无主义并非单一的哲学立场,而是一个涵盖多种观点的“家族”,它们拒绝或否定存在的不同方面 [3:3]

存在虚无主义(Existential Nihilism)

存在虚无主义是当今最常用和理解的虚无主义形式 [1:24],其核心原则是生命本身没有内在意义、价值或目的 [1:25]。这意味着人类存在或整个世界缺乏内在意义,所有个人和社会成就、幸福和苦难最终都毫无意义 [3:4]

支持存在虚无主义的主要论证包括:

  • 宇宙学视角: 人类存在在浩瀚的宇宙中微不足道,宇宙对人类的关切和抱负漠不关心 [3:5]。这常与无神论观点一致,认为没有上帝就没有超越自然世界的更高价值来源 [3:6]
  • 苦难与暴力的普遍性: 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看似无意义的苦难和暴力,以及幸福的短暂性,可能导致生命无意义的结论 [3:7]
  • 人类死亡的必然性: 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使得人类所有的成就都转瞬即逝,最终徒劳无功 [3:8]
  • 生物学视角: 生命受盲目的自然选择驱动,个体层面受先天需求满足驱动,两者都无更高目的 [3:9]
  • 价值的主观性: 所有价值体验都是主观的,缺乏任何客观基础 [3:10]

这种观点常与绝望、冷漠、无意义感联系在一起 [2:5]

道德虚无主义(Moral Nihilism / Ethical Nihilism)

道德虚无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否认存在客观的道德事实;它认为道德评价和实践建立在误导性假设之上,与外部现实没有实质性联系 [1:26]。善恶是模糊的,价值观只是社会和情感压力的产物 [1:27]

其主要论证包括:

  • 道德属性的“怪异性”: 道德属性与形状、大小等其他属性相比被认为是不同寻常的,科学探究也未能揭示客观道德事实 [3:11]
  • 缺乏道德知识来源: 人类被认为缺乏客观道德知识的来源 [3:12]
  • 道德的约定性: 道德评价被视为约定俗成的,解决道德分歧的困难表明缺乏客观道德真理 [3:13]
  • 道德的进化起源: 道德被视为自然选择的产物,缺乏更深层次的形而上学基础 [3:14]

认识论虚无主义(Epistemological Nihilism)

认识论虚无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否认知识和真理的可能性 [1:28]

其主要形式和论证包括:

  • 激进怀疑主义: 知识需要绝对的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永远无法完全排除怀疑 [1:29]。例如,笛卡尔的梦境论证(无法区分梦境与现实)和标准问题(验证知识需要先验知识)都指向知识的不可能性 [3:15]
  • 相对主义: 知识、真理或意义相对于特定个体、群体、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的观点而言是相对的 [3:16]。观点多样性、理论的欠确定性以及概念体系的不兼容性都支持这一观点 [3:17]

政治虚无主义(Political Nihilism)

政治虚无主义的核心原则是认为摧毁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宗教秩序是未来任何改进的先决条件 [1:30]。其主要论证在于激进地拒绝传统社会、政治和美学规范,这通常是对威权统治的回应 [3:18]。历史上,它与俄罗斯革命运动(1860-1917)紧密相关,该运动拒绝国家、教会和家庭的权威 [1:31]

形而上学虚无主义(Metaphysical Nihilism)

形而上学虚无主义的核心原则是认为世界可能完全是空的,不存在任何具体对象 [2:6]

其主要论证包括:

  • 减法论证: 世界不依赖于任何单个具体对象的存在;通过不断减去对象,理论上可以得到一个空无一物的宇宙 [3:19]
  • 否定实际对象的存在: 认为宇宙的经验只是幻觉,没有潜在的现实,即一切皆不真实 [3:20]

宇宙虚无主义(Cosmic Nihilism)

宇宙虚无主义的核心原则是认为现实是不可理解的,缺乏内在意义,对人类的理解努力漠不关心 [3:21]

其主要论证包括:

  • 宇宙的浩瀚: 宇宙的浩瀚表明了人类及其努力的微不足道 [3:22]
  • 现实的混沌性: 世界是空白的、无特征的或混沌的,使得在任何层面上理解宇宙或找到有意义的模式成为不可能 [3:23]

部分虚无主义(Mereological Nihilism)

部分虚无主义的核心原则是认为复杂的或复合的对象(由部分组成的对象)不存在;只存在非复合的或简单的对象(如基本粒子) [3:24]。复合对象被理解为简单对象的集合 [3:25]。其主要论证旨在解决忒修斯之船等形而上学悖论 [3:26],并强调奥卡姆剃刀原则,倾向于排除除简单对象外的一切事物的最小本体论 [3:27]

其他类型

虚无主义还包括其他较不常见的类型:

  • 历史虚无主义(Historical Nihilism): 否认历史的内在意义、目的或目的论结构 [7]
  • 宗教虚无主义(Religious Nihilism): 认为尘世生活根本没有意义,必须放弃世俗价值观和欲望才能获得来世的超越 [7:1]
  • 语义虚无主义(Semantic Nihilism): 在语言哲学中,否认语言意义的可能性,认为语言无法描述现实,因此不存在真正的交流 [7:2]

虚无主义的各种分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例如,存在虚无主义被认为是道德、认识论和宇宙虚无主义的基础 [5:3]。这种层次性关系表明,如果存在本身被认为是无意义的,那么建立在这种存在之上的任何价值(道德虚无主义)、知识(认识论虚无主义)或宇宙秩序(宇宙虚无主义)也将缺乏客观基础。这意味着存在虚无主义往往是其他形式虚无主义逻辑延伸的根源,使其成为一种特别强大和广泛讨论的形式。

每种虚无主义都从根本上挑战了人类理解或现实的某个“基础”方面:内在意义、客观道德、绝对知识,或者复合对象的存在/非空世界 [1:32]。这种模式表明,虚无主义以其各种形式,代表了对人类经验和宇宙的任何终极、客观或超验基础的深刻哲学怀疑。它不仅仅是关于“虚无”,更是关于“基础的缺失”。

表1:虚无主义主要类型对比

类型 核心原则/关注点 主要论证/拒绝 相关人物/概念
存在虚无主义 生命没有内在意义、价值或目的 宇宙微不足道、苦难普遍、死亡必然、价值主观 尼采、萨特、加缪
道德虚无主义 无客观道德事实;道德评价无根据 道德属性“怪异”、缺乏道德知识来源、道德约定性、进化起源 尼采
认识论虚无主义 知识和真理不可能获得 激进怀疑主义(确定性不可得)、相对主义 怀疑论者、后现代主义
政治虚无主义 摧毁现有秩序是改进先决条件 激进拒绝传统社会/政治/宗教规范 俄罗斯虚无主义运动、巴枯宁、施蒂纳
形而上学虚无主义 世界可能完全空无一物 减法论证、否定实际对象存在
宇宙虚无主义 现实不可理解,缺乏内在意义,对人类漠不关心 宇宙浩瀚、人类微不足道、现实混沌
部分虚无主义 仅存在简单对象,无复合对象 解决形而上学悖论、奥卡姆剃刀原则
历史虚无主义 否认历史的内在意义、目的或目的论结构 历史是偶然事件序列,无方向或终极救赎
宗教虚无主义 尘世生活根本没有意义,世俗欲望需放弃以求超越 生命的世俗目的无意义,仅为来世
语义虚无主义 否认语言意义的可能性,无真正交流 语言无法描述现实

虚无主义的影响与潜在后果

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对个体意义、伦理规范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对个体意义与心理状态的影响

存在虚无主义主张所有个人和社会成就最终都毫无意义,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冷漠、缺乏动力和存在危机 [1:33]。在极端情况下,这种信念可能引发抑郁、绝望和普遍的焦虑感 [1:34]。尼采曾预言,虚无主义的腐蚀性影响将最终摧毁所有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学信念,并引发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危机 [1:35]。他认为,虚无主义的到来是“人类最伟大的危机之一,一个最深刻的自我反思时刻” [1:36]

然而,虚无主义的影响并非全然负面。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解放性的哲学,挑战个体去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2:7]。这种观点认为,既然没有预设的意义,个体便拥有了定义自身目的的自由。尽管虚无主义与极端悲观、绝望和缺乏动力等负面结果相关联,但也有观点强调了其潜在的解放和赋权作用 [1:37]。它能够挑战个体去创造自己的意义,反抗荒谬,决定自己的目的,并摆脱社会期望 [2:8]。这表明虚无主义的后果并非单一,其影响取决于个体或社会对感知到的无意义的反应。它既可以是令人麻痹的,也可以是行动的号召,突显了人类在无意义宇宙面前的能动性。

对伦理规范与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虚无主义对传统权威和权力结构提出批判,认为它们建立在任意的价值观和信仰之上 [8]:。道德虚无主义则更进一步,认为道德本身并不存在,因此没有哪种道德选择比其他选择更可取 [2:9]。如果生命没有内在意义,客观价值不存在,那么就没有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2:10]。一些道德虚无主义者,如尼采,甚至由此得出结论:“一切皆允许” [1:38]。这可能导致对道德责任基础的根本否定 [3:28]

历史上,虚无主义的极端诠释曾被视为社会动荡的根源。赫尔穆特·蒂利克(Helmut Thielicke)认为,虚无主义关于“最终虚无盛行,世界毫无意义”的结论,促成了纳粹恐怖统治等暴行 [1:39]。尤金·罗斯(Eugene Rose)也预言,如果虚无主义得胜,我们的世界将成为一个“冰冷、不人道的世界”,其中“虚无、不连贯和荒谬”将盛行 [1:40]

在历史进程中引发的社会动荡与破坏性力量

尼采曾将虚无主义的到来视为“人类最伟大的危机之一,一个最深刻的自我反思时刻” [1:41]。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研究观察到,虚无主义模式是文明崩溃的显著特征,宗教、艺术和政治传统因虚无主义姿态而削弱和瓦解 [1:42]。到20世纪末,“虚无主义”也常被用来描述后现代人作为非人化的顺从者,他们异化、冷漠和困惑,将精力投入到享乐主义的自恋或怨恨中,这可能最终导致暴力爆发 [1:43]

虚无主义的兴起与外部社会因素紧密相关,例如西方世界的现代性、教会道德权威的削弱、世俗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以及对传统权威和权力结构的拒绝 [2:11]。斯宾格勒关于虚无主义是“文明崩溃的显著特征”的观察进一步将其与社会衰退联系起来 [1:44]。这表明虚无主义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和历史现象,反映了传统机构和叙事(曾经提供意义和秩序)的崩溃。它的兴起是社会变迁的症状,其影响不仅是个体的,更是系统性的,可能导致社会和政治动荡。


哲学界对虚无主义的回应与批判

面对虚无主义的挑战,哲学界提出了多种回应和批判,这些回应构成了对人类在无意义世界中如何寻找或创造意义的持续探索。

存在主义与荒谬主义的应对策略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接受生命缺乏内在意义的前提 [9]。然而,它强调个体自由、选择和责任,认为人们可以在一个本质上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创造自己的意义 [1:45]。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先于本质”原则意味着,个体没有预设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定义自己 [1:46]

荒谬主义(Absurdism) 承认宇宙的混沌无意义性与人类对意义的内在渴望之间的冲突 [9:1]。它鼓励个体接受这种固有的矛盾,并在缺乏外部验证的情况下寻找意义 [9:2]。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主张反抗荒谬,将西西弗斯(Sisyphus)的困境作为人类存在的隐喻,即被判处永恒、无用的挣扎,但仍能从中找到反抗的尊严 [1:47]

尼采本人也试图通过重新评估所有既定理想和价值观来克服虚无主义 [3:29]。他区分了被动虚无主义(屈服于无意义)和积极虚无主义(接受无意义以摧毁旧价值)[2:12]

这些哲学回应清晰地描绘了对虚无主义核心主张(无意义)的不同哲学应对。存在主义和荒谬主义都承认虚无,但倡导积极创造意义或反抗荒谬。尼采也试图通过重新评估价值和肯定生命来克服虚无主义 [2:13]。这表明哲学界对虚无主义的参与并非屈服,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旨在在感知到的无意义中或尽管无意义而寻找人类的能动性和目的。因此,虚无主义并非终点,它常常是探索人类自由和责任的哲学起点。

对虚无主义自身矛盾性的批判

对虚无主义的常见批判之一是其固有的自我驳斥性。一种有影响力的论证认为,如果虚无主义声称“一切都不可信”,或者“没有真正的命题”,那么虚无主义本身的声明也变得无意义或虚假 [1:48]。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录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论证 [4:1]。这种自我驳斥的论证不仅仅是逻辑上的吹毛求疵,它意味着一个真正绝对的虚无主义甚至无法连贯地将自己表述为一种哲学。这表明,虽然虚无主义的倾向或视角可能具有深远影响,但一个完全一致的、普遍的虚无主义体系本质上是不稳定的,迫使那些参与其中的人要么软化其主张,要么拥抱这种悖论。

此外,还有其他针对虚无主义的批判:

  • 道德责任论证: 虚无主义否认道德价值和义务的存在,但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追究他人责任的经验相矛盾 [3:30]。道德实在论者反对道德虚无主义,认为道德事实存在于自然世界中或虽非自然但真实存在 [3:31]
  • 个人意义论证: 虚无主义未能解释人们在人际关系、工作和信仰中找到主观意义的经验 [3:32]
  • 理性与科学知识论证: 虚无主义削弱了理性探究和交流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对宇宙的科学理解,后者依赖于外部现实和客观事实的假设 [3:33]
  • 常识论证: 虚无主义与我们日常世界经验相悖,后者认为客观事实和价值观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感知而存在 [3:34]

后现代主义与“乐观虚无主义”的视角

后现代反基础主义者采取了一种乐观地接受无意义的态度,这与早期哲学对虚无主义的绝望反应形成对比 [1:49]。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将后现代主义描述为“对元叙事的不信任”,从而削弱了知识和道德的等级制度,使“真理”主张变得有问题 [1:50]。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断言,人们永远无法确定自己所“知道的”是否与“存在的”相符,绝对观念只是“虚构的形式” [1:51]。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也认为“没有什么能支撑我们的实践,没有什么能使其合法化,没有什么能表明它们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符”,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虚无主义 [1:52]。然而,对于反基础主义者而言,虚无主义只是当代环境的一个方面,最好以冷静的态度来承受 [1:53]

卡伦·卡尔(Karen Carr)讨论了“快乐虚无主义”(cheerful nihilism),即一种轻松接受无意义的态度,她认为这令人担忧,因为它可能导致思想或道德上的傲慢决定优先权,并使思想能够被赤裸裸的权力强加 [1:54]

表2:虚无主义与相关哲学思潮对比

哲学思潮 核心立场(关于意义) 主要回应/态度 代表人物
虚无主义 无内在意义、价值、知识或目的 冷漠、绝望、破坏,或作为起点重新评估所有价值 尼采、施蒂纳、俄罗斯虚无主义者
存在主义 生命无预设意义,但个体可创造意义 通过自由选择和责任来创造自身本质和价值 让-保罗·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
荒谬主义 人类寻求意义与宇宙无意义之间的冲突是荒谬的 接受荒谬,并反抗它,在无意义中寻找行动的尊严 阿尔贝·加缪
悲观主义 世界本质上是坏的,生活充满了苦难 超脱、放弃欲望,或以消极态度看待事物 阿瑟·叔本华

虚无主义在当代文化中的体现

虚无主义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文化和思想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题渗透到各种艺术形式和社会思潮中。

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虚无主义主题

虚无主义已深入渗透到流行文化之中 [10]:。托马斯·希布斯(Thomas Hibbis)的著作《关于虚无的节目:流行文化中的虚无主义》详细探讨了虚无主义如何影响文化产品 [11]:。影视作品,如动画系列《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以及《黑客帝国》系列(The Matrix franchise),都深刻探讨了异化、反抗传统权威和虚无主义的主题 [8:1]:。在音乐领域,涅槃乐队(Nirvana)和电台司令乐队(Radiohead)的作品常表达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和幻灭情绪 [8:2]:。当代艺术家和作家也持续探索虚无主义主题,经常运用讽刺、荒谬和幽默的手法来批判现代社会 [8:3]:。此外,加缪的荒谬主义,以及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荒诞主义和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明显体现了虚无主义的哲学内涵 [8:4]:。

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群体中的虚无主义倾向

虚无主义在当代社会,特别是Z世代(Generation Z)中,正成为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 [12]。这种趋势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

  • 不确定性和不稳定: Z世代在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危机和政治两极分化等不确定和不稳定的世界中成长,这促使他们质疑既定机构和传统价值观的合法性 [12:1]
  • 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可能产生“回音室效应”,使个体不断接触到负面和犬儒主义信息,从而加剧无意义感和幻灭感 [12:2]
  • 宗教信仰的下降: 宗教信仰的下降,尤其是在Z世代中,也是促成虚无主义盛行的重要因素 [2:14]
  • 社会不再赋予目的: 传统社会往往会为个体设定明确的目的(例如,女性的婚姻生育,男性的养家糊口),而现代社会则鼓励个体自主选择职业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人们需要自己寻找目的,从而面临更大的存在性挑战 [13]
  • 权力选择的增加: 相比过去,现代人拥有更多选择,这既带来了自由,也带来了在没有预设“正确”目的情况下的迷茫 [13:1]

在当代,虚无主义也催生了一种被称为“乐观虚无主义”(Optimistic Nihilism)的观点 [11:1]。这种观点认为,既然一切最终都将消失,那么所有的尴尬、担忧、焦虑或失败也都会随之消散 [11:2]。它强调摆脱社会期望、文化习俗和压抑性传统,从而获得极大的解放感 [11:3]。虚无主义可以成为变革的催化剂,当个体认识到宇宙中缺乏内在意义时,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观和目的,从而带来赋权感和改善世界的动力 [12:3]

后现代主义对虚无主义的推动

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互交叉,因为这三者都挑战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8:5]:。后现代主义拒绝宏大叙事和元理论,为虚无主义的繁荣创造了文化土壤 [8:6]:。

虚无主义在当代社会中呈现出常态化甚至“平庸化”的趋势。马丁·海德格尔在1927年就观察到虚无主义已成为“人类的常态”,而卡伦·卡尔的“快乐虚无主义”则描述了对无意义的“轻松接受” [1:55]。结合其在流行文化和Z世代中的广泛存在,这表明虚无主义已从激进的哲学立场转变为当代生活中更常态化、甚至平庸化的一面。它不再仅仅是一场危机,而是许多人默认的世界观,常常通过幽默或冷漠来表达。这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转变,其中“虚无”不再总是令人恐惧,有时反而是安慰或冷漠的来源。

当代虚无主义中,社会幻灭与个体能动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虚无主义的兴起与外部社会因素紧密相关,例如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宗教信仰的下降、失败的资本主义体系以及更少的社会灌输 [12:4]。同时,这些因素也促使个体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思想和表达的自由,以及创造自己价值观和目的的能力 [12:5]。这种动态关系表明,当代虚无主义既是外部社会结构崩溃的症状,也是内部个体自我决定的驱动力。


结论:虚无主义的持久挑战与反思

虚无主义是一个多面性的哲学概念,其词源指涉“无”,在哲学上表现为对价值、意义、知识和存在基础的根本性否定。它经历了从早期怀疑论萌芽、俄罗斯政治运动到尼采深刻诊断的演变。其核心论点涵盖存在、道德、认识论、政治、形而上学和宇宙等多个维度,对个体心理和社会价值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可能导致绝望,也可能带来解放。

弗里德里希·尼采虽然常被视为虚无主义的先知,但他更是一位试图“克服”它的哲学家 [1:56]。他将虚无主义视为一场深刻的危机,但也将其视为人类进行最深层自我反思、重新评估所有价值并创造新意义的契机 [1:57]。这提示我们,虚无主义并非终点,而是一个需要穿越的阶段。

在日益世俗化、复杂化的现代世界中,寻找和创造意义仍然是人类面临的持久挑战。虚无主义的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体现,反映了传统意义来源的式微,以及个体在面对宏大宇宙和碎片化信息时的迷茫。

尽管虚无主义揭示了世界可能缺乏内在意义的残酷真相,但存在主义和荒谬主义的哲学回应,特别是萨特、加缪等人的思想,强调了人类在自由和责任中创造自身意义的强大能力 [9:3]。这种“反抗荒谬”或“自我赋能”的姿态,为在无意义中寻找目的提供了可能。

理解虚无主义,不仅是为了认识其破坏性潜力,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生命、价值和真理的持续探寻。它迫使我们审视自身信念的根基,并鼓励我们以创造性的方式,在个体和社会层面,构建和维护有意义的存在。


  1. Nihilism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iep.utm.edu/nihilis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Ethics explainer: Nihilism, https://ethics.org.au/ethics-explainer-nihilism/ ↩︎ ↩︎ ↩︎ ↩︎ ↩︎ ↩︎ ↩︎ ↩︎ ↩︎ ↩︎ ↩︎ ↩︎ ↩︎ ↩︎ ↩︎

  3. Nihilism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hilis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Can you provide some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against nihilism, absurdism, etc. that were not written by nihilists themselves, such as Camus? - Quora, https://www.quora.com/Can-you-provide-some-philosophical-arguments-against-nihilism-absurdism-etc-that-were-not-written-by-nihilists-themselves-such-as-Camus ↩︎ ↩︎

  5. Nihilism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history/nihilism] ↩︎ ↩︎ ↩︎ ↩︎

  6. NIHILISM: A Complete History | Nietzsche : r/philosophy -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r/philosophy/comments/18twpar/nihilism\_a\_complete\_history\_nietzsche/ ↩︎ ↩︎ ↩︎ ↩︎

  7. Nihilism - Philosophyball Wiki, https://philosophyball.miraheze.org/wiki/Nihilism ↩︎ ↩︎ ↩︎

  8. Embracing the Void - Number Analytics,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embracing-the-void-nihilism-and-culture ↩︎ ↩︎ ↩︎ ↩︎ ↩︎ ↩︎ ↩︎

  9. What is Nihilism?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6jB-Wptj8] ↩︎ ↩︎ ↩︎ ↩︎

  10. Celebrating Nothing: Nihilism in Popular Culture as the New Millennial Anthem - DU Beat - Delhi University’s Independent Student Newspaper, https://dubeat.com/2019/01/29/celebrating-nothing-nihilism-in-popular-culture-as-the-new-millennial-anthem/ ↩︎

  11. Explaining Gen Z’s unsurprising adoption of nihilism - Thred Website, https://thred.com/culture/offbeat/understanding-gen-zs-expected-uptake-in-nihilism/ ↩︎ ↩︎ ↩︎ ↩︎

  12. Nihilism: The Rising Trend Among Gen Z by 2025 - mythicpilgrim.com -, https://www.mythicpilgrim.com/p/nihilism-rising-trend-among-gen-z-2025 ↩︎ ↩︎ ↩︎ ↩︎ ↩︎ ↩︎

  13. What factors led to the widespread popularity of nihi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 https://philosophy.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48995/what-factors-led-to-the-widespread-popularity-of-nihilism-in-the-21st-centu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