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摘抄:财务自由/心流/走出哀伤之痛/语言暴力

财务自由

真正的财务自由,是让收入结构匹配你的生命节奏


心流

心流循环的四大阶段(Rian Doris)

大多数人认为心流状态就像开关,要么你在状态中,要么不在。但实际上,心流是一个四阶段循环:挣扎、释放、心流、恢复。

  1. 挣扎阶段:通往心流的必经之路

心流循环的第一步是挣扎阶段。这个阶段就像在推一块巨石上山,充满了压力和挑战。你需要推动自己的认知和身体极限,努力解决一个问题或任务。

挣扎阶段的特点是高压力、高认知负荷,大脑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帮助你保持专注。

如果你在这个阶段中断工作,多巴胺的释放会让你感到短暂的愉悦,但你会重置心流循环,需要重新集中注意力(可能需要长达23分钟)。

  1. 释放阶段:让大脑自动进入高效模式

当你坚持通过挣扎阶段后,就会进入释放阶段。这个阶段是从问题或任务中退后一步,让潜意识接管。

释放阶段的特点是大脑从β波(清醒状态)转变为α波(放松状态),触发‘放松反应’。这个阶段让大脑在不同的信息片段之间建立独特的联系,产生‘啊哈’洞察,为进入心流状态做好准备。

咱们可以休息一下,花五到十分钟什么都不做,就喝杯茶,或者简单地盯着墙壁看。

  1. 心流状态:极度专注与高效表现的巅峰

心流状态是心流循环的核心阶段,特点是极度专注、创造力提升和高效表现。

在这个阶段,大脑产生θ波模式,释放内啡肽、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等神经化学物质,进一步增强专注力和耐力。

  1. 恢复阶段:让大脑和身体快速恢复

心流状态消耗了大量的神经化学物质和能量,因此需要恢复阶段来恢复平衡。恢复阶段的特点是身体和大脑的恢复。

我们可以通过主动恢复(如冰浴、按摩、桑拿)来减少身体和大脑的‘负荷’,增强韧性。

在心流状态后,通常会会体验到心流余韵,这是一种深刻的满足感,特点是平静、满足和深度放松。心流余韵有助于巩固记忆,促进深度睡眠,清除大脑中的废物。


走出哀伤之痛的六个指南

  1. 允许自己成为“暂时破碎的瓷器”

研究显示,高达 79% 的成年人在经历重大丧失事件后,都会进入一段被称为“认知冻结期”的特殊阶段。

这绝非是软弱或怯懦的表现,实际上,它是我们大脑出于自我保护而启动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机制。

我们的心理防御系统此时正通过看似失控的情绪波动,来缓冲丧失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防止更严重的心理坍塌发生。

  1. 建立“创伤叙事”的仪式感

每天抽出 15 分钟进行 “仪式性书写”。

这里所说的书写,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日记,而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表达形式。它要求在固定的时间,使用特定的工具,比如爱人曾经送你的钢笔,在熟悉且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景中,如你们常去的咖啡馆角落,静下心来,将内心的情感与思绪记录下来。

尝试用第二人称给逝去的爱人写信,“今天楼下的樱花开了,你总说像粉色的雪……” 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必过于纠结文字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只需让内心的情感自然流淌。

这种 “对话式书写” 能够激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从神经学层面来讲,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我们观察他人行为以及理解他人意图和情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这种与逝去爱人的 “对话式书写”,我们仿佛在神经层面模拟了真实的交流场景,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内心的告别仪式,让悲伤的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

  1. 重构生活的“认知坐标系”

我们可以尝试列出 20 件爱人教会我们的事情,这些事情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小窍门,比如 “煲汤要最后放盐,这样汤的味道更鲜美”,到那些关于人性与善良的深刻道理,例如 “暴雨天要给流浪猫留纸箱,为它们提供一个避雨的地方”。

在这个罗列和回忆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爱人身上的某些特质和价值观已经不知不觉地内化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重新赋予了丧失以意义,将曾经的痛苦转化为对爱人深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积极力量。

  1. 寻找“非语言疗愈”的出口

音乐、绘画等非语言表达形式在缓解内心痛苦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些艺术形式能够激活大脑中负责情感处理的杏仁核,而且其作用效果比单纯的倾诉高出 3 倍之多。

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当我们的手指接触艺术材料,如颜料、黏土时,所产生的触觉刺激能够直接作用于大脑的边缘系统。

而边缘系统正是大脑中负责情感处理和记忆存储的核心区域,这是语言治疗往往难以直接触及的地方。因此,非语言疗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途径,帮助我们深入内心,治愈创伤。

  1. 建立“社会支持生态系统”

拥有 3 个以上支持节点的个体,其抑郁风险能够降低一半。然而,这里所说的支持系统并非是泛泛之交的简单集合,而是需要我们精心构建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 “情感生态圈”:

蝴蝶型:这类支持来自于轻量级的陪伴,比如那位愿意陪你在寂静的夜晚沉默散步的邻居。他们的陪伴或许不需要太多言语,只是静静地走在你身边,让你感受到一种无声的理解和支持,在你需要独处又渴望有人陪伴的时刻,给予恰到好处的关怀。

树根型:专业支撑在我们走出丧失之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为我们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应对策略。他们就像深埋地下的树根,为我们的心理恢复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养分。

萤火型:同温层理解则来自于那些有着相似经历的失亲互助社群。在这个社群里,大家彼此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因为有着相同的遭遇,所以能够给予彼此最真挚、最深刻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就像夜空中闪烁的萤火虫,虽然个体的光芒微弱,但汇聚在一起,却能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

  1. 允许悲伤与希望“共生共存”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明白,走出丧失之痛并非是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学会与丧失长期共生的过程。


语言暴力

不同于肉体上的疼痛,语言暴力是一个人用嘲笑、谩骂、蔑视或诋毁性的语言,对另外一个人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攻击的一种行为,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

一般来说,亲密关系中的语言暴力有5个隐蔽信号

  1. 总是冷漠回应

这类语言暴力表现为对他人的话语、感受或诉求持敷衍态度,用简短、冷漠的回应来传达不在乎。

  1. 不断进行比较、打击否定

通过将对方与他人进行不恰当对比,以凸显对方的不足,从而达到打击对方自信心的目的。

  1. 表面上“为你好”

表面是诚恳地提出建议,实际暗含着否定。

  1. 愧疚诱导

利用对方的选择或行为,通过假设、抱怨等方式,让对方产生愧疚感,从而达到影响对方行为或决策的目的。

  1. 情绪审判

对他人正常的情绪反应进行贬低、否定,将他人的情绪视为不合理、不应该的,从而压制对方正常的情感表达。

语言暴力的伤害

  1. 长期挨骂会损害大脑认知

有研究表明,长期经受语言暴力的人,其大脑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会降低,而这一区域主要负责决策、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等功能。

  1. 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语言暴力就像一面扭曲的镜子,让受害者在亲密关系中只能看到满是缺点的自己。受害者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能力和魅力,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沼。而这种退缩、消极的行为表现,又会反过来强化伴侣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导致伴侣说出更多贬低的话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1. 创伤性联结——受害者对施虐者产生病态依恋

在亲密关系的语言暴力中,受害者与施虐者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不健康的联结,即创伤性联结。施虐者在实施语言暴力后,偶尔也会表现出关心、安抚,这种“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糖”的行为模式,会让受害者陷入混乱。受害者一方面遭受着语言暴力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对施虐者的偶尔示好抱有期待,渴望从对方那里得到认可和爱。

语言暴力背后的原因

  1. 掌握关系中的主导权

在亲密关系中,有些人存在强烈的控制欲和权力欲,TA们企图全方位主导关系的走向,掌控对方的一举一动。即通过频繁地贬低、批评伴侣,刻意营造出一种“你不如我”的错位感。在这种氛围下,被攻击者自信心受挫,逐渐对施虐者产生依赖,从而实现施虐者对关系的控制。

  1. 情绪宣泄的“出口”

  2. 提高自我认同感的畸形方式

通过否定伴侣的成就,在对比中抬高自己,短暂地获得一种“我比你强”的心理优势,以此来维持TA们脆弱的自尊。但这种方式不仅无法真正提升自我认同,反而破坏了亲密关系中的信任与尊重,使双方渐行渐远。

  1. 原生家庭的“代际诅咒”

若一个人成长于父母经常恶语相向、互相指责的家庭环境,在TA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潜意识中可能会模仿这种语言暴力行为(不经意间)。

面对语言暴力的自救指南

  1. 进行认知重构:意识到被辱骂不是你的错

“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三毛

  1.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如求助亲友、心理咨询等

孤立无援会让受害者在语言暴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所以,构建起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至关重要。记住,向别人求助不代表放弃,而是你在勇敢自救。

  1. 主动远离无底线伤害你的“有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