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摘抄:咨询师的反思

存在的问题

当咨询师的个人议题还很严重,人格缺陷还未修通,却因为自傲于技术的纯熟,而放任这样的缺陷,甚至不自觉地让它们主导了咨询,咨询就可能变异成一种变相的“精神剥削”。

遇到“管杀不管埋”的咨询师,被急急忙忙地挖出各种创伤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或者被咨询师贴上各种专业术语标签,“诊断”出各种心理毛病,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来访者遇到的就是伪咨询师,顶着咨询师的名义,其实只是经过某些所谓的速成培训的销售人员,他们挖创伤、贴标签,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更有心理负担,以便进一步兜售课程。这种人,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对象。

  • 第二种,就是真正的专业的咨询师,学过专业的理论,掌握了专业的技术,但却还是缺乏足够的胜任力,虽然自己想助人,但一趟流程走下来,来访者只觉得他或她在坑人,甚至是在对自己进行“精神剥削”。

专业技术过关,却还会缺乏胜任力,最可能得原因,是自己的个人议题没有修通,人格上还存在较大缺陷。

最常见的,比如说,个人的自恋议题没有解决,就容易出现上述两种情况:

急急忙忙地挖出来访者的各种隐秘创伤,以示自己能力突出;

喜欢动辄给来访者下“诊断”,用专业术语贴标签,突出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啥问题,因为我专业嘛”。

此刻,来访者被迫成为了咨询师自我认同建构的一环,而所谓的专业技术,也成了满足咨询师自恋情结的工具——我专业,故我牛逼,我专业,故我能一眼看出你是啥问题,可以给你下“诊断”,我专业,故我可以拯救你,甚至我就是你的救世主。

他们专业技术与理论都过关,却没有足够成熟的内心与人格力量去托举来访者,但自矜于自己是一个“高人一等”的专业人士——这种专业带来的傲慢,才是很多心理咨询师不仅没有帮助到来访者,反而引起众多反感与质疑的原因。


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无数的科学实验、历史经验和大师分享,都一再地重申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心理咨询给予来访者以自愈力量的,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的咨访关系,咨询室里真正帮助到来访者的,不是咨询师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咨询师本人的人格力量。

但很多咨询师却把专业上的进阶,当成了人格上的成长,专注于咨询技术的纯熟,却忽略了促进自己内心的成熟,自矜于专业能力的过关,却不愿去突破个人议题的困扰。

其实每一个心理工作者,首先要做的,都是打破专业的傲慢。

很多中国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因为个人心理困扰而选择去寻求心理学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走出了心理困扰,于是萌生了想要做心理咨询的念头,继而一步步地进入这个行业。

这里面有很多人会误会,觉得咨询师能帮助到自己,纯粹是因为技术过关,专业过硬,是一个权威人士。他们出于对这样一种形象的向往,而选择投入到心理行业。

却忽略了,咨询师之所能帮助自己,并不是因为,至少不仅仅是因为其专业过关,更不是因为ta是某种权威,而是因为在专业之外,咨询师拥有巨大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托举着自己,让自己得以自我成长——

其实很大程度上,人们之所以能走出心理困扰,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有自我成长的力量。询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坚定的见证者,见证来访自我成长的过程。

而且很多时候,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在帮助来访者,而是在保护咨询师——是咨询师需要专业技术来帮助自己避免过度卷入,需要专业的设置来保障自己不被来访的问题所困扰。

山丘心理的yiwen老师就分享过自己的一个发现:“见的来访者越多,你对这群人的敬佩之心越是滔滔不绝。背负着如此这般的所谓创伤和扭曲的人生,人家照样活得风生水起,社会功能无比之强。坐在对面的你,大概率上只有自叹不如的份。”

换句话说,咨询师并不因为掌握了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就自动变成一个更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人,甚至变成一个可以指点迷津的权威。

很多时候,你的来访者比你更坚韧,更有力量,甚至ta更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咨询之所以有效,并不是因为有专业的咨询师,而是因为来访自身有成长的力量,你只是和ta一起去找回那个成长的力量而已。


怎样去做

就像丛中老师感叹的那样:心理工作中的所有疗效,都不是依靠我的工作所取得的,而是来自病人心理内部所缓慢滋长出来的希望和自信。根本就不是我给他治好的,而是在我所创建的治疗情境中,他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白了,每一个心理工作者都要意识到,自己不会因为是一个专业人士,而变成拯救者,我们能做的,只是陪伴,是用自己的人格为工具,创建一个让来访者能够自我成长的空间。

放下专业的傲慢,放下拯救情结,对专业祛魅,突破个人的自恋,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直视自身的局限,并且潜下心来,去修通个人的议题,去成长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用人格力量托举住对方的人,成为一个能够缔造一段良好关系的人。

这,比成为掌握各种牛逼的理论或技术的专家、权威,来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