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词汇:Q/R

情感定量

被假设作为主观体验的情感之基质的量的因素。用于指称情感的各种改变中——移置、表象和脱离、质的转变——保持不变的部分。

合理化

指一种程序,主体借此试图对真正动机未被觉察的态度、行为、想法、与感觉等,提出一种在逻辑上一致、或是在道德上可被接受的解释。特别提到的有症状、防御强制、或是反应形成的合理化。合理化也在妄想中作用,导致了多少显著系统化的结果。

负面治疗反应

在某些精神分析治疗中所遭遇的现象当中,特别难以克服的一种抗拒痊愈的类型。每当分析的进展可望带来改善时,病情反倒恶化,如同某些主体宁显苦痛而不愿痊愈。弗洛伊德认为,这种现象与某些受虐结构中内存罪恶感有关。

象征性实现

赛徐海耶(M.-A.Sechehaye)以此用语来指她对精神分裂症的分析式精神治疗方法:借由试图象征性地满足病人的需求,并借此使之接近现实,此方法在于修复病人在生命最初几年中所遭受的挫折。

精神现实

该词经常被弗洛伊德用以指称主体精神中呈现有可比拟于物质现实之一致性、抗拒性的部分;基本上,在此所涉及为无意识欲望以及其相关幻想。

抑制

A) 就严格意义而言,指主体借以试图将连结于某一欲力的表象(思维、影像、记忆)驱入或维持在无意识中的作业。当欲力的满足——本身可能取得快感——可能对其他坚持要求造成不快感时,便会产生抑制。

抑制在歇斯底里中特别显著,但在其他心神疾病及正常心理状态中亦扮演重要角色。由于抑制可能是使无意识——作为与精神其他部分区隔之领域——构成之因,因此可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精神过程。

B) 就概略意义而言,弗洛伊德有时将抑制一词用于类近“防御”的意义。一方面因定义A的抑制作业亦出现于许多复杂的防御过程中,至少犹如其中之一阶段(以部分表示全部);另一方面因为弗洛伊德以抑制理论模型作为其他防御作业的原型。

原初抑制

弗洛伊德描述为抑制作业之第一阶段的假设过程。其效应为一定数量无意识表象或“原初抑制物”的形成。如此构成的无意识核心,随后借由其对于应被抑制内容的吸引,会和来自高等审级的排斥力,与严格意义的抑制共同合作。

基本规则

构成分析情境结构的规则:被分析者被邀约说出任何他所想到与感到的事物,对任何出现在他心中之物不做任何选择与省略;即便对他而言,似乎说出这些事物会造成不悦,或是看起来荒谬、乏趣或者无关。

退转

在具有行程或发展方向精神过程中,退转被用来指称由一个业已抵达的点反向复返到一个位于之前的点上。

由拓扑论的意义来理解,对弗洛伊德来说,退转沿着一系列精神系统运作;在正常状态下,刺激于其间依既定方向行进。

就其时间的意义而言,退转假设一种发生系列的存在,并表示主体复返至其业已经过的发展阶段中(力比多阶段、对象关系、认同等)。

就形式的意义而言,退转指称过渡到——就复杂性、结构化与分化的观点而言——较低层次的表达与行为模式中。

无意识的衍生物

弗洛伊德经常在其无意识动力论概念架构中使用的词汇;无意识倾向促使一些与其关联大致疏远的产物重现于意识与行动。这些由被抑制物衍生而出的事物,本身亦为新的防御措施之对象。

对象关系

当代精神分析中相当常用的词汇,指主体与其世界之间的关系模式;此关系是某种人格组织、对于对象多少具幻想性的领悟、以及某种特殊类型的防御等所造成之复杂且整体的结果。

人们可说某特定主体的对象关系,也可以在涉及演化时刻(如口唇型对象关系)或精神病理(如忧郁型对象关系)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类型的对象关系的说法。

(欲力)逆转至其对立面

欲力的目的由主动性过渡到被动性而转变成其对立面的过程。

修复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所描述的机制,主体借此试图修复其破坏幻想对其爱恋对象所造成的效应。此机制与焦虑及抑郁性罪恶感有关:对内、外在母性对象之幻想性修复,因确保自我对有益对象的稳固认同,使得抑郁型位态得以被克服。

重复

见:重复强制。

欲力代表(a)

弗洛伊德使用的词汇,指称欲力借以作为其精神表现的元素或过程。该词有时作为表象-代表的同义词,有时则含义更广,包括情感。

精神代表(a)

弗洛伊德在其欲力理论架构下使用的词汇,指称身体内部刺激之精神表现。

表象-代表(a)

在主体历史进程中,欲力所固着之表象或表象群;经由它们的中介,欲力铭记于精神中。

表象

哲学与心理学中之古典词汇,指称“人们所再现之物,形成一思维行为具体内容之物”,以及“特别是一先前知觉的复制”。弗洛伊德将表象对立于情感,此二元素在精神过程中各自承受不同境遇。

目的-表象

弗洛伊德所创之词,用于说明引导意识、前意识及无意识思维进程之物:在上述各层面中均存在一种确保思维间之串联的目的性。此种串联不仅是机械性,而且受到某些对其他表象施行真正吸引之专属表象所决定(例如,就意识思维而言,必须完成的任务;就主体服从自由联想规则之例而言,其无意识幻想)。

事物表象,文字表象

弗洛伊德在后设心理学论文中使用的词汇,用以区别两种“表象”:一种主要是视觉性、衍生自事物的表象;以及一种主要是听觉性、衍生自文字的表象。此一区分对他而言具有后设心理学上的重要性;事物表象连结于相应的文字表象,是前意识-意识系统的特征,不同于无意识系统,后者只包含事物表象。

压抑

A) 广义而言,指倾向使造成不快感或不合宜的内容(意念、情感等)从意识中消失的精神作业。就此意义而言,抑制是压抑的一种特殊模式。

B) 较狭义而言,指称定义A中与抑制有别的某些作业:

a) 其不同或因该作业具有意识特征,且被压抑的内容只成为前意识,而非无意识;

b) 或就压抑情感之例而言,因被压抑的情感未被移入无意识,而是受到禁制甚至消除。

c) 在某些译自英文的著作中,错误地被当为Verdrangung(抑制)之对等词。

抗拒

在精神分析治疗期间,被分析者行动与话语中所有对立于企及其无意识的表现,均被称为抗拒。透过延伸,弗洛伊德亦论及对精神分析的抗拒,指称一种反对其发现的态度——因其发现揭露了无意识欲望,并使人蒙受“心理(学)上的伤害”(a)。

白日残余

在精神分析的梦理论中,指来自前一日清醒状态,而重新出现于梦叙事与做梦者之自由联想中之成分;它们多少与梦中实现的无意识欲望有关。在以下两个极端的情况间存在不同的中间阶段:一者,白日残余的出现似乎,至少在刚分析时,是由前一日之关切或欲望所驱动;另一者,表面上不重要的日间成分,根据其与梦欲望之联想关联而被选择。

被抑制物的复返

指一种过程,借此,被抑制元素——因从未被抑制作用所灭绝——倾向重新出现,并且在妥协形式下以变形的方式达成此目的。

回转到自身

欲力借此以个人自身取代一独立对象之过程。

见:逆转至其对立面。

白日梦

弗洛伊德以此指称一种在清醒状态下所想象的剧情,因此强调此种梦想与梦两者间之类似性。如同夜梦,白日梦亦构成欲望实现;它们的形成机制相同,均具有次加工之主导性。

家族罗曼史

弗洛伊德所创的用语,指一种幻想,主体借此想象地改变与双亲的关系(例如,想象他是捡来的孩子)。此类幻想之基础在于伊底帕斯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