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词汇:P

妄想症

一种慢性精神病,其特征为大致相当系统化的妄想、显著的诠释行为,但智能并未衰退,一般而言亦无恶化的倾向。

除了被迫害妄想之外,弗洛伊德也将色情狂、忌妒妄想及自大妄想归类为妄想症。

妄想型

见:妄想型位态以及妄想症之评注。

妄想型精神分裂

A) 克雷佩林(Kraepelin)所提出的词汇,用以指称慢性妄想精神病。一如妄想症,此类精神病并未伴随智能的衰退,亦不会演变为痴呆。但由于具有立基于幻觉与虚构之丰富但不甚系统化的妄想建构,因此它们更近于精神分裂。

B) 弗洛伊德提出的词汇,用以指称精神分裂(“严格意义上的妄想型精神分裂”)或妄想精神分裂群组。

在今日,克雷佩林的词义已完全凌驾弗洛伊德所提出的。

刺激防护

弗洛伊德在精神生理学模型架构下使用的词汇,用以指称某种功能以及作为其基础之装置。此功能在于防护(schutzen)生命体以抵抗来自外界的刺激,后者因其强度可能会毁灭生命体。该装置被设想为犹如包覆生命体的一道表层,被动地过滤刺激。

交合双亲,交合双亲依玛构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引进的词汇,指称一种借由各式各样幻想所表现的儿童性理论。此类幻想将双亲再现成如合成一体般于持续不断的性关系中:母亲容纳父亲的阴茎或整个父亲;父亲容纳母亲的乳房或整个母亲;双亲不可分地融合于性交中。

此类幻想十分原始且极易引起焦虑。

梦的(隐)思维

见:隐思维。

知觉-意识

见:意识,定义B。

透工

分析借以整合一个诠释并克服此诠释所引起之抗拒的过程。这是一种使主体接受某些被抑制元素并摆脱重复机制之宰制的精神工作。在治疗中,透工持续地进行,但它特别出现于治疗显得停滞以及抗拒虽被诠释但仍持续作用的某些时期。

相应地,就技术观点而言,分析师的诠释——主要在于指出相关意义如何重现于不同脉络——有利于透工的产生。

阳具女人或母亲

幻想地被赋予阳具的女人。依据女人被认为拥有外在阳具或阳具属性,抑或被认为将男性阳具保存在其体内,此种意象可有两种主要形式。

阳具

古希腊拉丁时期,雄性器官之具象性表象。

在精神分析中,该词的使用强调阴茎在主体内与主体间之辩证所担当的象征功能,阴茎一词则较保留用于指称就解剖学事实而言的器官。

幻想

由苏珊·艾沙克(Suzan Isaacs)提出的书写法,被许多作者与翻译者接受,用来指称无意识幻想,并且和意识幻想区分。

功能现象

由赫伯特·西伯尔(Hebert Silberer)(1909)在睡前状态上所发现,并且也由他在梦中重新找到的现象:既是将主体当下的思维运作模式而非思维内容转换成意象。

器官快感

一种快感模式,它是部分欲力自体情欲式满足的特征:某动情带的刺激在其原生处获得纾解,独立于其他部位之满足,并与某特定功能的完成无直接关系。

力比多的可塑性

力比多多少具有容易改变其对象及满足模式的能力。

抑郁型位态

根据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的理论,指继妄想型位态之后出现的对象关系形态;它于儿童大约四个月大时形成,而在第一年内逐渐被克服;但之后它可能于童年时期再度出现,并会在成人身上——尤其是在哀悼以及抑郁状态中——再次恢复活动。

抑郁型位态具有以下特质:此后,幼童能将母亲领悟为一完整对象;“好”对象与“坏”对象之间的分裂减弱,力比多欲力与敌意欲力倾力倾向针对同一对象;所谓抑郁性焦虑,则是针对因主体施虐狂而产生的毁灭与失去母亲之幻想性危险;有许多不同防御模式以对抗此种焦虑(躁狂防御或较适当的防御:如,修复、对侵略性的禁制),当爱恋对象被以稳定与安全的方式内摄之后,便可以克服此种焦虑。

妄想型位态

根据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的理论,指出生后四个月内特有的对象关系形态;但之后它也可能再度出现于童年时期以及成人身上,特别是在妄想症与精神分裂的状态中。

妄想型位态具有以下特质:侵略欲力一开始就与力比多欲力共存,而且特别强烈;其对象为部分对象(主要为母亲的乳房),且会一分为二:“好”与“坏”对象;主控的精神过程为内摄与投射;具有属于迫害性质(被“坏”对象所破坏)的强烈焦虑。

(欲力的)推力

影响每个欲力的可变的量的因素,它最终说明了为获得满足所引发的行为;即便满足是被动的(被看,被打),欲力由于行使“推力”的缘故依然是主动的。

前意识

A) 弗洛伊德在其第一拓扑论架构下使用的词汇:作为名词,它指称精神装置中与无意识系统(Ics)截然不同的一个系统;作为形容词,它修饰该前意识系统(Pcs)的作业与内容。上述作业、内容并不呈现于当下意识场域,故其为无意识——就该词的“描述”意义而言(a)(见:无意识,B);但它们与无意识系统的内容不同,差别在于它们依旧有权利到达意识(例如,未在当下出现的知识与记忆)。

就后设心理学观点而言,前意识系统由次过程所支配。它与无意识系统之间则由检禁所区隔。若未经变形,检禁不允许无意识的内容与过程进入前意识。

B) 在弗洛伊德第二拓扑论架构下,前意识一词特别被作为形容词使用,它形容任何当下意识所未注意到的,但亦非严格意义之无意识的事物。就系统论的角度,前意识形容主要属于自我但亦属超我的内容与过程。

前生殖

形容词,用于修饰与生殖带至上性尚未确立之心性发展时期有关的欲力、组织、固着等(见:组织)。

前伊底帕斯

该词形容伊底帕斯情结建立之前的心性发展时期;对两性而言,此一时期均由对母亲的依恋所主导。

恒常原则

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一种原则。据此原则,精神装置倾向将其容纳之刺激量尽可能地保持在最低水平,或至少尽可能地维持恒常。此种恒常的获得,一方面是借由卸载已存在的能量,另一方面借由回避任何可能增高刺激量的事物,以及借由防御对抗此种增高。

涅槃原则

该词由芭芭拉·娄(Barbara Low)所提出,弗洛伊德援引以指称精神装置将自身所有外源或内源刺激量归零,或至少尽可能减低的倾向。

快感原则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支配心灵运作的二原则之一;整体精神活动的目的在于避免不快感及获取快感。由于不快感与刺激量的增加有关,快感则与其减低有关,因此快感原则可被视为——经济论原则。

现实原则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指支配心灵运作的二原则之一。它与受它修正的快感原则构成一组:一旦它成功地树立为调节原则,对满足的追求将不再依循最短途径,而是迂回而行,并依赖外在世界所强制的条件来延迟其结果。

就经济论观点言之,现实原则和一种由自由能量变成连结能量的转换相对应;就拓扑论观点而言,它构成前意识-意识系统的主要特征;就动力论观点而言,精神分析试图将现实原则的作用,建立在特别为自我所用的某类欲力能量之上(见:自我欲力)。

(神经元的)惯性原则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大纲》(Entwurf einer Psychologe,1985)中假设的神经元系统之运作原则:神经元倾向全数清楚所收受的能量。

原过程、次过程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装置两种运作模式。其根本区别如下:

a)就拓扑论观点而言:原过程为无意识系统的特征,次过程是前意识-意识系统之特征;

b)就经济-动力论观点而言:在原过程中,精神能量自由流动,依循移置与凝缩的机制在表象间畅行无碍;它倾向完全地再投资于附着在构成欲望满足经验上的表象(原始幻觉)。在次过程中,能量首先受到“连结”,而后才在受控的情况下流动;表象受到较稳定的投资,满足被延迟,心灵经验因此得以测试各种可能获得满足的不同路径。

原过程与次过程二者间的对立,相应于快感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的对立。

投射

A)于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学中,在非常广义下所使用的词汇,指某种作用,借由它,某个神经或心理事件被移置或置于外界;或是由中心过渡至边缘,或是由主体过渡至对象。这个意义具有相当不同的词义(见:评注)

B)就精神分析的特有意义而言,指某种作用,借由它,主体将自身中所误认或拒绝的性质、感情、欲望、甚或“对象”排除于自己之外,并将之放置于他者(人或事物)之上。此处所涉及的是一种非常古老起源的防御。除了特别在妄想症中,这防御的运作也出现在例如迷信等“正常的”思维模式中。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所建立的学科。根据其定义,可区分为三个层面:

A)一种研究方法,基本上在揭显一位主体话语、行为、想象产物(梦、幻想、妄想)的无意识意义。此方法主要建立在主体的自由联想上,这些联想为诠释之有效的依据。精神分析诠释可扩及到我们并未拥有其自由联想的其他人类产物上。

B)建立在此种研究上的一种精神治疗方法,其特色为对抗拒、传会与欲望所作的控制诠释。就此意义而言,精神分析的使用与精神分析治疗同义;例如,进行精神分析(或分析)。

C)一整套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理论,将精神分析研究与治疗之方法所得出之与件系统化。

督导分析

分析师在其养成过程中所导引的精神分析:他定期向有经验的分析师报告,后者指导他理解与执行治疗,并且帮助他意识到其反向传会。此一养成模式主要在使学员掌握——与其他精神治疗作用模式(暗示、建议、指导、澄清、支持等)相较之下——构成真正精神分析治疗措施的要素究竟为何。

野蛮精神分析

就广义而言,该词用来指称业余或缺乏经验的“分析师”依赖经常被误解的精神分析概念来诠释症状、梦、话语以及行为等等的治疗措施。就较为技术上的意义而言,一个特定的分析情境当下的动力状态与其特殊性被误认,特别是将被抑制的内容直接透露给病人、但却未考量抗拒与传会的问题,我们将这样的诠释称作是野蛮的。

精神神经症

弗洛伊德使用的词汇,用于描述与现实型神经症相对之精神疾病——其症状为儿童期冲突的象征表现,即传会型神经症与自恋型神经症。

防御型精神神经症

弗洛伊德在1894-96年间用于指称某些精神神经症疾病的词汇(歇斯底里、恐惧症、强迫[观念]症以及某些精神病),并于其中凸显他在歇斯底里上所发现的防御冲突之角色。

当认识到防御在所有精神神经症中均具有主要功能之后,此一因其启发价值而存在的词汇便消失,精神神经症一词取而代之。

精神病

1.在精神医学临床上,精神病的概念通常非常广义地被使用,以致它涵盖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疾病:无论这些疾病明显为器质-遗传性(如,一般性麻痹),或其最终病因仍未定论(例如精神分裂)。

2.精神分析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对精神医师应认识的所有心神疾病建立一个分类系统,而是将其关注焦点置于分析式研究最易直接切入的疾病之上。在此一相较于精神医学而言较为局限的范围之内,主要的区分建立于倒错、神经症以及精神病之间。

在最后一组疾病中,精神分析尝试界定各种不同结构:一类为妄想症(包括广义而言之妄想性疾病)与精神分裂;另一种为忧郁症与躁狂。基本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精神病的共同点在于力比多与现实之关系的原初紊乱,而大多数明显的症状(特别是妄想建构)均为修复对象关联之次级企图。

精神治疗

A)就广义而言,任何使用心理的方式,或更确切地说,使用治疗者与病患的关系对精神或身体障碍所做的诊疗方法:催眠、暗示、心理再教育、劝脱等。就此意义而言,精神分析是一种精神治疗的形式。

B)就较狭义而言,精神分析经常与不同形式精神治疗对立,基于一系列的理由,特别是:诠释无意识冲突的主要功能,以及对导致冲突化解的传会之分析。

C)“分析式精神治疗”的名称用来指下列形式的精神治疗:以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原则为依据,但并未满足一种严格定义下之精神分析治疗的条件。

欲力

一股驱使生命体朝向一个目的的推力(能量的负载,运动机能的主因)所构成的动力程序。根据弗洛伊德,欲力的来源在于身体的刺激(紧张状态);其目的则在于解除主宰欲力来源的紧张状态;而欲力可以在一对象上或借由此对象达成其目的。

侵略欲力

对弗洛伊德而言,指导向外在的死亡欲力。侵略欲力的目的在于对象的毁灭。

破坏欲力

在一个较接近生物与心理经验的角度下,被弗洛伊德用来指称死亡欲力的词汇。有时它与死亡欲力有相同广延;然而在大部分情形,它被用来形容导向外在世界的死亡欲力。在这特定的意义下,弗洛伊德也使用侵略欲力(Aggressionstrieb)一词。

掌握欲力

弗洛伊德曾使用几次但并未精确界定其用法的词汇。弗洛伊德用它来理解一种非性的欲力:它只次级地与性整合在一起,其目的在于用强力来宰制对象。

部分欲力

一般用该词表示精神分析对性的分析所达到的最终成分。每个此种成分均由一个来源(例如,口唇欲力、肛门欲力)与一个目的(例如,观看欲力、掌握欲力)所待定。

“部分”一词不仅表示这些欲力是属于一般性欲力这个种类下的各个类别;更重要的是,它尤其应该在发生论与结构性的意义下被理解:这些部分欲力最初彼此独立运作,而且倾向于在不同力比多组织中整合起来。

自我保存欲力

弗洛伊德使用的词汇,指称和个体生命保存而言必要的身体机能相关联之所有需求。饥饿为其原型。

在其第一欲力理论的架构下,弗洛伊德将自我保存欲力对立于性欲力。

死亡欲力

在弗洛伊德最后欲力理论的架构下,用来指称与生命欲力对立的一个根本范畴的欲力;这些欲力具有将紧张彻底减低的倾向,换言之,将生物带到无生命状态。

死亡欲力首先导向内在,并倾向自我毁灭,之后将会以侵略或破坏欲力的形式导向外在。

生命欲力

在弗洛伊德最后理论中,用来与死亡欲力对立的一大类欲力。生命欲力具有持续构成更大统一体,并将之保存的倾向。亦被称作“爱罗斯”的生命欲力,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下的行欲力,亦包括自我保存欲力。

自我欲力

在(弗洛伊德于1910至1915年间所提出的)第一欲力理论的架构下,自我欲力指称一个特定类型的欲力,其能量在防御冲突中被自我所使用。它们被归同于自我保存欲力,并与性欲力对立。

性欲力

内在推力,精神分析认为其作用的范围比一般所谓的性活动更为广泛。区别欲力与本能的某些特征完美无缺地自呈于此:其对象并非被生物性地事先决定,其满足形态(目的)可变,并且更特别地连结于特定身体区位(动情带)的运作上,不过也可能会伴随着其所依附的极其多样的活动。性刺激的身体源头的多样性,意味性欲力并非一开始便是统一的,而是性欲力首先破裂化成部分欲力,其满足是局部性的(器官快感)。

精神分析指出,人类的性欲力紧密地连结于将之殊化的表象或幻想的作用之上。唯有在复杂且随机偶发演化结束之后,性欲力方能在生殖性至上之下组织起来,并如此重新找回本能的表面固着性与目的性。

就经济论的观点而言,弗洛伊德假设一种独特的能量存在于性欲力之变边中:力比多。

就动力论的观点而言,弗洛伊德将性欲力视为是必然出现于精神冲突中的一种:它是无意识抑制的特选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