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词汇:N

自恋

引申自纳西思(Narcisse)神话,指对自己影像的爱恋。

原自恋,次自恋

原自恋指儿童将他所有力比多投资在自己身上的一种早发性状态。次自恋指力比多从对象投资上撤回,回转至“自我”。

否定

见:否否

神经衰弱

美国籍医师乔治·比尔德(George Beard,1839-1883)所描述的疾病。此种疾病具有以“神经性”因素之身体疲劳为主的临床病情,并包括种类庞杂的症状。

弗洛伊德是强调该症候群涵盖面太广并提议应部分拆除以利其他临床实体的先驱之一。尽管如此,他仍将神经衰弱视为一种自主的神经症,并认为它具有以下特征:身体疲劳的印象、头痛、消化不良、便秘、脊椎感觉异常以及性行为贫化。弗洛伊德将神经衰弱与焦虑型神经症一并归类为现实型神经症,并认为其病因在于一种性无法有效解除力比多紧张的运作(自慰)。

中立

界定分析师治疗态度之一特质。分析师应在以下各种情况下保持中立:面对宗教、道德及社会价值时,亦即不应依任何理想来主导分析的进行,且避免给予任何建议;面对传会现象时的中立,即一般所谓“不要卷入病人的游戏”;最后,面对被分析者的言谈时,即不以任何理论偏见先验地偏重意义的某个片段或类型。

神经症

指一种精神病原的疾病,其症状为根源于主体童年历史之精神冲突的象征性表现,并且构成欲望与防御之间的妥协。

神经症一词的范围有所改变;在今日,当神经症一词单独使用时,人们倾向保留它以表示可被归类为强迫“观念”型神经症、歇斯底里以及恐惧型神经症的一些临床形式。疾病分类因此区分神经症、精神病、倒错、身心症。而所谓“现实型神经症”、“创伤型神经症”、“性格型神经症”等疾病,在疾病分类上的定位仍有争议。

现实型神经症

弗洛伊德用以和精神神经症区分开的一种神经症类型:

a)现实型神经症的起因不在于儿童期冲突,而在于当前。
b) 其症状并非是一种象征性且多元决定的表达,而是直接由性满足的缺乏或不当所致。

弗洛伊德首先将焦虑型神经症及神经衰弱归类为现实型神经症,继而提议将疑病症也纳入其中。

遗弃型神经症

瑞士籍精神分析师查理·欧狄尔(Charles Odier)与杰尔曼·杰克士(Germaine Guex)等人引进的词汇。指称一种临床病情,其中对被遗弃的焦虑感和对安全的需求特别显著。这是一种具有前伊底帕斯期病因的神经症。它并不必然表示患者童年时曾遭到遗弃。带有这种神经症的主体称为遗弃焦虑患者。

焦虑型神经症

弗洛伊德所隔离与区分的疾病类型:

a) 就症状学而言,此一疾病不同于神经衰弱,因其中有显著的焦虑(慢性焦虑等待、焦虑的发作或是和其对等的身体现象)。
b)就病因而言,此一疾病不同于歇斯底里:焦虑型神经症属于现实型神经症,其特征为性刺激的累积直接转变为症状,而不经由精神的中介。

性格型神经症

一种神经症类型,其中防御冲突并未透过可明确隔离的症状形成转译出来,而是透过主体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甚至整体人格的病态组织。

失败型神经症(或症候群)

何内·拉佛哥(Rene Laforgue)引进的词汇。其词义非常广泛:指称一系列主体——从那些通常觉得自己是自身不幸的始作俑者,到无法承受获得那的确为自己强烈欲求之事物等的主体——的心理结构。

宿命型神经症

指一种存在形式,其特征为通常是不幸的同一连续事件周期性地反复,主体仿佛受到外在命运的支配般经受这些事件。然而根据精神分析,应该从无意识——特别是重复强制——寻找其原动力。

传会型神经症

A) 就疾病分类而言,指一种神经症类别(焦虑型歇斯底里、转换型歇斯底里、强迫[观念]型神经症)。弗洛伊德在精神神经症群组中将此类神经症和自恋型神经症区分开。相较于自恋型神经症,传会型的特征在于力比多始终被移置于真实或想象的对象之上,而未从对象上撤回到自我。这亦使精神精神分析治疗较易切入传会型神经症,因为它们已为治疗中定义B之传会型神经症的构成预做准备。
B) 在精神分析治疗理论中,指一种人造神经症,在其中传会征象倾向于自我组织。此种神经症围绕着与分析师的关系而构成;它是临床神经症的新版;其厘清将会导向发现儿童期神经症。

家族型神经症

该词用于指称在一个特定家族内,个体的神经症会彼此互补并相互决定;同时也用于强调家族结构——主要是双亲配偶结构——可能对儿童产生的病原影响。

混合型神经症

指一种神经症形式;其特征为——根据弗洛伊德——分属不同病因的神经症症状之并存。

自恋型神经症

该词在今日精神医学及精神分析用语中已逐渐消失。但在弗洛伊德著作中,它指称一种心神疾病,其特征为力比多撤回到自我;因此它对立于传会型神经症。

就疾病分类观点而言,自恋型神经症群组涵盖所有功能性精神病(其症状并非身体损伤的效应)。

强迫[观念]型神经症

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神经症类别,它构成精神分析临床治疗的主要架构之一。

在其最典型的形式上,精神冲突的表现是透过所谓的强制症状(强迫观念、强制执行非意愿的行为、对抗这些思维与倾向的争斗、驱魔祛邪的仪式行为等),以及透过主要具有心灵反刍、疑虑、严谨等特征,且会导致思维与行动禁制之思维模式。

弗洛伊德曾先后就以下观点提出强迫[观念]型神经症的病因病原特性:机制观点(情感移置于与原先冲突有一定距离的表象上、隔离、回溯性取消);欲力生命观点(矛盾双重性、固着于肛门阶段、退转);以及拓扑论观点(施虐/受虐关系被以自我和一异常严酷的超我间紧张关系的形式内在化)。

由于对强迫[观念]型神经症内藏动力的发现,以及另一方面对肛门期特征与构成此特征之反应形成的描述,使得某些乍看下严格意义的症状并不明显的临床病情,可被归属于强迫[观念]型神经症。

恐惧型神经症

见:焦虑型歇斯底里

创伤型神经症

指一种神经症类型,其中症状的出现紧接于一情感冲击之后,此情感冲击通常与一种令主体感到生命受威胁的情境有关。创伤型神经症的征象为受到冲击时产生极度焦虑的危象,此种危象可能引起躁乱、木僵或心神错乱等状态。由其后期的演变(通常发生于一段不定的间隔之后),我们可以简要地区分以下二例:

a) 创伤的作用犹如启动元素,触发一个已存的神经症结构。
b) 创伤在症状内容本身中扮演决定性角色(如对创伤事件的反复思索、重复出现的噩梦、睡眠紊乱等),症状仿佛是想要“连结”并弥除反应掉创伤的一种重复的企图;像此种“固着于创伤”的现象,会伴随对主体行为大致普遍化的禁制。

弗洛伊德以及精神分析师们所谓之创伤型神经症,通常是指定义b的临床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