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词汇:M

男性性质/女性性质

精神分析沿用的一组对立概念。精神分析指出,这组概念远比人们一般所认知的更为复杂:就其生物性别而言,人类主体自我定位的方式是一种冲突过程的随机结果。

受虐狂

指一种性倒错,在其中的满足联系于主体所承受之苦痛或羞辱。

弗洛伊德将受虐狂的概念扩展到超出性学家所描述的倒错:一方面,他认为许多性行为具有受虐狂的要素,儿童性(sexualite infantile)则是受虐狂的类型;另一方面,他描述许多受虐狂的衍生形式,特别如“道德受虐狂”:其中,主体系因无意识罪恶感而寻求受害者的位置,此处并不直接涉及性快感。

材料

精神分析常用词汇,指病患的所有话语与行为,它们构成某种原料提供给诠释或建构。

母职疗法

指精神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的一种精神治疗技术。其目的在于透过一种同时是真实与象征的模式,建立治疗者和病患之间一种可类比于“好母亲”与其孩子的关系。

防御机制

指可明确表现出防御的不同类型作业。依据所针对的疾病类型、所考量的发生学阶段以及防御冲突工作的程度等,其中主导的机制均不相同。

一般均同意防御机制为自我所用;然而,关于他们的运作是否必然预设一个作为其基础之有组织自我的存在,则仍是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

解除机制

爱德华·比布林(Edward Bibring)引进的概念(1943年)。丹尼尔·拉嘉许(Daniel Lagache)关于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中,沿用此概念(1956年)以说明——特别是在治疗中——防御冲突的化解。他对立防御机制与解除机制:前者的目的只在于依据快感/不快感原则紧急减除内部紧张;后者则倾向尝试其他的可能性,甚至不惜因此造成紧张的升高。这两者的对立在于,防御机制——或防御强制——为自发性与无意识,仍受原过程宰制,并且倾向于知觉同一;而解除机制则服从思想同一原则,并使主体逐渐摆脱重复与其异化认同。

后设心理学

弗洛伊德所创的词汇,指称他所建立的心理学——就其最理论性的向度来考量。后设心理学建构一整组与经验多少有所距离的概念模型:例如区分为不同审级的精神装置之虚构、欲力理论、抑制过程等等。

后设心理学考量三种观点:动力论、拓扑论以及经济论观点。

付诸行动

依据弗洛伊德,指下列行动:在欲望与无意识幻想的宰制下,主体借此行动,在当下带有现时感地经历这些欲望和幻想。当主体愈是不能认识它们的来源与重复特性时,此种现时感愈鲜明。

自我

在弗洛伊德第二精神装置理论中,有别于“它”与超我之一审级。

就拓扑论而言,自我和“它”的诉求、超我的训令以及现实的要求均有从属关系。自我虽然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且担负个人的整体旨趣,但它仅有相对的自主性。

就动力论而言,在神经症冲突中,自我是人格防御端的最佳代表;它操作一系列由不快情感的知觉(焦虑讯号)所引起的防御机制。

就经济论而言,自我似乎是连结精神过程的因素;但在防御作业中,连结欲力能量的企图,因受到原过程特征感染而带有强制、重复、解真实的样态。

精神分析理论尝试就两个相对异质的层面说明自我的生成:一方面认为自我是基于“它”与外在现实接触而分化出的适应装置;另一方面则将自我定义为许多认同的结果,这些认同最终在个人内在形成一个受到“它”所投资的爱恋对象。

相较于第一精神装置理论,由于自我的防御作业多半为无意识,因此自我的范围比前意识-意识更广。

从历史角度观之,自我的拓扑论概念是一个始终存在弗洛伊德思想中的观念发展的结果。

理想自我

某些论者区别于自我理想的一种精神内部形成物,并将其定义为:依照儿童期自恋模型所塑造出之自恋性全能理想。

快感-自我/现实-自我

弗洛伊德在有关主体对外在世界关系以及与现实接触等生成问题上使用的词汇。此二词总是相互对立,但却处于各种极为不同的词义脉络中,以致无法赋予单一定义;且其意义过度重叠纠葛,亦使我们无法透过多重定义予以确立。

欲力动势

弗洛伊德所用之词,用来指称动力论面向下的欲力:即透过一定的内部刺激来出现与殊化的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