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词汇:J/L
谴责的判断
指主体虽然意识到欲望,但主要由于道德或适宜因素,仍然禁止欲望实现的一种态度或作业。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比抑制更精密、更适当的一种防御模式。丹尼尔·拉嘉许(D.Lagache)主张将它视为一种自我的“解除”过程,特别作用于分析治疗中。
潜伏期
指儿童性(sexuailte infantile)衰退期(5或6岁)直到青春期开始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性停止演化。就此观点而言,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性活动减少,对象关系与感觉的去性化(温惠远重于性欲望),羞耻心与嫌恶感等感觉的出现,以及道德与美学志向的出现。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潜伏期的起因在于伊底帕斯情结的衰退。潜伏期对应于抑制的强化——导致对生命最初几年的失忆——对象投资转变为对双亲的的认同,以及升华的发展。
连结
弗洛伊德同时在各种大致不同的范畴中——生物学层面和精神装置层面——使用该词,泛指一种倾向限制刺激自由流通、建立表象之间的连结、构成并维持大致稳定形式的作业。
力比多
弗洛伊德所假设的一种能量,作为性欲力转变——在对象上(投资移置)、在目的上(如升华)及在性刺激来源上(动情带的多样化)——的基质。
在容格(Jung)的理论中,力比多的观念则扩展到指称出现于所有“倾向”、嗜好中一种普遍的“精神能量”。
自我力比多/对象力比多
弗洛伊德引进的词汇,用以区分力比多的两种投资模式,即力比多投资的对象可以是个人本身(自我或自恋力比多),或是外在对象(对象力比多)。根据弗洛伊德,介于这两种投资模式之间存有能量平衡;当自我力比多增高,对象力比多则降低;反之亦然。
自恋力比多
见:自我力比多/对象力比多
自由联想(规则或方法)
指将浮现脑中的一切——无论来自一特定元素(如字、数字、梦的影像、任何表象)或自发地出现——不加区辩地完全表达出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