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词汇:I

自我理想

弗洛伊德在第二精神装置理论架构中使用的词汇,指由自恋(自我之理想化)以及对双亲、替代双亲对象及集体理想等认同所汇集而成之人格审级。

作为一个分化的审级,自我理想构成主体力图与它相符的一个典范。

理想化

一种借此将对象的价值价值与品质提升至完美的精神过程。对理想化对象的认同,助长了所谓个人理想审级(理想自我、自我理想)的形成与丰富。

认同

指一种心理过程,主体借此拟同他者的一个面向、特质、属性,并以他者为模范,将自我作全部或部分改变。经由一系列的认同,人格得以构成与分化。

对侵略者的认同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所析分与描述的一种防御机制(1936年),指主体面对外在危险时(典型代表为一出自权威的批评)认同于侵略者:或将侵略原样不改地承受下来,或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模仿侵略者个人,或采纳指明侵略者势力的某些象征物。根据安娜·弗洛伊德,此一机制在超我构成前期具优先性,因为此时侵略仍然针对外界,尚未以自我批评的形式反转对抗主体。

原认同

主体建构之原始模式,以他者为模型。它并非继某一种先前建立的关系于其中对象一开始便被认为是独立的——之后产生。原认同与所谓口唇型体内化的关系密切。

投射型认同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引进的词汇。指称一种透过幻想转译的机制。主体在幻想中将自己(his self)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到对象内部,以便予以危害、拥有或控制。

知觉同一/思想同一

弗洛伊德用语,指称原过程与次过程分别趋向的目标。原过程的目标在于重新找回一个与满足经验所获致之对象影像相同的知觉,次过程则在于找回思想之间的同一性。

想象

就贾克·拉冈(Jacques Lacan)所赋予的意义而言,该词(最常作为名词使用)指精神分析领域的三个基本范畴(真实、象征、想象)之一。此范畴的特征为:与相似者之影像的关系具优先性。

依玛构

指人物的无意识原型,它会选择性地左右主体认知他人的方式。其塑造,立基在与家庭周围亲近的人之间,最早的、真实及想象的相互主体关系之上。

无意识

A) 形容词无意识,有时被用于涵指所有未呈显于意识当下领域中的内容。此乃就“描述”意义而非“拓扑”意义而言,亦即,前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的内容在此处未被区分。

B)就“拓扑论”意义而言,无意识指称弗洛伊德在第一精神装置理论架构下所定义的各种系统之一:它由被抑制内容所构成,这些内容由于抑制作用(原初抑制与后遗抑制)而被拒于前意识-意识系统之外。

无意识作为系统(或lcs)时,主要特征可摘要如下:

a) 其“内容”是欲力的“代表”;
b) 这些内容受原过程之特定机制——特别是凝缩与移置——所支配;
c)由于受到欲力能量大量投资,它们企图在意识及行动中重返(被抑制物的复返),但只有在受到检禁的变形后,以妥协形成(物)的方式,才得以进入前意识-意识系统(Pcs-Cs);
d) 童年的欲望特别会在无意识中固着。

法文缩写lcs(德文Unbewusst,缩写为Ubw),指作为系统的无意识名词形式;而ics则是形容词无意识(unbewusst)之缩写,就严格意义而言,它形容上述系统的内容。

C) 在弗洛伊德第二拓扑论结构中,无意识一词主要被以形容词形式使用;实际上,无意识不再专属于某一个别审级,因为无意识同时形容“它”以及部分的自我与超我。然而,应注意:

a) 在第一拓扑论中被认为属于lcs系统的特征,在第二拓扑论中大致均被归为“它”的特征;
b) 前意识与无意识的差异,虽然不再建立于系统间的区分上,但仍持续作为系统内的区分(因为自我与超我均部分为前意识,部分为无意识)。

体内化

主体借此以某种约略幻想的模式,让对象渗透并保存于体内的过程。体内化构成了具有口唇阶段特征的某种欲力目标与对象关系模式。由于与口腔活动和食物消化有某种优先关系,体内化亦可在与其他动情带及其他功能相关的情况下被体验。它构成內摄与认同之身体原型。

目的禁制

指一股欲力受外在或内在的阻碍,无法达到其满足的直接模式(或目的),从而透过其他大致上类近于原先目标的关系或活动,取得一种减弱的满足。

神经支配(神经分布)

弗洛伊德在早期著作中使用的词汇,指一定能量传达至身体的某部位,并在此部位产生运动或感觉现象。

神经支配为一生物学现象,可由精神能量转换成神经能量而产生。

审级

在动力论与拓扑论兼具的精神装置概念架构中,指各种不同的次结构,如:检禁审级(第一拓扑论),超我审级(第二拓扑论)。

本能

A) 传统上系指某一动物物种所专有的、遗传的,并且在个体间极少变异的行为模式。此种行为的进行依循一种不易受干扰的时间顺序,且似乎回应某个目的性。

B) 某些法语精神分析论者用来作为弗洛伊德词语中Trieb的翻译或对等词。然而,为了术语的一致性,Trieb一词以法文pulsion来翻译较为适当。

理智化

指一种过程,主体借此试图赋予其冲突与情绪一种论述性陈述,以便将之掌控。

该词通常从坏的一面被考量,指——特别在治疗中——看重抽象思维,忽略情感和幻想之涌现与辨认。

旨趣,或自我的旨趣

弗洛伊德在其第一欲力二元论架构下所使用的词汇,指与力比多或性欲力能量相对立的自我保存欲力能量。

内在化

A) 通常被当作內摄的同义字使用。

B) 就较特定的意义而言,某种过程借此相互主体间的关系被转化为主体内的关系(如内在化一个冲突、一个禁致等)。

诠释

A) 借分析探索、揭显主体话语与行为中的隐意。诠释发掘防御冲突的形态,最后针对所有在无意识产物中表达出的欲望。

B) 在治疗中,根据治疗方向与发展所定下的规则,传达给主体的讯息,以便使其明白该隐意。

混杂/厘清

见:混合/分离

內摄

精神分析研究所揭显的一种过程:指主体以幻想性的方式,将对象及其属性由“外部”导入“内部”。

內摄与构成其身体原型的体内化类似,然而內摄并不必然和身体界限有关(如內摄入“自我”,內摄入“自我理想”等)。

內摄与认同有紧密的关联。

内向

容格(Jung)引进的词汇,泛指力比多脱离外在对象,撤回到主体的内在世界。

弗洛伊德沿用该词,但其语用仅限于指力比多之撤回,导致对精神内部想象形成物的投资。这点与力比多撤回自我(次自恋)应有所区别。

投资

经济论概念,指以下事实:一定精神能量附着于一个或一群表象、身体的一部分、一个对象等。

隔离

在强迫“观念”型神经症上特别典型的一种防御机制。此种机制在于隔离某个思维或行为,以便打断它们与其他思维或与主体存在之其他部分的连结。

隔离有许多种程序,包括如思维过程、惯用语、仪式行为中的停顿,以及广泛而言所有可在思维或行动的时间序列上建立中断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