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词汇:B

初级与二级由病获利

由病获利泛指主体从其疾病中获得之所有直接或间接地满足。

初级获利涉及神经症动机本身所考量的利益:在症状中找到满足、病遁、与周遭关系有利的改变。

二级获利与前者的区别如下:

  • 它后遗地出现,犹如既成疾病的附加获利,或主体对此既成疾病的利用;
  • 相对于疾病最初的决定因素与症状的意义而言,它具有外在的特征;
  • 它所涉及的是自恋性或与自我保存相关的满足,而非力比多直接的满足。

惩罚的需求

弗洛伊德假设认为某些主体行为之起因的内在坚持要求。对他们的精神分析研究显示,这些主体寻求痛楚或令其羞辱的情境,且耽于其中(道德受虐狂)。这种行为中无法被化约的部分,分析到最后,应被归诸于死亡欲力。

双性

在威廉·弗利斯(Wilhelm Fliess)影响之下,弗洛伊德将此观念引进精神分析;指所有人类体质上可能具有同时是男性和女性的性倾向。这些性倾向会再出现于主体为了接受自身性别时所遭遇的冲突。

“好对象”,“坏”对象

梅兰尼·克莱因(Melanie Klein)所提出的用语,指儿童幻想生活中最早出现的部分或整体的欲力对象。对象“好”、“坏”的性质,根据的不仅是它们具有使用主体满足或挫折的特征,而且特别视主体投射于其上的是力比多欲力或破坏欲力而定。依据克莱因,部分对象(乳房、阴茎)会被分裂为“好”对象和“坏”对象,此分裂构成了对抗焦虑的第一种防御模式。同样地,整体对象亦会被分裂(如“好”母亲和“坏”母亲等)。
“好”对象与“坏”对象均受到內摄和投射过程的支配。

(欲力)目的

指欲力所推向、并导致内部紧张解除的活动;此活动由幻想所主导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