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问答实录
弗洛伊德说的“幸存者的内疚”,似乎是指“胜利”,是吗?
解答: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意义的解释是,“超越父亲”是件让人为难的事情,会给“胜利者”的内心带来巨大的冲突:一方面是按捺不住自己强烈的超越的愿望和需求,另一方面又会产生深切的内疚感和怕遭报应的恐惧感。
现实中,不敢把自己优于他人的部分展示出来;恐惧因为优秀而被人排斥;害怕被人很轻易地超越,担忧别人因嫉妒而迫害自己……都属于俄狄浦斯冲突。
所有亲密关系问题,都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结吗
解答: 不一定。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指的是发生在心理发展的三至六岁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这个阶段也被称为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期代表的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心理阶段,亲密关系不仅在俄狄浦斯期需要,在前俄狄浦斯期也同样需要。所以研究“亲密”的情感关系,可能更多地会追溯到母婴关系上,而母婴关系当然在前俄狄浦斯期阶段。
独立抚养者和孩子之间有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吗?
解答: 我们所说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指的是在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其内在心理世界里,他所自有的爸爸的形象、妈妈的形象,和他自己的形象之间形成的一个三角关系。所以,爸爸或妈妈即使没有出现在孩子的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会在他的内在世界里留有这个角色的位置
从小失去父亲的人,如何完成俄狄浦斯期?
解答: 失去父亲在现实上可能是缺位的,但在孩子的内心幻想中不一定是缺位的。这取决于抚养者给予孩子怎样的生命引导和情爱滋养。
如果母亲通过“说说爸爸”“讲讲爸爸的故事”等方式来固定父亲的形象,并从中身体父亲的品德、品格和品质,父亲一样可以作为“榜样的力量”烙在男孩的脑海里,扎根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种可能,孩子在现实层面没有父亲,但是在生活中有伯、有叔、有舅,更有幸者,还可以有爷爷、姥爷,成为男孩生命里里父亲功能的后续力量。
女孩亦然。他们的生活中会有一些男性的资源,能够替代或者部分替代父亲的形象,嵌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形成三角关系中的一个男性角色。
现在很多低龄的男孩,都有妈妈一手照料,爸爸大多长年累月不在家,不出现,在短暂相处的日子里,也不会表达对儿子的爱,只会在儿子身上寄予他自己全部的希望和要求。这样的家庭模式,会影响三角关系吗?
解答: 在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中,爸爸、妈妈都会形成内在的客体表象,并形成一个想象的三角关系,爸爸或者妈妈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的心里形成影响,甚至会固定下来,这个可能与爸爸或者妈妈不在身边没有关系,心理意义上没有缺位才是真正意义上没有缺位。
也有一种现实情况是爸爸“人在心不在”。爸爸会早出晚归、天天回家。同吃同住,但是这个爸爸不作为、不做主、很无力、很躲避。人虽在,功能没在,这也是一个不完整的三角关系。
如果一个男孩拒绝、瞧不起爸爸,在三角关系中,与爸爸的那条线是断掉的,这种关系该如何修复呢?
解答: 在咨询中,需要跟来访者讨论并理解他“希望的爸爸是什么样子”,“与现实爸爸的区别”。看清自己希望中爸爸的样子,就能知道现实中爸爸令他失望的地方,慢慢向他澄清一个事实:希望中的爸爸可能不会出现,失望的爸爸是真实的爸爸。这里需要有一个对理想化爸爸“去理想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在治疗中讨论,也可以利用移情关系的发展去理想化,这个过程是在来访者内心达成的与爸爸的和解,进而向外,在现实中和解。由内而外的和解,比由外部直接和解要容易得多,也稳定得多。
女性,三十五岁,从小感觉与父亲的关系近。母亲对她的要求很高、很严,会因为学习的问题经常粗暴打骂她,在情感上对母亲很疏远。她从小到大对母亲都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会觉得姨妈比较温和,所以小时候会像“爸爸怎么不娶一个像姨妈那样的妈妈”。在十九岁时父亲意外去世,后完成学业顶替父亲参加工作,选择现在的老公,是因为这个男人身上有自己父亲曾经的味道,但婚后发现老公很多地方并不像父亲,陷入迷茫。如何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来访者?
解答: 当父亲缺位的时候,她内在对父亲的渴望是在的。此时她需要联结父亲,在内在关系上,需要借助另一个人,比如说“老公要像父亲”,在她看来“他很多地方像父亲”,“从他身上发现父亲的形象”,这是她得到自我满足的捷径。这是“移情”。什么是移情呢?就是过去的一个客体关系模式在内心的烙印,甚至是固着的,或者是因为一个情感的需要,外化表达在现场生活中的某一个人身上,或是呈现在治疗关系里。这个女性的移情比较多地滞留在这父亲的眷恋里,在恋父倾向中。
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们需要让她理解到:她是不能得到父亲的,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离开父母。只有良好地度过俄狄浦斯期,也就是说,从俄狄浦斯期这个纠缠的三角关系中突围出来,才是正常的、健康的。她的心理状态,当前停滞在三角关系之内的特征里,只有从关系中突围而出,才能发展自己独立的人生。
母亲对女儿多年来事无巨细地照顾,一直不撒手,父亲从不参与,导致女儿对母亲有一种不得不服从的依赖,感觉离开妈妈就没法活了,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这样的个案应该如何处理?
解答: 家庭治疗模式也需要治疗的策略,其目的是扰动这个家庭中个体之间固有的行为模式、情感表达模式,而不是要判断对错、进行评价,这一点是务必注意的。
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是否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阉割?
解答: 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是否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阉割,并不完全取决于家长单方面,要看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要看孩子是否接受、内化、认同家长对自己的高期待。如果孩子认同了家长的期待,进而成为对自己的理想化期待,就会成为他自恋的负担高期待会使人处于一种对自己不满意的感受里,这种期待需要借助别人的喝彩来完成时,就会成为一种自恋的症状。如果父母的期待恰如其分,和现实接近,同时孩子允许自己达不到像理想的一样完美,他的自恋就不太容易遭受挫折,会比较好一点。
严苛型的父母与孩子的超我形成的关系是什么?
解答: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拒绝、约束等等都是孩子形成超我的“素材”,所谓的严苛型父母,可能是指行为上的要求严厉、苛刻。这是我们看到的外在现象,但是同时要注意到,当父母在用这种外在的严厉和苛刻要求孩子时,内心对孩子的态度如何。心理基础、情感流露这些因素,才是是否会形成问题的关键。有些父母家教很严,但严格要求的是孩子的德行、品格、品质和习惯,而非对孩子的情感、想法、喜好,甚至是天赋擅长、爱恨表露的决然禁忌。他们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充满着关爱和容许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下,孩子才能建立清晰稳定的内在规则,且不会失去与父母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
怎么看待当今社会超我弱化,也就是社会规则意识淡薄的现象
解答: 第一,要关注人们的生存环境、社会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现在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快速的居住环境变化,使过去人们生存的环境结构变化了,在过去几千年极其稳定的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准则、伦理、文化等等要求,必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要看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哪些主流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要注意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法则、法律以及人情世故等等。在剧烈动荡的国际化、全球化浪潮中,这些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思潮、价值观的冲击,也会影响我们原本相对稳定的超我。
收养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的去性化发展有很大影响吗?
解答: 是的。孩子内驱力的发展是需要父母作为客体来进行陪伴、培育的。如果父母本身的性格发展比较健全、成熟,他们对于孩子的亲近也罢、竞争也罢,都有接纳的能力,也有恰如其分的应答能力,这样就不至于使孩子欲望情绪的表达停留在原始的、赤裸裸的水平上,他能够用一种语言的形式或者象征的形式,甚至是升华的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完成内化。
收养的孩子和亲生孩子所经历的心理发展历程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想对孩子健康、有益的话,收养者自身要具备良好而成熟的心理功能和状态。
在临床中,孩子对父母的恨怎么疗愈?
解答: 恨和爱都是内驱力的表达,是一体两面,也就是说恨有多强,其实这背后的阴影就是爱有多强。恨往往是挫折和期待没有被满足。如果我们在表达恨时,完全沉浸在恨里,体验爱的时候,完全坠入爱河里,这都不是一种完整的状态,而是偏执和片面的状态。临床处理的方向是,让我们自身产生一种爱恨交织整合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让恨像狂风暴雨一样肆虐。单纯的情绪宣泄对治疗只是暂时缓解,并没有心理成长的意义,重要的是能够在体验恨的时候对自己的情感有观察,同时要有慈悲的种子和爱的能力的建设。在觉知和慈悲能力的培养之下,才能把爱恨整合。
“三角恋”下的内驱力模式,应该以哪一个角为主体来论述?
解答: 谁到诊疗室来咨询求救,谁做主体讨论此事。
很多女性特别喜欢买东西,被称为“购物狂”,她们的购物行为是内驱力的释放吗?还有些人喜欢不停地说话,每天持续不断和别人讲各种事情,包括工作、政治、哲学等等,从早说到晚。这些人是口欲期问题吗?和内驱力是否有关系?
解答: 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就是强烈的内驱力未加驯服。从形式上讲,是他们的内驱力需要得到即刻满足,表现为冲动控制障碍。
我们看一个人的内驱力表现,同时要考虑他是不是有神经代谢方面的生理原因。生理和心理这两方面原因都要考虑。不停地说话,从心理层面看,是一种口欲满足的方式,但他在发展过程中是否有口欲期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