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心理口欲期、肛欲期和第一生殖器期中出现的防御
在阅读接下来各种定义时要记得,通过让情绪的某些组成部分变成潜意识,任何防御都可以用来缓解任何情绪。此外,大多数时候你会都会发现成组的防御共同起作用。
另外也要记得,想要获得心智运作的完整图景,除防御之外的其他领域也需要评估,例如,驱力活动(进食、性和攻击性)、情感体验(焦虑、抑郁、内疚、羞耻、快乐、愤怒)、超我活动(自我惩罚倾向性、价值观、理想、可靠性、守时程度、责任心)、自主性自我功能(整合 、逻辑思维、言语、感知、现实检验、抽象、自我观察、判断、兴趣爱好和技能[自我兴趣])、自我力量(情感容受力、冲动控制力、幻想涵容力)(见附录2)以及客体关系能力(共情、温暖、信任、身份同一性、亲密能力和维持关系稳定能力)(见附录3)。
病理性心智症状(如幻觉、恐怖、强迫行为、和躯体转换)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驱力、情绪、超我、自主性自我功能、自我力量、客体关系、和防御彼此间产生冲突。最终各种冲突形成的共同解决途径就被称为“妥协形成”。就心理问题而言,我们讨论的是“病理性妥协形成”(C. Brenner,2002)。
口欲期(0-3岁)
1.投射
(Freud 1894;Willick,1993)
你将自己的情绪、冲动或愿望归属于(你心智表征的)其他人,扭曲了你对他人的感知。
如果现实检验功能也有缺陷,那么结果就是“精神病性投射”。投射由于自体——客体分化的缺陷而加重。“偏见”部分源自人们将自身不喜欢的特点投射到另一群人身上所致[1]。
小提示
在对病人治疗中,最好是尽早面质投射,让他们理解投射的发生。否则,它们头脑中会持续存在大量扭曲的感知,尤其是关于你——治疗师的扭曲感知。例如,一个病人在治疗开始时问你,“今天过的不愉快吗?”你可以回答说,“可能你今天过得不愉快,但也许更愿意想是我不愉快。”
更为重要的是,假如有人问你,“你干嘛这样奇怪地看着我?”你即刻的回应应该类似这样:“完全没有。不过,我倒是注意到你看我的神态有些异样。也许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但将它们归结到我身上。”如果病人可以理解这类面质,那么他/她也更适合接受以洞察为主的治疗方法。
2.内摄
(Freud,1917;A.Freud,1936,1992;Sandler,1960;Meissner,1970,1971;Tolpin,1971;Volkan,1976)
你使用感知、记忆和整合这样的自我功能来形成对另一个人的意象;也就是说,你看到一个人,记住你看到的,然后组织这些感知觉和记忆。这样形成的“心智表征”(也被称为“内摄物”或“客体表征”)可以被用来当做幻想和情绪的标靶。
内摄物通常被视为“精神结构”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母亲[2]在婴儿生命第一年提供的安抚照顾以某种方式被婴儿纳入自身(内摄),之后婴儿也会一点点继续内摄母亲,以此发展出自我安慰的能力。因此从理论上讲,内摄物协助发展出控制与延迟能力(自我力量),尤其是情感容受力和冲动控制力(Lustman,1966)(见附录2)
如果你将内摄作为防御使用(以抵御各种情绪),那么你就变得如同你脑海中另一个人的意象一般。一些分析师将认同定义为各种内摄物更为持久的聚合(Meissner,1970,1971)。谢弗(Schafer,1977)则将这些过程的更迭变化作为内化去探索[3]。
3.幻觉
(Garma,1969;Arlow&Brenner,1964)
精神病性的人不仅会看见或听见不真实的想法,而且这些念头也代表了那些他们努力不去想的事情———愿望、评论、幻想或批评。而且,他们也无法辨别出他们看见和听见的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这是因为他们现实检验、现实辨别、抽象和涵容初级过程(Kernberg,1975;Holt,2002),这些自我功能都没有正常运作。如果这些人自我功能正常运作,他们也不是精神病性的,那么此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幻象”或“白日梦”这样的术语来指代他们的知觉(视觉、听觉)、感觉(味觉、嗅觉、触觉)、想法(命令、凝缩的幻想)、良心谴责(批评)和记忆(听觉、视觉)。
肛欲期(1.5-5岁)
4.投射性认同
(Kernberg,1975)
该术语有三种使用方式:
- 你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很多你自己的东西(如性格特质和防御),以致你严重扭曲了对他/她的看法。
- 通过行为或态度,在另一个人身上激发起你不喜欢自己身上有的情绪体验(“同病相怜”)。
- 通过行为或态度,在另一个人身上激发起你不喜欢自己身上有的情绪体验,同时表现得如同那个之前刺激你产生这些不受欢迎情绪的人一样。
小提示
有些人在治疗中的行为或表达方式会让你发现你很不喜欢他们。阿赫塔尔(Akhtar,2002)将这个特征收入自杀高风险人群的危险信号列表中———见第八章。你可以推测,他们可能让你感到了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但是你还需要验证你的假设,因为毕竟它基于归纳推理。一个处理这类问题的好方法就是说类似如下的话:“我有一种感觉,你好像想控制自己,这样你就不必批判或愤怒了。你觉得呢?”
5.投射性指责
(Spruiell,1989)
你为某些令人不悦的事情负有责任,但是你指责另一个人,而不用感到是自己不负责任或疏忽大意。
6.否认
(A.Freud,1936;Moore&Rubinfine,1969)
这是心智不去关注现实的方式。当你说某人在否认一个现实时,你也暗示说,假若不是因为使用了这个防御,此人是应该能见到现实的。这在诊断上是一个重要的区分点,有些人现实检验能力有缺损(他们可能是精神病性的),而有些人可以看到,也可以理解现实,但就是不这么做,以此来解决他们的(内心)冲突(他们通常不是精神病性的)。
关于否认,有大量相关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学文献,还有相关的乡村音乐歌曲[4]。安娜·弗洛伊德描述了这一防御的四种亚型:
本质否认。尽管一个现实的存在有大量证据,但还是否定它。
行为否认。通过行为象征性地表达出:“那个糟心的是是不是真的!”
幻想否认。维持着某些错误观念以避免面对那些通常来说是令人恐惧的现实。
言语否认。通过使用某些特殊的字眼来魔法般地说服自己某个现实是假的。
7.去分化(自体——客体融合)
(Mahler,1968)
你成为另一个人想让你成为的样子以回避困难的情绪,这些情绪通常是对丧尸的恐惧。
去分化可以和被动(vs.攻击)及向攻击者认同同时运作。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一个人会更容易受到一个狂热崇拜组织首领的操纵。
8.分裂
(Kerberg,1975)
罹患精神病或有着边缘性人格组织的病人倾向于将一些人视为有着纯粹敌意(McDevitt,1985)而另一些人是绝对善良的。(相较于边缘性个体,精神病性病人在现实检验、与现实关系和整合上的受损程度更严重)这些精神紊乱的人会将每个内摄物“分裂”为两半——一半有着纯粹爱意,另一半怀揣着纯粹恨意和摧毁性——之后他们会把其他人体验为只包含爱的那部分或只包含恨的那部分。因此,分裂着通常只将爱或只将恨归属于某人,而看不到大多数人潜在地都拥有爱和敌意的特征。
另一种变化形式中,一些边缘性人格者和精神病性病人会分裂对一个人的内摄物的所谓“好的”和“坏的”部分,这样他们就会在同一个人身上见到两个极端,只不过是在不同时刻而已——今天这个人是绝妙的天使,明天就变成邪恶的恶魔。科恩伯格(Kernberg,1975)详细描述了有边缘性人格组织的人如何使用分裂来防御由于识别出另一个人作为(整合的)“完整客体”而有复杂特质时引发的焦虑[5]。
小提示
当病人在你还没有做出治疗性干预之前就称赞你的治疗能力时(分裂+理想化),你需要警惕。很快,你就会变成一个骗了他们的卑鄙蠢货(分裂+贬低)。当你遇到这样的防御时,最好能尽快对其进行诠释。例如,你可以说:“你也许希望我就像史密斯医生说的那么杰出,我想着可能是因为你对我有些担心,其实我本来没有他说的那么好。”
9.泛灵化
(Freud,1913;Mahler,1968)
将人类特性赋予非人类实体以防御对人的悲观失望。
10.去生命化
(Mahler,1968)
如果人们不把你当做人类看待,那么他们也不必去担心是否要信任你。
这一机制常见于精神病患者以及有严重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病人身上。
11.反向形成
(A. Freud,1936;Gorelik,1931)
你将一件事变成它的相反面。常见的例子是,你特别和善,都不能告诉对方你生气了。
完美主义、极度准时以及吝啬都包含了反向形成。有这些特质的强迫性人格者常常怀揣着潜意识叛逆的渴望(粗俗无礼)、口欲依赖愿望(懒惰和贪婪)以及严苛的自我批评(易怒)。反向形成的机制导致他们走向另一面,变得过度礼貌和准时、工作卖力且悭吝或异常镇定沉着。
由于他们在愤怒和自我批评方面的冲突,一些强迫性人格者可能会被那些玩“守时礼貌游戏”的精神病态者欺骗。诚实有爱心的朋友因为迟到或不完美而被拒绝,因为完美主义者的防御遭到干扰时会变得愤怒(并感到被得罪)。
对病人“友好”又是可能也包含了反向形成,尤其是在治疗师本该觉察自己的恼怒时。
12.撤销和仪式化
撤销可以是指你违背自己的良知(超我),让自己不再受自身道德的约束。
撤销还常见于强迫性仪式中,此时你和自己的良心挣扎,先象征性地做一些让你感到内疚的事情,然后再以另一种象征性行为来惩罚自己获得赦免。有时就会称第二个行为魔法性地“撤销”了第一个行为。
13.(情感)隔离
(C.Brenner,1982a)
你将情绪的感觉部分从意识觉察中移除(而你并不知道自己在这样做)。(情绪的思维内容可能还保留在意识中。)
14.外化
(Glover,1955)
一种特殊的投射形式,你体验到自己心智的一部分属于你自己“之外”。你可能认为某人或“社会”会来谴责你,但事实是你自己感到对自己的批评。
临床上,这种机制作为对治疗的阻抗极为常见。很多人来治疗的时候就对某些事感到内疚。他们常常会使用这样的措辞:“你可能会认为我是个特别糟糕的人”或“你可能会告诉我说我疯了。”然后揭露出部分令他们难堪的行为。此时治疗是的回应应该遵循如下思路:“听起来你期待我会像个严格的良心一样。也许你正感到对自己的批评,所以你也预期我会批评你。”
小提示
治疗初始,病人常常在变得缄默[59]之前先外化。他们可能会认为你将会、或者已经对他们颇有微词了;病人这一幻想的基础是他们将自身超我部分外化到你这里。治疗初期,最好是能关注到这个防御的使用,因为它会引发对治疗极大的阻抗,但与此同时,这个防御又高度具备可解释性,可相对容易地化解(Glover,1955)。
此外,如果病人自我批评,要注意不要立刻就尝试通过安抚、说服他们其实没必要如此苛责自己(支持性技术)来缓解他们的内疚;换言之,说如下的话可能并不是个好主意:“哎,你其实真的没必要为那件事感到内疚!”要记得,他们感到内疚的事可能真的是一些残暴的行为——他们体验的内疚不一定是夸张的。
对外化这个防御的诠释可以帮助病人理解他们如何抵御内疚进入意识。当这个理解被有意识地整合后,他们可能会决定是否停止做那些让他们感到内疚的事。或者,他们可能判断出他们的内疚并不合理,他们其实应该允许自己去从事那些引发内疚的活动。
15.转向自身
(Freud,1917;A.Freud,1936)
有自杀倾向的人不想感受对其他人的暴怒。相反,他们将暴怒转向自己。
小提示
几乎所有的自杀企图和许多有自杀意念的案例,都会牵涉到将愤怒转投自身(见第八章)。跟任何怀有自杀想法的人去讨论这种防御都将很有价值。
16.消极主义
(Levy&Inderbitzin,1989)
你拒绝合作,这让你不必接近其他人。
17.分隔处理
(Freud,1926)
你抑制自己不去作关联(不去整合),因为把事情组合在一起就象征着一些可怕的情况。这种对整合的抑制(一种防御,见48)和整合功能缺陷不同,尽管两者看起来可能类似。
18.敌意的攻击性
(Symonds,1946;McDevitt,1985)
在“目的指向”(purposive directedness;McDevitt,1985)上的挫败引发敌意攻击。此时敌意被用来抵御不愉快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生殖器期(2-6岁)
(Galenson&Roiphe,1971;Parens,Pollock,Stern,&Kramer,1976;Parens,1990)
19.置换
(Freud,1900a;Arlow&Brenner,1964)
你对某个人产生某种感受,但现实层面上你在另一个人那里体验到这个感受。
20.象征化
(Freud,1900a;Arlow&Brenner,1964)
你赋予心智功能运作的某些方面以特殊(有时也是非理性)的意义。
21.凝缩
(Freud,1900a;Arlow&Brenner,1964)
你以非理性的方式将各种毗邻或象征性的念头、图像、客体表征或心智功能粘合在一起。
22.幻象形成/白日梦
(Raphling,1996)
你有意识地想象一些事情,但知道这都是幻想。这个幻想(或白日梦)也许可以满足愿望,让你远离痛苦的现实或是缓解内疚。
23.搪塞
(Karpman,1949)
有意识的、算计的说谎。这一非常普遍的机制常常被精神卫生临床工作者低估,说谎是犯罪者的特征,这些人除了说谎外,还常常使用投射性职责和合理化。
但除此之外,我们也经常看到前潜伏期儿童、青少年或尴尬的成年人防御性地说谎。一些社交中常用的小借口(例如,“抱歉我们聚会来不了了”,“我们找不到人看孩子”)常常为道德所许可,甚至家长还会教给孩子以保护他们不遭受社会排挤。如果在社交情景中人们直白表达“真实感受”(即他们负面的想法和观点),那么他们可能会导致他人的自恋受损(冒犯他人)。换言之,根据不同情况,说谎可能是高度具有病理性的,但也可能是一个“正常”(具有适应性的)的防御。
小提示
有的人说谎时体验不到任何羞耻或内疚(它们属于超我功能运作)。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他们通常是无法被治疗的。但是,如果病人有超我功能运作,搪塞就可能是一种防御,抵抗的是超我焦虑,而这部分是可以被诠释的。这样,也许可以纠正其超我的扭曲。
24.虚构
(Spiegel,1985;Target,1998)
布莱特(Blatt,1992)这样定义这个机制:“……一开始准确的感知觉逐渐迷失在延伸的、非现实的、自大的、个人化的加工和联想中。”他认为虚构的出现与自我缺陷(“非现实”)及防御(“自大”)有关。
更具体地讲,作为防御的虚构表现为自动化地说谎(被潜意识动机所驱动),通常用来缓解与忘记事情细节相关的低自尊感受。自恋性人格,包括“仿佛”人格类型(H.Deutsch,1965),可能会闻名遐迩地编造和虚构。某些特定假冒顶替者的虚假可以说是相当自动化的。但更常见的情况是,虚构发生在大脑受损的情况下,如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他们的定向力和记忆力出现缺损[6]。
25.潜抑
(Freud,1923;Arlow&Brenner,1964)
你将一个情绪的思维内容部分变成潜意识的(要记得,情绪有两个组成部分——感觉和思维。)你也并不知道你在潜抑一些事。相对应地,如果你有意去忘记一些事,你是在压制它。
在惊恐发作中,人感到紧张不安、冒汗、心跳剧烈,但他们通常回想不起来引起这一系列反应的那些想法。但是,他们会抱怨“紧张”感。也就是说,焦虑情绪的不愉快感觉还保留在意识中,但是起到激发作用的思维则不在意识里了[7]。
弗洛伊德在早期(1900a)研究了有躯体转换症状和性紊乱问题的病人,从这些病人那里获得的材料让他得出结论认为,潜抑导致那些为社会所鄙视的性想法被忘记,这致使性渴求变成了焦虑。换句话说,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理论认为潜抑导致了焦虑。但之后(1923,1926)他意识到他把顺序搞反了。焦虑其实由与性或攻击性相关的精神内部冲突所引起,而潜抑是人类心灵可用来缓解焦虑的许多防御手段中的一种(Arlow&Brenner,1964)。今天,我们知道潜抑可以被用来抵挡任何情绪中的思维、想法的部分,包括抑郁情绪(C.Brenner,1982a)和愤怒。
26.负性幻觉
(Wimer,1989)
你看不到就在你眼前的事物,这是因为它令人不开心,或者它象征了某些让人不开心的事。
27.力比多退行(性心理退行)
(Freud,1905,1926)
由于神经症的原因,你无法忍受与性与坚持自己主张有关的想法——它们让你感到内疚。所以,你表现得像个孩子,以此避免变得具有生殖性或攻击性。
从根本上讲有五类力比多退行:退行到口欲期、退行到肛欲期退行到第一生殖器期退行到潜伏期以及退行到青少年时期(第二生殖器期早期)。处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功能运作都可能转变到一个更早的时期。
有些成年人会滑向渴望口欲满足(保持、进食或以任性的方式要求缓解焦虑)并抱怨感到“无助”、依赖以及缺乏组织性(所有这些都可能指向边缘性人格组织),它们可能会使用退回到口欲期功能水平的力比多退行来规避对性和攻击愿望产生的内疚。
28.自我退行
这一术语有三种使用方式:
干扰某个功能。此时,某个自主性自我功能(如智力)或某种自我力量(如冲动控制)不再工作,这样你就无法了解自己在体验着某种不快的感受。
雷尼科(Renik,1978)描述了作为防御的去人格化与失真实感,此时自体和环境之间的现实感暂时性丧失:这是和现实相关的自我功能上的退行(Frosch,1964).
会退到早期防御机制。你开始使用许多儿童发展早期阶段出现的防御机制(如否认、投射、投射性认同、分裂和去分化),
不足的防御性操作。你的防御机制没能阻挡可怕的想法,这一失败通过让你痛苦而惩罚了你,这又缓解了你的内疚。
29.时间退行
你思考你人生以前的事情以规避思考现在的冲突。或者。你开始像前面某个发展阶段中那样思维、说话或表现。(在后面这个定义中,这个术语几乎等同于伴随力比多退行的自我退行)
时间退行最简单的形式偶尔出现在首次评估访谈中,来访者关注于儿童期创伤。
30.地形学退行
(Freud,1900a;Aelow&Brenner,1964)
你去睡觉、做梦,而不是面对现实。作为防御,你从意识转向潜意识。
31.压制
(Werman,1985)
你有目的地试图忘记:
- 一个情绪的思维内容部分;
- 该情绪的思维内容部分和感觉部分。
瓦力恩特(Vailant,1992)认为压制是“成熟的防御”,因为它通常是具有适应性的。
小提示
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会说他们“不想谈、不想接触”某些痛苦或令人难堪的想法。他们使用的压制让他们无法去探索起内心冲突。在诠释性治疗中,这部分应得到诠释。但是在支持性治疗中,这一防御也许应被治疗师所鼓励。
32.认同幻想
你开始表现得像你想要有的那个样子,也许基于某个男女主人公或人物。
33.认同家长潜意识或意识层面愿望/幻想
(Johnson&Szurek,1952)
你没有做你父母所说的,而是做了他们不让你做的事。这样父母就在你身上看了他们(有时候是被防御的)败坏的愿望,暗地里因你的不端行为而感到兴奋。当他们批评你(而不是自我批评)时,你缓解了内疚,并继续行动化。
34.认同理想意象或客体
(Carlson,1977)
你模仿某个你认为了不起的人物(这个人也许的确了不起,或者他/她只是承载了你幻想中全能感的投射)。
布洛斯(Blos,1979)发现,男性的职业选择受到青少年后期和(通常而言)和所爱父亲分离的影响。这一象征性丧失带来的短暂抑郁情绪会导致男孩子们防御性地使用认同。这样,他们就会倾向于将父亲的价值系统纳入到自身的自我理想中,而在青少年中期,他们曾(至少部分地)抗拒父亲的价值系统。
被狂热崇拜组织吸引的人群中也常见到这个防御。这些人会效仿组织领袖以回避面对各类不愉快的情绪。
35.向攻击者认同
(A. Freud,1936)
事实后。你暴虐地对待他人,这是因为曾经有人这样暴虐地对待你。这保护你不去感到愤怒。如果你的施虐是长期且泛化的,那么你就具有施虐性性格,是个霸凌者。
小提示1
在你度假、或一段时间不在办公室或者只是迟到几分钟后,注意观察这种防御。接受你治疗的人可能现在也开始缺席或迟到了。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当他们缺席或迟到后,你可以尝试展示我他们看到,这一防御是保护他们不去体验因为思念你而带来的羞耻,或保护他们不感受到你离开他们所引发的愤怒(这些都可能基于移情)。
小提示2
如果你是教室,注意到某个孩子有霸凌行为,那么你需要关注这个孩子是否在家里正遭受躯体或情感虐待。
事实前。你预期到对方的敌意。这对曾遭受躯体虐待之后被权利机构接管并送往寄养家庭的孩子而言是个严重问题。这样的儿童可能会是用各种防御手段,而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他们可能会在被攻击之前先发制人地攻击新的照顾者。
另一方面,儿童通常也会认同攻击者以解决因将竞争性敌意投射到父母身上后产生的焦虑。儿童吸收了父母的态度,这有助于他们的超我形成(Sandler,1960)。
36.向受害者认同
(MacGregor,1991)
你表现得像另一个人那样——允许自己被伤害或让自己受伤。你这么做是出于一种拯救愿望,或者是为了抵御你自身的愤怒或内疚。
37.认同丧失客体
(Freud 1917;Volkan,1987a)
这样你就不会感到哀伤的痛苦,因为你现在养成了你失去爱人的一些特征。如果与此同时你还保留遗物并从不哀悼,那么你就出现了“既定病理性哀伤”(Volkan,1987a)。
38.认同内摄物
(Sandler,1960)
在潜伏期,当你形成某个人的意象后,你最终让这个意象成为你超我的一部分。
在成年人病理情境中,如果人们将一个已逝的所爱之人之性格特质纳入他们的自体意象,但其实他们又在潜意识中憎恨着此人,那么他们就可能将这种潜意识的恨转向自身,形成反应性抑郁(Freud,1917;Volkan,1987a)。
更进一步讲,当一个治疗师的自体意象暂时地“吸收”了一个病人(已被内射)形象的某些方面,那么治疗师可能会发展出反移情(莱克[Racker,1953]将之称为“一致性认同”)。而如果治疗师潜意识地采纳了对病人而言很重要的某个人的观点态度,那么治疗实则发展出“互补性认同”。
小提示
在治疗中盘问病人可能是危险的(Dorpat,2000)。尝试澄清病人使用的防御。如果你不知道可以诠释什么,那就等待更多的材料。
39.诱惑攻击者
(Loewenstein,1957)
当一个人让你害怕时,你性诱惑或阿谀奉承此人来证明你其实并不害怕。
诱惑攻击者的人可能也同时使用着反向形成、抑制判断、逆恐防御(对抗恐惧)和最小化。这些防御可能给一个人的择偶造成极大破坏(例如,一个女子认为她对一个“坏男孩”的爱可以改变此人)。
因此不言自明,治疗师应避免潜意识中使用诱惑攻击者这一机制。一些特定的病人通过威胁要离开治疗而激发治疗师使用这个防御。这里的方式是借由投射性认同,病人引发治疗师对客体丧失的焦虑而进一步激起这一防御。
小提示
在咨询或治疗中,当病人试图以心理治疗之外的方式使用你时,他们通常是在象征性地攻击你。注意不要对这些提出古怪或不现实要求,或常常缺席的病人而变得太随和(“和善”)。
【原注】其他促成偏见态度形成的防御包括:贬低另一个群体;认同有偏见团体的领导者或其他成员;泛化被投射的批评;现实检验功能退行;以及将竞争性敌意置换到有偏见团体之外。这些防御将在后面论述。 ↩︎
【原注】我是用“母亲”这个术语来指那些照护婴儿、为他们提供母性养育的个体,而不用更为复杂别扭的措辞,例如“主要哺育者和照顾者”。换言之,“母亲”指的是“心理意义上的母亲”,无论这个人究竟是谁。 ↩︎
【原注】Volkan(1999)近期提出,最好是能停止使用这些彼此含义重合的技术性术语,而是用更为通俗的表达方式,例如“吸收”、“变得像……”或“表现得像……”。 ↩︎
【原注】Pam Tillies(2000)唱过一首歌曲,讲的是无法和一个说谎、偷情的男友分开的故事:“……大家都叫我奥帕特拉[埃及艳后],因为我是否认女王。” ↩︎
【原注】科恩伯格(像雅各布森[Jacobson,1964]、马勒[Mahler,1968]和科胡特[Kohut,1971]等人一样)也使用了弗洛伊德的“经济理论”和“客体灌注”,将分裂和性与攻击驱力愿望的“去融合”关联起来(A. Freud,1956)。这一理论非常复杂,本质上讲摒弃了当链接所爱之人时,性和攻击性共同形成妥协形成的惯常潜意识方式。本书无法详尽阐述该理论的各种变化形式,并且这一理论在精神分析师之间也存在争议,也有一些反对科恩伯格的观点(Abend, Willick&Porde;1983)。 ↩︎
【原注】在威尔尼克-科萨克夫综合征中(Medical Council on Alcohol,2000;Meissner,1968),虚构常常由严重酗酒导致的维生素B缺乏所引发,但可能也有其他类型的脑损伤参与其中(Weigert-Vowinckel,1936)。虚构可能完全由大脑受损所导致,而不一定和因脑损伤引发的情绪及相应的防御有关系。 ↩︎
【原注】我们知道,想法其实是妥协形成。如果一个处在惊恐中的人因为心悸、呼吸加快而想象自己要死了,那这可能是一个线索,即引发惊恐发作的那个被潜抑的想法包含了对死亡惩罚的恐惧,而死刑惩罚的是充斥着内疚感的敌意或性愿望。另一方面,惊恐发作中正在死去的幻想也可能(同时)由通气过度导致的供氧不足所引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