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成长的必经之路:从竞争到认同的父子关系

俄狄浦斯三角中的父子关系,清晰地呈现出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对父亲的嫉妒、竞争、和解和认同。

父子关系的发展:从初级过程到次级过程

儿子和父亲的关系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前俄狄浦斯期,内驱力更多以本我的方式表达,其表达形式,弗洛伊德称为初级思维表达,特点是直接的、不经修饰的反映欲望和本能。到了俄狄浦斯期,自我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现为次级思维过程经过自我过滤、修饰,变得合乎逻辑、合乎社会和多重人际之间的要求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表1 前俄狄浦斯期与俄狄浦斯期
心理发展阶段 前俄狄浦斯期:零至三岁 俄狄浦斯期:两岁半至七岁
功能成分 本我 自我
思维形式 初级思维过程:直接地、不经修饰地反射欲望与本能 次级思维过程:思考曾经“自我”的过滤、修饰,变得合乎逻辑、合乎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感表达 吃了他:性交占有 恨死他:攻击杀死某人 喜欢某人 讨厌某人
性兴奋 皮肤和器官的兴奋快关 情感的愉悦
性感表达 直白、赤裸裸、重口味 妖冶、带刺野玫瑰 流氓 淫荡、骚情 含蓄、有情调、文艺范儿 清新的荷花、盛开的牡丹 帅哥、帅大叔 妩媚、魅力
象征性表达 弑父 娶母 驱离、使其消失、竞争 温柔的怀抱、妈妈做的饭香

孔子发展出的儒家文化对伦常关系的要求,可能就是用来化解自己内心被唤起的俄狄浦斯情结里弑父的内疚感,或者使用这个伦常关系建立一种秩序,防止杀死父亲、攻击父亲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俄狄浦斯期父子之间的竞争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三角关系里反映出的以性为主题、妈妈为对象的竞争;二是以权利为主题,比如在母系社会的家庭结构中。

父子关系冲突的解决之道

竞争从最原始的含义上讲,是竞争妈妈、竞争性对象;随着社会化功能的扩大,就成了竞争权力的问题。在父系社会中,竞争容易理解,以性对象为主,兼带权利;母系社会中,性的竞争不明显,权利的竞争更突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防御机制,因而在三角关系中,父子竞争的解决之道,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策略,而这些选择一旦成为潜意识的一种模式,就犹如一种情结。

这些解决冲突之道不一而足,不能说哪个最佳,每种选择本身都是各方面妥协达成的结果。既跟外在冲突所处的条件环境现实有关,也跟一个人自身的性格、气质特点有关。总结梳理如下:

  1. 第一型,聚义革命(造反情结) 在前述的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故事中,“弑父”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也包括“撵走、超越、让其消失”的意思。
  2. 第二型:反叛被诛(丹朱情结) 这是失败者的一种解决方式。想要成功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打内心深处是想成功的,而且敢于成功;另一部分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时,内心有强烈的自罪与失败的暗示,潜意识里是不敢成功的,这是一种成功的内疚感、自罪感。
  3. 第三型:复制人生(舜帝情结)
  4. 第四型:为尊者讳(名讳情结) 小孩称呼别人时有没有敬畏,用尊称还是直呼其名反映了其内心深处俄狄浦斯冲突的策略。
  5. 第五型:自我了断(太监情结) 自我了断类型的特征就是牺牲一个人的性别气概,比如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失去性别优势之后,不再具备攻击性和竞争的条件,使得竞争对手感到安全而免遭其惩罚,使自己幻想不再受被惩罚的恐惧和煎熬。这种阉割情结有时候是自愿的,有时候是出于无奈。
  6. 第六型:出家避时(宝玉情结) 在纷乱错杂的现实生活中,无法面对、主宰矛盾冲突,获得自由,所以就选择了遁世绝俗,求个清闲。
  7. 第七型:开宗立派(山头情结)
  8. 第八型:继承发展(改革情结)
  9. 第九型:投降归顺(招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