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不具备任务思维

本文转载自《热爱不具备任务思维》

认知失调

任务与热爱之间的鸿沟来自于: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简单来讲,当我言行不能一致时,心里会感觉不舒服。

美国心理学家列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认为,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感,人们会寻找一种方式,来减少信念或行为之间的矛盾。在认知失调理论框架下,有两大基础假设

  1. 失调的存在,将推动我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
  2. 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我们会主动避开那些可能增加不协调的情景和信息因素。

最终,在认知失调影响下,要么放弃,要么继续。认知失调的关键不在于知道哪里不协调,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当我处于这种失调状态时,我是怎么做决定的。了解过程,比结果本身还重要。

激情所在区

激情所在区: 可以理解为,我在做某个活动、工作时感受到极大热情和兴趣的状态区域,在该区域内,会觉得很满足,很有动力。

神经学研究显示、成年人在清醒时,大约有30%-50%的时间是在进行发散性思维。具体来说,每天平均产生大约6200个想法,这意味着大约每15秒就会有一个新想法浮现。

当这些想法是积极的富有创造力,并与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愿望相关时,它们会成为快乐的源泉。 这种快乐能够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从而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

这说明:虽然从想法到任务的转变路径很短,但过程能带来快感;然而,将一个任务转化成更深层次的热爱,则要更多的投入,因为过程涉及到无数次快感的重复和深化,时间久了,自然会没耐心。

一件事情做很久,最后还是没坚持下去,原因很明显:你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任务来做。

因此,任务思维和真正热爱之间,差别在哪里?是激情所在区。 如果不重视该方面,就不会投入其中,也很容易陷入所谓的“假性激情”中。

假性激情

假性激情: 它是一种误解,认为只要对某件事有激情,就能持续进行下去,并最终取得成功。

你得找到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做好一件事的唯一办法,就是爱上你正在做的事。如果还没找到,就继续找,别停下来。 ——乔布斯,2005年于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

然而,激情是我们在某件事上变得精通后,出现的副产品。那些看似吸引人的职业爱好,起源很复杂,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追求就一定会热爱。

从目的上来看,假性激情想知道世界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工匠思维(真的激情)让你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技能,而不是过分专注工作是否完美。

培养珍贵的技能比较难。如果你考虑的工作爱好不具备稀缺性和价值提升,那么可能不适合从用工匠思维。

任何一件事一个兴趣,一个任务的投入都有精力付出,假设这份付出,不能市场化的给别人创造价值,换取更多金钱,那必须具备向内求的特质,可以提升自己的某个方面。

如何去做?

  1. 得知道自己是那块料:
    a. 通吃性市场人才:他们在某一个领域深耕很长时间,往往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从年轻时开始,很清楚自己要在哪个方向上积累资本。
    b. 拍卖型市场人才:你拥有多种不同的技能,技能组合能被资本市场和公司认可,能通过多样化的技能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
  2. 明确优秀并摧毁自己: 要建立一个正向的激情循环,就必须有一步一步慢慢改进的过程。
    a. 真实地评估现在的真实水平和想达到的水平;如果对两者的看法不准确,很容易产生认知失调,也就难以采取有效的行动。
    b. 当做一件事很久,会逐渐找到做事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擅长。但刻意练习要求正好相反,要你集中精力,不断寻找突破舒适区。
  3. 要有为期3年的结构优势:[1]
    a. 刚开始,你主要在为掌握权力的人服务,越努力,为他们付出越多,反而使你自己争取权力的能力变得更弱。想要获得权力,要不断思考并实践“如何做不一样的事,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这个需要时间和耐心。
    b. 超过三年的机会,通常没有人和你争,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耐心来坚持那么久。

除向内求的兴趣,那些热爱行为,多半以上是在做事当中产生的,做的越多,越投入,越来越容易。

总结

不要用任务思维,来看热爱。

反之,想要形成热爱,一定情况下,应该先做事,持续做正向的做事。把事精通后,激情就成了副产品,热爱也随之而来。


  1. 注:这一点有待进一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