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半小时,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本文整理自《每天半小时,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记忆力:序列回顾法

“n-back”测试: 你面前有一块屏幕,屏幕上会不断随机出现1-9的数字。你要做的是,看当前的数字,把它跟“倒推n个数字”做比较。如果一致,按是;如果不一致,按否。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摄入信息——比如读了一些文章、看了一些视频之后,间隔一段时间,试着让自己按照顺序去把它们列举和回忆起来通过这个方法,来锻炼和强化自己的记忆力。

使用时需要特别留意的三个重点

  1. 需要间隔一段时间。
  2. 不要急着去看答案。
  3. 最好按照顺序回忆。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大脑构建良好的线索,方便将更多的场景信息纳入其中,另一方面也能潜移默化地刺激大脑:在接受信息时,更有序、更持久地将信息保留在脑海中——这才能更好地起到我们想刺激记忆力的作用。

理解力: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简而言之,当你学习到一个知识点之后,试着把它讲出来,通过讲述的过程来强化自己对它的理解,使得它能够更好地被你所吸收和内化。

当我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我会在内心想象有一个听众,他对这个知识点没有任何相关基础,而我需要把这个知识点彻底地、完整地讲给他,让他听懂。

  1. 是什么: 这个知识点的核心是什么?它跟其他相似知识点的相同点和差异在哪里? 为了让“对方”更容易明白,我会想办法找到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把这个知识点套上去;如果找不到,就像一个类比出来,尽可能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让对方大致知道它是一个什么东西。
  2. 为什么: 这个知识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相关的背景需要了解?我会把这个知识点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和框架里面去讲,可能包括:它是一个什么整体的一部分,它跟其他什么知识点是可以联系起来的,它用了什么原理和机制,有些什么其他原理可以来解释和支撑它,诸如此类。
  3. 怎么做: 这个知识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结论?我们可以如何把它用到实践中?前面两步可能都偏向于细节,那么这一步,我会尽量拔高层次,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提炼总结,争取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它,给它一个简明扼要的结论,或者若干个可以明确记住和应用的要点,等等。

更进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发现自己遇到了障碍,有些内容无法很好地“讲出来”,那就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契机:你不妨以这些障碍和问题为出发点,去针对性地做主题阅读和学习,争取把它们弄通弄透。让自己对它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文本,而成为综合了更多信息渠道和来源的一个“主题”。

表达力:结构思考法

许多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同意或不同意某个观点,内心有一些想法想要表达,但话到嘴边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又或者,能勉强讲出来,但讲出来的内容缺乏条理和逻辑,别说说服别人了,连自己也无法说服。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去锻炼和强化信息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立刻将信息组织和调用起来,不会落入“说不出理由”的窘境。

一个有效的锻炼方式,就是结构化思维。

  1. 当我看到一个观点时,我会先问自己,我是支持它还是不支持它?如果不支持,或者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够全面、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我会要求自己先用一句话概括我的观点,把它简明扼要地讲清楚。
  2. 然后,我会问自己:我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至少需要说出2-3个理由。这些理由必须是彼此独立的,不交叉,不重叠。
  3. 进一步,针对每个理由,我有没有有效的论据能够证明它?最好能够列举出来,每个理由找到1-2项论据即可。

什么样的论据呢?可以是较为权威和可靠的数据,可以是经过验证和实验的研究报告,也可以是有权威出处(比如教材和专业书籍)的理由和原理。务必要避免“我看到的”“我身边的”“我直觉感受到的”……这些没有什么意义。

大多数时候,这些论据是没办法立刻想到、脱口而出的,那么我就会把这个观点和理由记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对它去进行针对性的搜索和拓展,看看能否找到支撑我和反对我的论据,把它们记下来。

下一次,当我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这个观点-理由-论据所构成的论证,就会成为我的一个强有力的素材,可以帮助我快速地对它给出一个判断和观点。它就相当于我脑海中的一个 “思维模块”

注意力:感官沉浸法

许多人都有容易走神和分心的毛病。尤其是在阅读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总是时不时走神,等到发现时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不但容易浪费时间,也经常打断自己的专注状态。

“感官沉浸法”:挑一个比较不忙的时刻出门,走到户外,找一个不容易打扰别人和被打扰的地方,静静地待10-20分钟。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官上,仔细地去感受自己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安静的氛围里,尽量不要多想。

试着在脑海中轻柔地为你的注意力“松绑”,想象让大脑平静下来,自下而上地去接受环境中的信息,不用急着去分析思考评判,把这些功能暂且屏蔽掉,单纯地去接受和感受。

整理力:睡前引导法

睡眠其实是一个整理信息的过程。当我们睡着之后,大脑其实会不断地回放那些它觉得重要的信息,并对今天建立的神经连接进行修剪。重要的留下来,不重要的,就修剪掉。

大脑如何判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呢?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我们是否会去“回顾”它。你回顾得越多的信息,大脑会倾向于认为它是重要的,更容易把它妥善地保存下来。

所以,睡前在脑海里“过一遍”今天经历的有价值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个主动去调解权重的过程:把那些你希望大脑记住的信息,通过主动的回顾,增加它的权重,让大脑不容易把它修剪掉。

很重要的一点: 睡前切勿反复地去回想,反刍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因为你的回想和反刍本身,其实就是在告诉大脑“这些事情很重要,请你帮我记住”——这就完全弄巧成拙了。它会导向一个恶性循环: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你的回想让大脑以为它很重要→大脑帮你把它更好地记住→让你更容易在不经意时回想起来……

因此,尽量在睡前有意识地引导大脑,去回顾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信息,告诉大脑:我这一天过得很棒,请你帮我把它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