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清自己的心理模式 先看清俄狄浦斯三角关系
一个人在工作中对待上级的态度,往往与他在潜意识中对待父亲的模式相似,所以即便是换了单位,与领导相处的模式总是一样的。
母子关系:吞噬恐惧和深情节制
他需要克制自己乱伦的欲望,这会带来一种阉割的恐惧,他需要克服自己跟母亲融为一体被吞噬掉的恐惧感,转化而发展成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像当初那样内驱力赤裸裸地、直白地得到满足,而是把它升华为一种深深的情感。
父女关系:伤害恐惧和深情节制
节制就是不让自己以赤裸裸的、乱伦的方式接近父亲。对女孩来讲接近父亲还有一层意思是,幻想父亲阴茎的侵入,会有一种遭受伤害的恐惧感。这些恐惧和焦虑,都是可以经过自我功能的成长而逐渐克服的。自我功能就是让我们延迟满足和有条件的满足。随着自我功能的提升,这些原始的欲望就会变成一种深深的情感。
“弑父”"嫉母"以及和解
父子之间,一开始,男孩子会因为自己也长了鸡鸡而获得与父亲一样的认同感,并以有一个强大的父亲而自豪,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受保护的,也会羡慕父亲的强大,希望自己会像父亲一样的雄壮。而俄狄浦斯期内驱力的投注,使男孩对妈妈有更深、更多的情感要求,逐渐就开始出现了与父亲竞争的愿望,排斥父亲。这种内驱力如果以相对柔和的方式表达,可能是羡慕、嫉妒;如果以比较暴力和冲突的方式表达,将会是敌意和仇恨。
不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俄狄浦斯情景
克莱因将俄狄浦斯期推前至一岁。她认为婴儿的焦虑主要来自于被消灭的几近崩溃的威胁,因此婴儿企图借由分裂及投射,重新组织这些经验。婴儿将不好的经验分裂掉,并将之投射到一个外在的客体,这个被投射的客体被认为具有迫害性及危险性,会威胁到好的经验。为了保护好的经验,婴儿把好的经验投射到另一个客体上,而将该客体理想化。
克莱因将此情况成为俄狄浦斯情景(Oedious situation),而非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这种前俄狄浦斯期(一岁半到三岁)的关系特点,不同于俄狄浦斯(三到六岁)完整的三角关系。也就是说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仍有一个三角关系雏形的存在,可是在他内心体验到的这两个部分的客体之间的联系是断裂的。
克莱因学派在儿童临床治疗中所建构的儿童发展心理的两个位态:偏执-分裂位态(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PSP)和抑郁位态(depressive position,DP)这是一前一后的两个心理发展阶段。俄狄浦斯发展阶段,孩子的内心状态就会从偏执-分裂位态逐渐发展成熟,到达抑郁位态。在抑郁位态中,小孩子就有能力看到好与坏都来自于同一个对象,从而会感到罪疚和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