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太多未必是好事:自我重要性如何助长过度思考
主要观点:
- 过度思考者往往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 过度思考者误认为聪明人不会犯"明显"错误
- 过度思考者通常不愿承担过度思考暗示的责任
与普通人一样,治疗师也常常渴望安抚患者。这种倾向存在于所有治疗流派中,从精神分析到认知行为疗法(CBT)都不例外。当患者陷入负面思维时,我们容易本能地用积极思维来平衡。但若处理不当,这种方式反而会加剧思维扭曲。我们必须承认:有些问题我们确实无从知晓。
许多患者难以重构消极思维,因为他们误以为重构必须完全积极。他们会说"做不到"这个练习,或完成却不认同新视角。当患者熟悉我们的积极引导方式后,可能会认为这是治疗师的期待。但真正的帮助需要诚实面对现实——即使现实令人不快。朋友可以提供单纯的正向支持,而治疗师应帮助患者学会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共处。
多数患者(尤其是完美主义者)都可被称为"过度思考者"。他们耗费大量时间在计划、修正、反刍、后悔和解决问题上。当他们寻求CBT治疗时,往往希望获得更多预测和控制工具。有人自视过高,有人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掌控一切。结果,治疗变成了预防未来痛苦的工具,而非学习应对之道。
治疗师常会迎合患者对专业指导的渴望,努力寻找具体答案来安抚他们。我们想说"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你完全胜任理想工作”“你爱的人没有利用你”。深层心理中,我们想把问题归咎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但思维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现实是,当人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CBT练习时,更多时候应该期待中性或不确定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对双方都可能难以承受,导致各自固守认知壁垒:治疗师确信患者思维有误,患者认定治疗师逃避现实。但治疗的核心启示应该是:你的思维和行动失误大多可以接受,因为你并不特殊。过度思考只是助长自我重要感,实际对自我保护帮助甚微,它让你高估自己的智慧和生活的可预测性。
通过CBT我们常发现,即使经过彻底分析,重构后的解读仍可能出错。误判可能源于自身偏见,也可能因为他人隐藏真实感受。我们需要学会接受从头再来的可能,根据新证据重新审视相同想法。
这种思维混乱正是生活混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疗师,我也多次误判:建议患者保持耐心却浪费其时间;否定其消极预感后目睹其心碎;断言妄想不实时,患者很快被解雇。公平地说,多数负面偏见并不准确,但正确的概率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低。因此,我主张所有人都需要保持适度谦逊:
1. 凡事皆有风险 :无论掌握多少信息,都要接受可能犯错的事实。
2. 对错无关智商 :聪明人也常犯错,且不会耗费过多精力预防"事后看似明显"的错误。感到愚蠢不等于真愚蠢,这只是情绪化的认知扭曲。
3. 灾难难预测 :即便加倍努力,坏事仍可能发生。此时应自问:这是个人判断失误,还是众人都难以预见?。
4. 拥抱人性 :没人能承担完美人生的重负。过度思考暗示着你不愿承担的责任。无论作为治疗师还是患者,强求永远正确意味着要忍受长期焦虑——这正是过度思考者的通病。放下自我重要感,才能开始享受那些为预防灾难而错失的生活点滴。
这种思维的不完美正是生活本质的写照。承认认知局限,我们反而能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