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的重要主题:内驱力
讨论性心理的主题,必然要进一步探讨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关于性的内驱力问题,另一个是关于性的表达方式的问题。
弗洛伊德在探讨人的内心世界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就是关于内驱力的理论。
内驱力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本能(instinct)”,一个是“内驱力(drive)”。这两个概念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
图二 内驱力的两个重要概念 | |||||
---|---|---|---|---|---|
内驱力 | 本能 生物性的力量Instinct | 自我本能 | 个体生存的生理反应 | 吃、喝、排泄 | ^^ |
睡眠 | |||||
紧迫,难以压抑 | |||||
生理满足原则 | |||||
性本能 | 性欲和繁衍的需要 | ||||
可以延迟满足 升华、置换、转换 | |||||
心理快乐原则 | |||||
性冲动是神经症的基础 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 |||||
内驱力 生物加心理力量 Drive | 含义 | 人的生物性力量 | |||
肉体的欲求,渴望 | |||||
内部刺激与心理兴奋 | |||||
特点 | 身体器官或部位需要和冲动 | 嘴巴、肛门、皮肤 | |||
生殖器官 | |||||
目的是寻求满足 | 紧张-满足 | ||||
释放-回归平静-重复发生 | |||||
对象-客体 | 食物 | ||||
性伙伴 | |||||
攻击对象 | |||||
强弱,大小 | |||||
分类 | 性驱力 爱的驱力 | 性、爱、愉悦的生活 | |||
出生后就有了 | |||||
包含生殖器性活动 | |||||
快乐为先-躯体、情绪兴奋、情感满足 | |||||
攻击驱力 死亡驱力 | 目的是从生命状态回复到恒定的无机物,强迫重复 | ||||
外射 | 攻击、破坏、竞争、侵略 | ||||
内射 | 自责、自罚、自毁、寻思 |
内驱力概念1:本能(instinct)
本能包括“自我本能”和“性的本能”。
个体的“自我本能”,指的是一个生物体与生俱来的一种内在的力量。所有生物都有本能,“人”也不例外,也有与生物相应的、一致的本能。生命要展现、要绽放、要表达、要延续等等,都依赖于生物本能力量的存在。
“本能”是个体的生物学属性,是个体保持生命存活的基本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包括“吃、喝、排泄、睡眠”
等等。这些基本反映有一个特点,就是需要“即刻满足”。“本能”反应需要得到即刻满足,是迫不及待的,而且“本能”反应的需要必须给予满足才能够平静下来,才能够舒缓。
“性的本能”是种系繁衍的需要,同时是个体自身快乐的需要。“性的本能”是可以经由“延迟满足”策略来实现的。比如通过一种转换了的方式、一种转移了的方式、置换了的方式,还有一种升华了的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满足“性本能”的需求。比如说文学、艺术创作、体育竞技……都可能是个体在“性本能”力量的推动下,转换、升华表现的一种方式。所以“性本能”的满足有一部分是生理的性需求、性欲望得到满足和舒缓,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心理的快乐”得到满足。
“自我本能”更倾向于“生理的”性本能“”更多的是个体倾向于“心理的”满足。
内驱力概念2:内驱力(drive)
内驱力的概念内涵与本能有重叠,又有不同。内驱力既有生物性力量的内涵,这部分内涵与本能有重叠;内驱力还有一种神经中枢系统(心理上)的兴奋性的内涵。所以内驱力即包含了本能的部分,也包含了心理兴奋性的部分,这是内驱力与本能概念不同的地方。
本能可以用于对所有生物性的描述上,但是内驱力一般只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内驱力是“生理+心理”两种力量的满足。首先,内驱力有作为生物性的人的内在本能力量的存在;其次,内驱力的表现可以引起作为生物人躯体上、肉体上的欲求和渴望。内驱力的一次发动,可以导致人的一个欲望。内驱力的产生,是由人机体内部的刺激与心理上的兴奋引起的。内部的刺激,比如内分泌的变化就会引起人的情欲涌动;心理的兴奋,比如人的感官受到了刺激,也会引起这个人的激动、渴望、兴奋等等心理反应。
内驱力的发生是有目标的。内驱力能引起身体某些部位和器官的需要与冲动,这些需要与冲动会在相应的部位和器官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过程得到满足。
内驱力的发生和满足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内驱力发生以后,总是在寻求满足。内驱力发生了,当它变得饱满的时候,会有比较强烈的、内在的紧张感;而当内驱力得到满足以后,这种紧张感就会得到释放,心理和躯体回归平静。内驱力要经过“紧张-满足-平静”这样的周期,不断循环,重复发生。
内驱力的发生和满足需要有目标对象,这个目标对象也叫做客体。内驱力不断循环、重复地发生和满足的过程,需要有相应的客体供其投注。能量予以投注,然后才能得到满足。因此,吃、喝的内驱力需要有相应的食物来满足;性驱力的满足就需要性伙伴;攻击驱力的满足需要“攻击、侵犯、竞争、撕咬打斗”的对象来得到满足。
“性的满足”有时候可能是以性器官接触-性交的方式来满足的,这是正常异性之间的性活动、性满足的方式。还有一些虽然不是通过性器官本身接触获得满足,但是可能借助与性相关的物品来满足。比如“恋物癖”者,通过偷拿异性的内衣、袜子等等这些贴身衣物、就能够得到性的满足。这些人并没有直接跟异性发生性器官的接触,而是内驱力借助异性的生活用品得到满足。
内驱力会经历“一定”要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紧张”,得到“满足”以后“平静回归”,然后过一段时间会“再紧张”这样一个重复周期。而且内驱力的满足需要有一个能够引起他满足的“对象”来得到释放和舒缓。
内驱力的满足有些时候是以所谓的常态,即大多数人经常用的方式来满足,有些时候不是常态,会有一些变形的方式。
比如攻击驱力的满足就需要一个被攻击的对象。我们看到那些“冲动性人格障碍”者,他们经常会在外面“惹是生非”,在家里打老婆、骂孩子,这都属于他的内驱力是不是需要重复的一种现象。有时候并不是你惹了他,而是他的“狗脾气”又犯了。他的心理功能又没有能力去驾驭自己的内驱力这种强烈的波动,所以他就会采取这种非常直白地从客体身上得到满足的方式。
内驱力的延迟满足
人不能为了内驱力得到舒缓,都要直接地、赤裸裸地即刻找到对象释放。人要有分寸、有节制、分场合。这种“有分寸、有节制、分场合”得到满足的过程就叫内驱力延迟满足的过程。又叫内驱力去性化的过程,或者称为心理能量中性化的过程。
内驱力去性化
内驱力有强有弱,有大有小。一个人驾驭、调控内驱力的能力反映了这个人的心理功能-自我的功能。
所以内驱力的去性化水平就反映了一个人心理功能发展的水平。一个人心理功能的强弱不在于他本能有多强大,而在于他驾驭自己本能的能力有多强大。
内驱力去性化的程度怎么样、水平怎么样、方式怎么样,让我们看到人间形形色色,看到各种各样的人。
性驱力和攻击驱力
内驱力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爱的驱力,一种是攻击驱力。爱的驱力是由性的驱力转化而来的;攻击驱力也和“死亡本能”相一致,也叫死亡驱力。内驱力人人都有,内驱力的这两个部分也是人人都有,但是这两个部分怎么表达表达却是人人不同。
性驱力(爱的驱力)
“性”包括狭义的性和广义的性。本能需要通过生殖器官直接接触得以满足,这是狭义的性;广义的性不仅包含生殖器官的满足,还包含了“爱的感受”“爱的关系”“爱的表达”这些内容,同时也包含着“愉悦的”个人经验。所以爱的驱力包含着“性”的成分、“爱”的成分、“愉悦”的成分。这就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里所说的“性的驱力”,所以性驱力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性器官满足的性,是一个广义的、广泛的性,包括性、爱、愉悦的概念。
性驱力追求满足以“快乐”为先,首先会在个体的身体上/心理上唤起躯体/情绪上的兴奋感;其次个体通过与客体的亲近、亲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
攻击驱力(死亡驱力)
弗洛伊德在解释“攻击驱力”的时候说,其实一切生命力,一方面有生的本能,要蓬勃向上;另一方面任何生命都不可能永生,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死亡之后,有机体就化为一把泥土,再经过分解,成了无机物,这就是一个生命自然的、必然的归宿,这就是死亡本能。弗洛伊德把强烈的从生命体回到无生命体的过程,叫做强迫性重复。
攻击驱力(死亡驱力)是与性的驱力(爱的驱力)想伴随的另一面,是内驱力的一体两面。攻击驱力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外,表现为对外部对象的破坏、侵略、竞争。这些表现并不完全都是有破坏性的,比如说一个人的“积极上进、竞争”也是攻击驱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有攻击性的人常常表现得咄咄逼人,也正因为咄咄逼人这种气势,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有时候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社会的抗争、人与人的抗争就需要这种竞争力。
一种是向内表现为对别人特别厚道,对外界特别受规矩,但是他经常会自责、自罚、自我限制,甚至自毁寻死。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可能意味着他的攻击力是指向内的、指向自己的。
从内驱力去性化能力,以及对内驱力调节能力的分寸上能够看到一个人鲜活的现实感。
以内驱力为主线的心理发展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在解释人的心理发展时,发现性的驱力是与生俱来的;并借助与身体的部位和器官有满足关系的术语来表达;性驱力的满足是需要有对象的。内驱力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会有一个相应的/器官对应起来,就形成了以内驱力为主线的心理发展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该理论按照性心理发展各阶段对应的部位/器官,为各发展阶段命名。
- 第一阶段,口欲期。零到一岁半,内驱力的满足来源于口腔快感,通过“吮吸”得到愉悦的满足阶段,这个阶段就被命名为口欲期。
- 第二阶段,肛欲期。一岁半到三岁,内驱力的满足通过对“肛门”“尿道”括约肌的“控制”,即能够自由控制“拉屎、尿尿”,经由肛门、尿道获取快感,这一阶段就被命名为肛欲期。
- 第三阶段,性器期。孩子进入三到六岁,小女孩喜欢自己玩自己的外阴,小男孩经常扒拉自己的小鸡鸡,嘴里还念念叨叨,自得其乐。有些小孩子也会摩擦会阴部,通过生殖器官区域受到刺激以后得到一种愉悦感。这些行为都意味着她/他的愉悦满足感是来自于性器官的。这一阶段也称为性蕾期,或俄狄浦斯期。
- 第四阶段,潜伏期。在各时期的时间点上,每个孩子会有一些个体差异,有些早几个月,有些晚几个月。七岁以后基本上孩子的性器期就过了,进入下一个阶段-潜伏期。这个时期孩子由器官的刺激得到满足这种习惯、愿望、行为就减少了、平息了、安静了。
- 大概到十一二岁,随着他的生理上的生殖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变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青春期,性兴奋再一次被唤醒。
内驱力在表征层面的表现-阳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在他对生命本能和对内驱力的发现和构建上。这个假设来自于对我们躯体和心理的观察。性兴奋现象牵涉到两部分反映。
一部分来自于身体器官的性兴奋的满足,它可以通过性器官,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位得到满足,由此产生了精神分析理论中心里发展不同分期(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的理解。在精神分析中说的“性”,不仅仅是“生殖性、生理性”的性关系、性需要,它也是“心理的能量”,是“心理性兴奋的反应”。
内驱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象征层面上的表现。非常直接、具体的身体的性兴奋来自被称为阴茎的生理器官;另一个是在自内心想象的兴奋,与心理象征意义相关的器官,命名为阳具 。运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所表达的意义不同。阴茎偏向于强调生理性的内涵,阳具偏向于强调心理性的意义。阳具的概念在描述“心理意义层面的性兴奋”时出现得更多。阳具在性驱力角度的重要意义是:它也会被当成个体对自身认识的一个客体。犹如我们自恋的时候把自己作为一个客体对象一样,阳具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自体客体。
以上描述了性兴奋的过程中有一个阳具的象征,它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这种满足的需要可能会引发人欲望的产生。这些欲望通过不同的身体部位,以不同的反应方式和程度,如肌肤相亲、气息相融,进一步身体的相融、性器官的交合,并且在与客体的情感关系中获得更深刻地满足。
那么,阳具对于自体的价值何在呢?
阳具代表着力量、价值、地位。比如一个生下来就有阴茎的孩子,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的长房长孙,在家庭中就会被认为是顶立门户的的“顶门柱子”,这就是借助阳具体现他的价值。因此阳具可以成为个体自恋的的客体,成为其引以为豪的标志。
内驱力的转化
内驱力是与生俱来的。既然如此,作为一个存在,就得尊重它,让它如其所是地可以表现、表达,这才是内驱力呈现的正常方式,也是一种正常对待内驱力的态度。
内驱力有爱的,也有攻击性的。它的表现有一部分是本我性质的,属于初级水平,是赤裸裸的、迫不及待的、直奔主题的、生猛的表达方式。一个人即便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强大的内驱力,如果总是用这种“重口味”的方式表达,也会让他人(客体)产生过犹不及的遗憾和难以应对的无力。如果它能够通过比较温情的、浪漫的、暧昧的、含蓄的、有情趣的、文艺范的、深情的,这些让人可以加以“品味”的方式表达,一来不失彰显内驱力蓬勃的生命力,二来也不会让这种汹涌的生命力总是以初级方式“强迫性重复”,从而可以把这宝贵的生命活力用于更高级、更有趣味的创造,这就叫做内驱力的转化,也成为升华。这就是内驱力的自我功能部分。
文学艺术创造都在表现这种转化的历程,比如我们看到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一方面是作者想要呈现给世人的、转化(升华)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听者、观者的是转化的过程。内驱力转化需要历经艰辛,也许成功,也许失败。有些人很早就完成了转化,他就会去发展更高级的才能;有些人却是终身为之奋斗而不自知。
内驱力从初级水平的“重口味”表达方式向次级水平的“有品位”表达方式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人自我功能的发展、提升,自我功能在转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我功能的高低体现在内驱力的表达程度和形式上。转换的过程就称为“去性化”,也叫能量中立化。不同的自我功能水平在转化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和呈现的特点有天壤之别。
内驱力要寻找客体投注
内驱力需要有一个投注的对象,即一个客体。这个客体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物,有时候一种生理状态,如睡眠,让内驱力作为目标投注,得到满足。
怎么处理两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体现出一个人的自我功能水平。个体内驱力天然的大小强度是不同的,总是在赤裸裸和去性化两个端点之间不同的位置上;内驱力的表达方式也总是在绝对初级思维水平和绝对次级思维水平之间不同的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和水平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引起他人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的。
“诱惑性”和“拒绝性”这两种类型的客体唤起他人的情绪情感反应,前者是“兴奋的、想靠近的”,后者是“拒绝的、想排斥的”,激发起的是他人低功能水平的的内驱力的反应。这种反应叫色情化的反应。
高功能水平的内驱力表达引起他人的反应是“温和的、浪漫的”,与之相处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安全”,但同时又“有距离、有界限”,带来一种舒服、美好的感觉。
内驱力的转化需要借助重要客体的回应
个体的内驱力表达从初级方式向次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重要客体的回应,帮助个体完成这个转换过程。所以重要的客体(以妈妈和爸爸的称谓代表)如何回应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给男孩父母的建议
一个“好妈妈”在和儿子的互动中,会允许、接纳儿子对妈妈的亲近、亲昵的情感表达。妈妈对儿子“需要亲近”的欲望的允许和接纳,会帮助儿子舒缓内心欲望的张力,使儿子的内驱力有一个表达、释放、低落、休眠再重复的过程。而且儿子会觉得这是正常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出次级表达方式,对自己的欲望加以节制,与妈妈建立起深深的情感联结。
一个“坏妈妈”(不共情的妈妈),可能会因为自己潜意识的焦虑、恐惧而拒绝儿子的亲近,这会让儿子误一位自己想要亲近妈妈的愿望是不好的、不受欢迎、羞耻的。如果这个妈妈不只是“拒绝”,甚至还凶巴巴地、吆三喝五地吓唬儿子,这会引起儿子对于妈妈的焦虑反应,在他脑海里会引起迫害性焦虑的想象,甚至导致内驱力的情感化过程受阻。
一个“好爸爸”是允许儿子跟自己竞争的,甚至能够接纳儿子胜利,超过自己,他会接纳儿子在爸爸面前展现自己愿望的状态。一个“坏爸爸”也会因为自己潜意识的恐惧,拒绝、排斥儿子的竞争,而且往往是“声色俱厉的、报复性的、吓唬的”,这就会让儿子觉得“竞争”是不被允许、不被接纳的,是要“被惩罚、被报复的”,甚至是“要被阉割的”。这会造成儿子的“阉割焦虑”反应。
给女孩父母的建议
女儿在生命初始阶段,和儿子是一样的,内驱力也是投向妈妈乳房的占有,到了俄狄浦斯期内驱力兴奋性的器官区域就转移到对阴茎的占有。占有阴茎对于女儿意味着她期待着拥有创造小孩儿的能力。期待创造和占有阴茎是最初级的表现,内驱力要进行去性化和转化,变成深深的情感,需要爸爸有能力接纳女儿对爸爸的情感需要,想要靠近,亲近爸爸的需要,这种亲近会带给孩子爱和创造力的内心体验。
一个“坏爸爸”会给女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坏爸爸”会因为自己潜意识的焦虑、恐惧而疏远、拒绝女儿,让女儿感到“被拒绝、被羞辱”,甚至如果爸爸态度严厉,训斥女儿,甚至打骂,更有甚者侵犯女儿,就会让女儿感觉自己的情感是“不被允许的”“羞耻的”,甚至是“丑恶的”,给女儿带来情感上的伤害。
一个“好妈妈”会允许、接纳女儿的竞争。妈妈和女儿之间良好的关系,会让女儿接受自己作为女人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一个不接纳、拒绝女儿的妈妈,就会让女儿怀疑自己作为女人的价值和自尊感。
在女儿内驱力从初级阶段转化为次级阶段深深情感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人的角色都很重要。孩子只有得到一个好的回应,才能够比较好地、顺利地转换初级的表达。一旦转换得好,这个女儿的性格以及与异性相处时候的能力和方式就会大不一样。
临床上有些人太过矜持、太过压抑,有些人太过奔放、放纵,都可以从内驱力去性化的思路上去理解。但是临床上的具体情况会复杂得多,可能会几种类型的特点都有一点儿,但都不明显,也可能某几种特点都相当冲突,而且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要准确理解个案,需要在案例讨论督导中,针对具体的个案,做出独特的解读。
内驱力去性化水平的不同,可以导致个人性感表现的类型不同
如果一个人心理发展到达了性别认同的阶段,也就是俄狄浦斯阶段,他/她心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就会逐渐形成,外在形象与内心感受上就会体现出清晰的性别身份特征。既然要体现性别身份的特征,那么男人要有男人味,女人要有女人味,那就是通常所说的性感。但是,在一帮男人中、一帮女人中,每一个人身上所透出的性感味道、水平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内驱力去性化的程度不同,导致的性感表达方式不同。也就是说性感的不同类型反映出了一个人内驱力的表现方式,是从原始的、本能的、赤裸裸的、直白的,过渡到含蓄的、优雅的、去性化的、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例如,生活中大致会出现如下形容性感的表达方式:
- 清新优雅型 有些人带给他人清纯的感觉,像一株娉婷的兰花,略带娇羞,矜持中散发出淡雅宜人的清香,让人感觉到愉悦、宁静。这种性感水平的人会给人情绪上的清凉感,如因甘露。此型可谓之“幽兰型”。
- 多情矜持型 有些女性如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荷花,摇曳生姿、顾盼有情,让人感觉到有魅力、想靠近。这种性感水平是有美丽的,但却是含蓄的。此型可谓之“清香型”。
- 成熟自在型 另有一些女性则像绽放的牡丹,雍容大气、国色天香,饱满有活力,温暖又热情,自豪且自在,随性不逾矩,完全是一种自然绽放的状态。“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往往是对于那些成熟的异性充满着吸引力的成熟女性。此型可谓之“华贵型”。
- 激情冲动型 有些人的性感既不是优雅的兰花,也不是清新的荷花,更不是娇艳的牡丹,而是野性、热辣的带刺玫瑰。你不招惹它吧,看着馋得慌;你招惹它吧,它又会扎你。这种性感是张扬的、热辣的、狂热的、躁动的,同时又有诱惑、有攻击和害怕,犹如要赤手空拳去与猎物搏斗的感觉。此型可谓之“热辣野玫瑰型”。
- 闷骚型 欲望和冲动还在,但是因为超我的压抑和内驱力的冲动之间的关系太过纠结,以至于个体不能轻松和通畅地表达。这种类型就属于神经症型。这一类的个体能够体验到自己内驱力澎湃的力量,但是又无法理直气壮地表达和呈现,所以就会以各种各样变形的方式呈现,形成所谓的症状上的焦虑、强迫和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 枯木型 这种类型着实让人可惜,像铁石枯木一样,彻底隔离和压抑了欲望的需要。“枯木型”还可以分为两个子类:一种表现形式属于“迂腐的好人”,迂腐到自己已经没有任何欲求了,也就是说他与自己内心的欲求彻底隔断了;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冷酷无情”的“僵尸人”。
- 阴险型 此种人与人相处是“阴险、邪恶的关系破坏者”,在为人处事上处处刁难使坏,以至于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了什么。或许可以理解为“阴险邪恶”就是其内驱力的表达方式。当然,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他的内驱力是以偏执分裂的状态存在的,他会把好的那部分驱力给自己留下,而把坏的那部分投射给外界的他人。即便是当他需要与客体联结的时候,因为这种内心的分裂模式,他也只会使用恩将仇报的方式来建立人际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