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别身份认同到位,是性别气质的基础
一个人是同性恋、异性恋还是双性恋,并不列入需要矫正的疾病单元,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趋向于尊重个人的自主性。这些性取向的问题占人群中的少数,也有其共同的群体特征。
图1 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 | |||||||||||
---|---|---|---|---|---|---|---|---|---|---|---|
病理的 | 常态的 | 父亲 | - | - | - | 阴性俄狄浦斯情结 | - | - | - | 母亲 | |
↑ | ↑ | \ | / | ||||||||
↑ | ↑ | [婴儿=阴茎代偿] 深深的情感 客体、投注(宣泄) | 羡慕、嫉妒 敌意 | ||||||||
解 | ↑ | ↑ | \ | / | |||||||
有鸡鸡 | 无鸡鸡 | …… | ♀ | ←儿童(双性别的) | …… | ||||||
剖 | 有鸡鸡 | 无鸡鸡 | ♂ | ||||||||
↓ | ↓ | / | \ | ||||||||
↓ | ↓ | 竞争 认同[矛盾] | 深深的情感 客体、投注(宣泄)(赤裸裸) | ||||||||
↓ | ↓ | / | \ | ||||||||
常态的 | 病理的 | 父亲 | - | - | - | 阳性俄狄浦斯情结 | - | - | - | 母亲 |
在上面这个倒三角形里,下边这个角是孩子,左上角是父亲,右上角是母亲。上下两个三角形之间有一道横的虚线,其左侧有两个框,靠左边的框里标识“有鸡鸡”,指的是生理上有鸡鸡,即生理上是男孩。如果生理上有鸡鸡,心理上也表现出虚线下面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这就是常态的。如果生理上有鸡鸡,但心理上表现出虚线上面阴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即心理特征和生理标志相反,不一致,就是病理性的。
阳性俄狄浦斯情结:男孩的心理性别认同
儿童从前俄狄浦斯期进入俄狄浦斯期,性别意识萌动,开始关注和区分男女,对异性充满好奇。
男孩子一方面通过跟爸爸在生理上的一致取得生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对妈妈又非常强烈的拥有、亲近、占有的欲望,这种欲望来自于内驱力的需要。要跟妈妈结婚、睡觉;想把爸爸赶走;或者想把爸爸和妈妈分开,晚上要睡在他们两个中间,不能让他们俩在一起挨着。这些愿望往往表现得很直白、赤裸裸,不加修饰。这是孩子的内驱力投注于客体的需要。
可以这样的情景并不会长时间地持续存在。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感觉到这样的表达方式和这样的要求会很危险,会给自己内心带来张力,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紧张、恐惧。这个张力就是“乱伦恐惧”。为了克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孩子逐渐发展出一种自我觉察和节制的能力,把欲望转换成深深的情感。孩子通过与妈妈建立情感上深厚的联结,不再以直白赤裸的占有需要的方式表达。
这种节制的能力属于“自我”的“延迟满足”功能。俄狄浦斯通过对内驱力满足的节制,个人的自我功能得到了发展。
男孩完成了对爸爸第一阶段的生理上的认同之后,就开始进入跟爸爸竞争妈妈,从而成为对手的第二阶段的认同历程。
父亲对孩子恰如其分的约束、惩罚和拒绝,对于帮助孩子在这个与爸爸较劲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跟男人竞争、游戏,并学会社会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爸爸表现得过分严厉,甚至暴力,就会使孩子望而却步,心生畏惧,害怕被惩罚,不敢与人竞争,孩子无法与爸爸亲近,他拿不准跟爸爸竞争、敌对、较近的分寸。这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方面是跟爸爸的关系特别别扭,甚至反叛;另一方面,他又会特别忌惮爸爸,要看爸爸的脸色,同时疏远爸爸。
与此相对的是,如果父亲太过柔软,没有权威性、对孩子没有管束能力,结果会导致这个孩子在家里称王称霸、无法无天,对父亲一点不尊重,对家长的要求满不在乎,对规则的要求也就缺乏遵守的能力。
对孩子,既要有陪伴,又要做陪练,还要呵护和接纳,犹如一位严格把关,不让越界,同时又关心、爱护孩子的人生教练。
常态情况下,也就是心理、生理是一致的情况下,儿子往往跟爸爸较劲儿,女儿往往跟妈妈较劲儿。但是如果爸爸在家里处于弱势,权威感不强、分量感不足,就会看到家里的孩子比较调皮、捣蛋,做事情不服管教。这样的家庭常常因为孩子不愿上学、爱玩游戏、爱打架等等原因被老师要求家长带孩子来咨询。
还有一种情况大概是中国目前这一阶段特有的现象,家里三代同堂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很溺爱,爸爸妈妈碰不得、说不得、骂不得。孩子特别娇气、矫情。小时候尚且可爱,但一到青春期麻烦可就大了,仗着爷爷奶奶撑腰,蛮横刁钻,不服老师管教、不尊重父母的意见、不认可规矩的要求。这时候爷爷奶奶也没辙了,这孩子就可能会变得称王称霸。这实际上是缺乏足够好的认同的一种表现,是内心对父母这个角色缺乏认同。
男孩对父亲从生理到心理的认同之路
弗洛伊德时期对认同的概念另有含义,指的是内驱力投注向客体的过程,内驱力的投注需要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也就是认同的客体,包含几种不同的类型。
-爱的客体。你爱谁、喜欢谁,这是爱的驱力投注的一个对象。
-恨的客体。你跟他较劲、跟他搏斗、跟他竞争,这是攻击驱力投注的对象。
-丧失了的客体。人们对丧失了的客体久久不能忘怀,翻来覆去地在内心演绎与丧失客体的爱恨情仇,这是对丧失客体的认同。
在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里,男孩要跟爸爸和妈妈之间产生一个三角关系,他就不像过去在前俄狄浦斯期,主要是与妈妈的二元关系。他跟爸爸实现从生理上发生对自己男性性别的认同。然后跟爸爸竞争的过程中,再通过他的的行为方式、他的情感态度、他的为人处事,慢慢地学习、模仿、交换,通过这个过程完成心理上的认同,他会出现很多内在心理特征上与爸爸相似的表现,如性格、行为、价值观等。
男孩在性别认同、心理认同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爸爸的竞争,培养、锻炼发展出作为男人、男子汉的气概和方式。对于妈妈呢,他开始是情感的强烈需要,是赤裸裸的满足的需要。随着成长,他需要对乱伦的恐惧和焦虑有节制,这就发展出自我的一个功能-“延迟满足”,慢慢地再进一步转换成深深的情感。
如果这样正常地发展,他就表现出阳性俄狄浦斯情结的特征。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看到小孩“捣乱、淘气,跟大人对着干”时,不用那么担心,也不用那么害怕,这是他这个阶段的一种常态。
阴性俄狄浦斯情结:女孩的心理性别认同
女孩子对于爸爸的鸡鸡一方面想拿过来而不能,一方面又担心如果真的据为己有会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会不会就是乱伦?这部分焦虑也是需要去克服的,需要和男孩子一样发展出自我的“延迟满足”功能,把这种占有的欲望逐渐转化成对爸爸深深的情感。
女孩子这个初始阶段一方面发现自己没鸡鸡,比别人少一点什么,所以多少会有一点沮丧,觉得自己不如人。这就是所谓的“阴茎嫉羡”,对妈妈拥有爸爸的鸡鸡也是羡慕、嫉妒、恨,会跟妈妈较劲儿。“阴茎嫉羡”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的一部分缺憾感到“不如意、不满足、不完整”。
进入青春期,女孩一般发育得比男孩早,月经来得早,身体发育得凹凸有致,情感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也比男孩早。同龄的男孩还是“青瓜蛋子”,身体还没有发育,肌肉骨骼都没有长开。这时候发育的女孩子往往显得特别自信,如出水芙蓉一般落落大方、亭亭玉立,把一群光头小子比较得相形见绌。
这是我们看到:在自我性别身份的认同上,每一个阶段,都有以某一种性别身份为傲的可能性,即优势。
女孩相对于男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多一重困难。男孩一直跟妈妈亲近、亲密,爸爸作为第三方进入二元关系后,男孩要跟妈妈一如既往地亲密,不愿与爸爸分享,进而要跟爸爸发生竞争。但是女孩却要从跟妈妈过去亲近的、亲密的关系发展成新的竞争关系,这对女孩来说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这个冲突将导致女孩背叛妈妈的内疚感。
性别身份认同到位的孩子长大后更有性别魅力
俄狄浦斯期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要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在心理上的已确认——“我是个男孩,我以我自己是男孩而骄傲”;“我是个女孩,我以我是女孩而自豪”。一旦获得了这样的确认感,个体自然而然地就内外一致了,即男孩就有了男子汉气概,女孩就有了柔美的韵味。
可是,现实中还是不乏性别身份(角色)的认同、发展、确认不彻底、不完整的情况。比如:男孩如果在男性的性别角色上认同不足,他就会表现得缺乏阳刚之气,现下流行词就是“娘炮”;严重点就有可能表现为同性恋、易性癖。当然,这里讲的是在心理上的性别身份认同不足导致的“假性同性恋”。真正确认的同性恋往往还包含生物性的原因,或其他复杂因素,在此处不做过多讨论。有些在同性恋圈子里的“同性恋”,并不完全都是真正的同性恋,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心理上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混乱、不确定、不稳定”者。他/她只是不能够清晰、明确、坚定地认可自己的性别身份,出现了一种对自我性别角色的迷惑、迷茫。类似于有些男孩要找的是榜样、依靠、庇护的对象,有些女孩需要的是温暖、包容、呵护的对象一样(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具体的个案情况可能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类),因为在同性的客体身上找到了这些品质或者获得了这些感受,便误以为自己是“同性恋”,混迹于同性恋的圈子里。“混”的这个过程,也是在同伴中寻找、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实际上,在真正同性恋的人群中,对于这些自我身份模糊、缺乏确定感、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人,往往也是不认可的。
这种现象也可以反映在生活中。对于自我心理性别身份认同程度不同的成年人,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他们的分寸感是各不相同的。当自己的心理性别角色身份感稳定、确认的时候,尤其跟异性交往的时候,就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分寸。如果身份感不确定,分寸、力度就不好掌握,容易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
临床工作中发现,男孩、女孩在成长中如果缺乏足够好的同性的认同客体,比如一个男孩没有一个好的爸爸做男人的榜样,女孩缺乏一个好的妈妈做女人的榜样,他们自己就会在成长为男人或成长为女人的时候有一定的困惑。这是大家可以理解和能够想象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做父亲的,虽然自己也是男人,但是他做得不够让孩子感到自豪,让孩子不那么认可,甚至于孩子对于内心期待的那个榜样的形象相比,使孩子感到失望,这样也会让这个孩子的自我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受到影响。比如说爸爸不着调,常常使这个孩子(男孩)失望,甚至爸爸经常缺位,孩子没有一个内在的可以坚定认同的形象在内心帮助他,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要么有一点弱,不够男人气概;要么也可能会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段地变换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者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去亲近一个人他觉得有男人气概的男人。还有可能就是这个孩子总是期待着爸爸能够做出改变,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但常常因为这个愿望遭遇挫折而更加痛苦。
古人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一个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如青春期,一个好的师傅就是良好的认同的榜样,个人会在心中内化这个重要客体的品质,可以说这就是心理意义上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