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度过俄狄浦斯情结的方式之一:对自恋给予恰当共情

每个人都需要发展出自己健康的自恋,一旦自恋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受挫,将会导致人格病理性自恋的发生。自恋这个主题会贯穿人的一生,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青春期以及之后的每个时期,人们都要处理自恋的问题。不同时期自恋表现的特征、重点不一样。

从一个人自恋发展的维度看,俄狄浦斯情结一直存在着让人对自我价值心存疑惑的心理冲突,解决这个冲突的重要策略在于父母需要对孩子的自恋给予恰当的共情,扮演好一个理想化的自体客体。这样会帮助孩子度过充满冲突的俄狄浦斯期。

孩子的内心冲突需要被共情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对孩子内心感受上所有的内容都能够中立地共情到,这个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会顺畅。孩子内心的好-坏、爱-恨、欲望-诱惑、安全-迫害、攻击-报复、胜利-内疚、亲密-分离这些情感都是配对出现的,父母在共情的时候需要两种情感都能体会到。当父母在某一种情景中共情到孩子时,他就会感觉到安全、温暖、喜爱、接纳、满足等等。

但非常遗憾,由于父母自身的角色和情感、愿望、需要等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完全超越自身的限制来感受和理解孩子的处境,共情时无法一碗水端平,父母所作出的反应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的需要或情感态度,甚至会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各种各样外在因素的影响。这样,孩子就会一定程度上不被共情,甚至是处在被他人要求、自己被他人需要的处境中,而不是完全地被当成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主体来对待。他难免感受到委屈、抱怨、失望和愤怒。

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拒绝

科胡特给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解决方案是:(异性别的父母)不含诱惑的深情、(同性别的父母)没有敌意的拒绝。这个方案可以指导父母对待孩子态度,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这是父母双方均可遵循的原则。

对于异性父母,要做到不含诱惑的深情-既有深情,又有一定的界限。

对于同性的父母来讲,要做到没有敌意的拒绝-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立规则、讲界限。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管他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我们都要清楚地告诉他在这件事情上的这种行为、这种做法不对,需要注意、需要改进,甚至有时还需要接受惩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坏蛋、不值得爱,他还一如既往地是爸爸妈妈的好宝贝,这就叫没有敌意的拒绝。

其实不管是异性的父母还是同性的父母,你承担着父母角色的时候,这两种态度都应该有。我们所说的诱惑和敌意、边界和规则等等,在为人做事的原则和行为方面都存在。

我们在帮助孩子、养育孩子的时候,甚至在用心努力去做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是有盲区的,是会“灯下黑”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度过自己的俄狄浦斯期,能够得到一个恰如其分的共情客体的养育、陪伴,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不容易。

过度共生会使孩子无法度过俄狄浦斯期

有时候阉割是一种象征意义,它不只是局部器官的伤害,而是对一个人的自体感、自我精神性的限制和剥夺。这种限制和剥夺就使得个人不能发展成独立健康的自己,不能活色生香地活着。

看待一个人的疾病需要看待形成疾病的人际关系状态带给她的影响。父母可能因为他们自身在心理发展中的一些缺陷,使得他们没有生活独立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得到照料、获得资源和安全的要求投射在孩子身上,然后不管孩子需不需要都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塞给他们。岂不知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很委屈,两相都不舒服。

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一定程度上是好的、对的,因为孩子尚做不到,所以需要父母。但是当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父母不知道撒手,而且越抱越紧,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我们不能把特例当成一般,把个案当成普遍,把病态当成常态。正常发展的情况下父母都是恩人、贵人。父母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父母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做不到的地方,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养育者。

从依赖、抗争到和解,哪吒在冲突中成长

当一个孩子在他无所畏惧、无所不能、全能的自体感无穷尽彰显的时候,对父母的要求其实是挺高的。这时候需要父母有能力去包容他的折腾。包容一方面是接纳,另一方面是要有边界约束,这对于当父母的人来说还真是有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