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都试图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然而,有时这一过程会因认知偏差而受阻,导致我们误解他人行为的原因。其中一个常见的偏差就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
基本归因错误在塑造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互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了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简单探讨基本归因错误 (FAE),包括其起因、负面后果以及应对策略。[1]
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
在19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Lee D. Ross)首次提出并命名了这一现象。
基本归因错误 (FAE) 是人们倾向于将行为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对应程度高于情境因素所能合理解释的程度。
简单来说,人们倾向于过度地将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内部特质,而忽视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这是一种逻辑上不合理的归因偏差。
例如,如果某人在工作中未能按时完成任务,倾向于基本归因错误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懒惰、不称职或态度不好,而忽略外部因素(如工作量过重、技术问题或个人生活中的困难)。
基本归因错误的三大原因
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导致了基本归因错误的发生:
-
感知显著性: 当观察行为时,我们通常更关注显而易见的个体行为,而忽略环境的微妙影响。这种偏向放大了将行为归因于内在特质的倾向 (Gilbert & Malone, 1995)。
-
认知简化: 为了简化复杂现象,我们倾向于使用简单的个性化解释,而忽略情境因素的复杂性 (Heider, 1958)。
-
文化规范: 文化价值观和规范显著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解读。在强调个人成就的个人主义文化中,基本归因错误更为明显;而在重视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则更注重环境和情境的作用 (Miller, 1984; Nisbett, 2003)。
这里提供三点补充作为参考:[2]
"社会棋局"的社会动态——需要预测和响应他人的心理状态——可能塑造了归因机制的进化,从而导致了基本归因错误。
从人类心理机制进化的角度来理解,基本归因错误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
人们只考虑那些可能对心理推测者产生适应性后果的不对应的心理状态(如欺骗)。
-
人们的推断偏向于减少错误推断的成本。
-
人们的推断偏向于获得声誉上的利益。
也就是说,基本归因错误可能是由于人类心理机制的进化设计,旨在有效地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适应性优势。这种偏向性推断可能会导致基本归因错误的产生。
人们如何根据行为者的行为和情境背景来归因其心理状态?
-
非共同效应原则: 观察者可以根据行为者在给定情况下可选择的多种行为及其不同后果,推断行为者的内在状态。例如,一个女性在三件颜色不同的衣服中选择了绿色,观察者可以推断她更喜欢绿色。
-
折扣原则: 当有多种可能的内在状态时,观察者无法确定行为者的具体内在状态。例如,如果那件绿色衣服还有不同的扣子,那么观察者无法确定行为者的选择是基于颜色还是扣子。
总之,非共同效应原则和折扣原则解释了观察者如何根据行为者的选择推断其内在状态,以及在存在多种可能性时观察者无法确定具体内在状态的局限性。
人们倾向于做出逻辑上不太合理的对应推论(即基本归因错误)。这可能是因为人类进化出了一种倾向,即更多地关注行为者的内在特质,而忽视了情境因素。
-
这种倾向可能源于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需要预测他人行为的需求。通过推断行为者的内在状态,可以更好地预测其未来行为。
-
在一些情况下,过度归因于内在倾向可能是有适应性的。比如在猎人-采集者社会中,一个有不合作历史的个体可能会对群体构成威胁,因此过度归因于其内在倾向可能是有利的。
-
人们可能会有策略性地歪曲归因的倾向,以提升自己的声誉或贬低他人的声誉。这种动机可能导致基本归因错误的产生。
总之,人类进化出的一些认知倾向,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特定需求,可能导致人们过度归因于行为者的内在倾向,即使情境因素很明显。
基本归因错误的负面影响
-
刻板印象: 人们可能基于种族、性别等社会类别形成刻板印象,从而助长偏见和歧视 (Sabini et al., 2001)。
-
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加剧了“我们 vs. 他们”的心理,阻碍群体间的合作和理解 (Tajfel & Turner, 1979)。
-
指责受害者: 在需要同情受害者时,基本归因错误可能导致人们反而责怪受害者本身,例如认为“他活该”或“她是在自找”。
-
文化误解: 跨文化互动中,基本归因错误可能导致行为的错误解读,从而加剧群体间的紧张关系 (Aririguzoh, 2022)。
识别基本归因错误的四个步骤
-
暂停并反思: 在得出结论前,考虑替代性解释和情境因素。
-
考虑环境: 关注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动机和限制。
-
练习共情: 试图从他人视角理解他们的行为。
-
搜集信息: 在形成判断前,获取更多信息和视角。
克服基本归因错误的四个建议
-
提高意识: 了解基本归因错误及其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
挑战假设: 培养批判性思维,质疑自动化的归因。
-
促进文化敏感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及其对行为解读的影响。
-
鼓励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境遇,培养共情心。
通过实践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减少基本归因错误的影响,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