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思维

本文整理自《为什么拿铜牌比银牌更开心?心理学教授给出答案》
反事实思维的理论基础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一种基于与现实相反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通常是对已经发生的事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假设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就是将已经发生的事实与想象中的可能性进行比较。
反事实思维是 “有限理性” 的体现。如果从理性的角度看,银牌获得者应该比铜牌获得者更高兴,因为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表明人们的思维是基于有限理性的。
上行与下行的反事实思维
-
上行反事实思维: 能够产生自我激励,但也容易引发后悔内疚等负面情绪。比如银牌获得者会觉得“如果我再努力一点,我就能拿到金牌了”。
-
下行反事实思维: 能带来自我安慰,引发庆幸、满意等积极情绪。比如铜牌获得者会觉得“如果我表现差一点,就没有奖牌了”。
反事实思维的触发条件
-
负面结果比正面结果更容易激发反事实思维:
银牌获得者比铜牌获得者离金牌更近,因此更容易产生反事实思维。那些差五分钟和差30分钟没赶上火车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产生反事实思维。 -
不正常的结果容易引发反事实思维:
当事件结果与预期不符时,人们倾向于用反事实思维修正事实。研究显示,48%的人在遇到负性事件时会产生反事实思维。 -
反事实思维还与是否采取行动有关:
短期内,人们后悔做了某事;而长期来看,70%的人后悔的是未做的事。 -
某些人格特征也容易产生反事实思维:
高自尊的人更容易产生下行反事实思维,而神经质程度高的人则伴随更多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外向开朗者会体验更多的下行反事实思维,而成就动机高的人易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 -
反事实思维产生也与情境有关:
以奥运会为例,不同的心态、名次及最终结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反事实思维。获得银牌和铜牌的情境是独特的,因此会引发不同的反事实思维。
通过反事实思维产生积极情绪
利用这些心理现象,有意识地让反事实思维“利益最大化”。
当你获得银牌时,用“下行”反事实思维来享受当下的成绩,想想获得铜牌的人甚至没有奖牌的人,他们同样付出了努力,但收获却不如你多,你是不是该开心呢?
比赛结束回归生活时,用“上行”的反事实思维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推动自己前行,按照“如果我再努力一点”的方向不断努力,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