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和第一部
前言
……他(佛陀)讲的是什么呢?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苦谛”是认清生活中苦恼普遍存在的事实:“集谛”是分析苦恼的成因;“灭谛”“道谛”是讲苦恼的止息及止息的方法。
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对当下,回归内心,与烦恼开战。
佛陀宣讲的众多法要,都是在教我们如何贴近自身经验,以自身为中心去修行。我不是说大家应该自私。我的意思是,要从检视自己的身、语、意入手,把重点放在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上面,而不是去挑别人的错,或者急于“度化”别人。
如果不贴近自身经验,诚实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心里的一切,并将佛法运用其中,我们很容易会在修学的的过程中偏离解脱烦恼的初衷。比如……事不关己时,你能做到“八风吹不动”,而真正的问题出现时,你的反应跟不学佛的人是一样的,既没有对自身的觉察,也没有对正法的忆念,只是任由情绪肆虐、言行失当。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都荒于贴近自身而修行,无法随时提起对内心感受欲望、情绪的觉察,更没有当下出离的心力。
根据《瑜伽师地论》,烦恼产生有六因:潜伏在识田里的烦恼种子、对境、随学恶友、听闻不正确的法教、串习、颠倒作意。
……所以不必再纠缠于“出离”是需要出家还是远离出家,是需要厌世还是远离厌世。要知道,这些都是形式,而烦恼在内心。
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内心无法填满的缺憾、不满足感,不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到,而是因为你还在轮回中。
……其实外在形式到底有没有必要,有多大的必要,取决于你的修为。你的修行境界若确实到了那个程度,外在的东西不对你形成干扰,你可以不在乎形式。但这也只是对你个人而言,可以不必在意;至于会不会给其他人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对佛法产生误解,这是另一件需要考虑的事。
藏传佛教许多宗派都有外前行的修法,通过反复思维串习“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来培养出离心。
……所以说,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活经验,顺境、逆境,是苦、是乐,用于巩固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这才是修行。
第一部 珍宝人生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第一章 珍宝人生
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所谓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实上,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坚实存在,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具备无我的见地之后,经过反复观修、体认,我执便会逐渐弱化。
无我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但并不是虚无主义。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这便是因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缘起都是同时具有两层含义:空性和因果。讲无我是讲空性,讲无我也是讲因果。
同样的,在生活中修无我也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和外物的贪执来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
随着无我的见解和体会不断深入、巩固,菩提心便会油然而生。我们终于确信一切都是无我的,这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由的滋味,而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众生因为不知道无我和因果而仍然在枉受痛苦。想到这一点,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要去帮助他们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好让他们不再冤枉吃苦头。这种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发心,就是 “菩提心”。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变苦和行苦。
所谓苦苦,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病痛、恐惧、生离死别。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
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
较之苦苦、变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流转。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又分成八种。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之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感到分外压抑、焦虑和不公平。……某些情况下,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打击、挫败接二连三,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后,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它。
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够利用自己对痛苦的熟知,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项痛苦生成。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了解:生活中许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的。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尴尬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恐惧和焦虑。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万事万物皆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用佛教的术语说,即无我和无常。
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
经常地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人事变迁,会让我们熟悉并接受无常。
因缘是指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种物质及非物质条件。因缘具足就会产生现象,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缘起。
因为事物都是缘起的,不可能恒常不变,也不可能有一个不需要条件而自生自有完全独立的“自我”。这彻底打破了我们对安全感的幻想,多么令人绝望!然而,像无常一样,无我也只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它本身不好也不坏,只是因为人们坚持认为事物是固有、实存的,并且认为只有这样,人生才有立足点,才会幸福,所以极力抗拒“无我”的观点。
认为事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一种错觉,若加以分析,就会明白其中的谬误。
然而,无我并非断灭。生命是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固然早非一事,却又相续不断。何以故?因果不虚也。生命的迁流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前后传递的因果关系。在前的肉体和精神的行为影响在后的行为,每一状态的升起都依赖之前的状态,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死亡不过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变化而已。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我的。
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著作中对此作过详尽的论述,认为常人看似实有的东西与虚空无二无别。当然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还没有最终印证这个观点,佛教内部也存在不同见解,但不管怎样,到目前为止的科学研究成果已具有足够说服力,使人们相信没有实存、常一的我,即使物质分解到最后不是虚空,而是有一个终极微小的物质单位,这个单位也不可能是“我”,否则,每个人身体里都会有数不清的“我”,而同时“我”也存在于空气、水、泥巴里,这样又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有实存的我,那么哪个是我?
我们在轮回中,因为错觉、误解,把因缘和合、念念生灭的东西执着为实有、常存,而感受各种痛苦。现在虽然听佛陀宣说了无我的道理,在理论上知道痛苦的根源在于我执,但我们还是会有痛苦。只有当证悟无我时,困扰我们无量劫的痛苦才会在当下消失。
懂得无我的道理之后,应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修行中去,时时处处体认无我,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对治痛苦。
初学者很难直接体验到无我,但可以经常提醒自己: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不断强化这个观念,也会相当有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当下纯粹的苦扩大,演绎成悲惨的故事,甚至是连续剧,掺杂进太多不相干的情节、评判和议论。
……我们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攀缘心、分别念错觉投射在物体上,执着贵贱美丑,枉受痛苦。
事物无我,却能随缘显象。这其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因果律。
从实践的角度简单地说,相信因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想快乐,就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因果真实不虚。如果一个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你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组织它成熟的话,它一定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间成熟。所以,我们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作的因果,有一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今生的因所产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到后世才显现。
行持善法创造出新的因缘,改变了原来的因果,所以重罪轻罚。本该在后世以更加惨烈的方式体现的果报,在今生投身为人尚有取舍的自由时成熟,以后就不会再受此一报了。
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取舍要谨慎,涉及三宝之物,尤其是僧众的饮食的因果取舍更须细致入微。我们平时说话,哪怕是探讨佛法,都应该非常小心地取舍因果。
菩提心的训练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的事实。
我们往往因大失小,担心过于关注眼前的个体,会导致失去整体的视角和心胸。所以,口头上对“众生”充满感情,行动中却对近在身边的亲友、同事们的身体痛苦和精神孤独熟视无睹。
的确,作为大乘佛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尽虚空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的福祉,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因为各种因缘来到我们面前,需要帮助和关爱的每一个有情,他们来世以及今生、日后以及眼前的安乐。
一切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相信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安乐,为了获得满足感。总是提醒自己众生在这个层面上的共同性,有利于我们培养同理心、同情心,也让我们更加顺利地发展菩提心。
普贤菩萨曾发愿:十方所有诸众生,远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力,灭除烦恼尽无余。这正是对愿菩提心的具体阐释:其一,希望众生远离挫折痛苦、磨难,经常感受快乐;其二,希望众生真正趣入正法,信受奉行,由此摆脱轮回的痛苦,并最终灭尽烦恼,成就无上正等觉。或许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求出离轮回,只求眼前离苦得乐。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患病的得到照料,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受蔑视的感到被尊重,让受冤枉的感到被理解。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以解脱为目标、舍弃对今生和来世安适的希求,但不能因此不尊重他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和对现世福报的追求。
因为不知道可贵,所以不知道希求。
有时候,善良的举动会招来质疑甚至毁谤。如果我们的目标不识解脱,如果解脱之道不是远离贪、嗔、痴,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很容易会迷失在对贫穷、蔑视、责难、羞辱的恐惧和对富贵、尊崇荣耀、赞美的向往中。
修行,永远不嫌太早。
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第二章 安乐
什么是快乐呢?
痛苦消失就是快乐。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
静坐的一个入门法门便是观摩自己的呼吸,心静下来,就会体验到,每一次气息的吐纳都充盈着喜悦的能量。即使在纷扰的日常生活中,你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如果人们能像观察自己脸上的斑点皱纹那样,去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如果人们不把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关于破除我执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
了解到这种相对性,我们就会意识到,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
拿最具有伤害性的负面情绪——愤怒来说,愤怒也有从酝酿到爆发的一个过程,就像着火,开始只是几颗小火星,后来发展成火苗,风一吹,才越烧越猛,成了一场大火。许多人要等到火焰冲天才意识到着火了。可是,如果留心观察的话,火星或火苗刚起就上前把它扑灭,袖手旁观也无妨,看看火是怎么烧起来的。也许你还不知道,通常在火上扇风、浇油的就是喜欢恶作剧的那个你。现在你跑出来做观众了,没人帮忙,火烧得不起劲,一会儿自己就灭了。
我们追求幸福快乐,不想受伤害,我们被人误解会感到委屈,我们希望受关注,被体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扩展开来,芸芸众生都有这些相同的希冀渴望。
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失压制它,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婆娑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
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着的人、事务、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除了对自己的误解外,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也存在误解。
如果你承认无常是生命的规律并接受它,你就会放松下来。
第三章 从玉树说起
一、无常
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谦卑,不肯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去认识无常。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无常是不可接受的,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现象理所应当比其他人、物、现象更具恒常性,那么我们也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三宝的护佑和加持,不是要强化自我和安全的幻觉,让我们相信自己套上了一个“金钟罩”,从此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怀着这种心态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我们只会更脆弱。
大多数人面临死亡,不论何种形式的死亡,都是身不由己、极度惶恐的。他们所有的知识、技能、思想都只能应对现世的、与生相关的问题,而死亡是什么,该怎么办,他们很少考虑过。
只有修行成就很高的人才能做到生死自如,在死亡来临时自主地决定何去何从,而一般人在感受到死亡的剧烈痛苦时,都不免惊慌失措,全然忘记平日的修行,丧失对中阴境相的判断力而误入歧途,失去解脱的宝贵机会。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在一旁安慰、提醒、指导亡者克服死后的惊恐,镇定下来,清晰无误体认自性之明光,或者辨认其后出现的诸佛菩萨清净刹土之显现,那么亡者即可获得解脱。诚信佛教的藏族人在亲友死后,一定会想办法为亡者超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死后中阴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二、因果
有些果报的起因可能要追溯到几世、几百世之前,但是不论是间隔多久,果报都不会自动消失。拿恶业来说,清净恶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主动地积植德行、忏悔、清净业障,或者被动地等因缘成熟、果报显现,显现后因果自然了结。
业是动态的。在梵文中,业的原意是“行为”,行为产生后果,后果引发新的行为,如此因因果果前后相续,构成一股势能,不断有新的因缘加入其中。虽然其整体趋势很难改变,但新的因缘(即新的行为)却能增强或削弱它的力量。
当我们看见别人在灾难中死亡受苦,不要认为这一切都是无缘无故、偶然发生的,也不要想那是他们咎由自取。
有些人可能是佛菩萨,以死亡和苦难这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示现无常、无我和慈悲。有些人通过积植德行、修持正法而改变了往昔的因果,重罪轻罚。有些人了结了某些因缘将要去往别的刹土……
三、共存
……我们只关心自己,以及周围极其有限的空间里的几个人、几件事。在这个小圈子以外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又一条新闻而已。
相信自己与万物是分离的,这样一个错觉强化了人心的冷漠,让人不觉得自己应该对他人社会和整个世界承担什么责任。
人们把拥有尽可能大的独立性看成是人生成功的标志,有自己的车、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办公室等等,尽可能地不需要别人。有人因此认为能否过得幸福快乐完全是自己的事,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有能力得到想要的东西就行了;至于其他人是否过得幸福,也与自己无关。
另一方面,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相比,现代社会里人类的相互依存度实际上是更高了。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每一样都依赖他人的劳动。城市化意味着人口不断密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越来越多地与其他人共享同一个狭小的空间。每个人的言行影响到自己,也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合作共存,不仅是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客观上,大家比以前更加相互依赖互为影响,在地球的这一边,一小群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后果,会比以前更快、更明显地影响到地球另一边的人,而主观上,大家以为自己很独立,可以不需要别人,也不必替别人着想。
我们曾经认为天灾和人祸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但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两者之间的界线其实并不是那么明确。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消除贫穷和无知,就可以解决;但很多情况下我们陷入苦难,更深刻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精神世界的忽略。真正持久宁静的快乐不是向外驰求得到的。
四、自律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