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性:超越偶然的意义

引言:共时性——超越偶然的意义

共时性(Synchronicity)是瑞士精神医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旨在描述“有意义的巧合”或“非因果关联”的事件 [1]。它指出,在没有传统因果关系的情况下,两个或多个事件在时间上同时发生,并对体验者具有深刻的个人意义 [1:1]。荣格认为,这种现象揭示了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充满意义的连接 [2]。它超越了传统的因果律,提供了一种理解现实的新视角 [2:1]

共时性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有意义的巧合”且“非因果关联”。传统科学,尤其是牛顿物理学,强调因果关系,即每个结果都有一个明确的原因 [2:2]。荣格提出共时性时,明确指出其“非因果关联”的特性 [1:2]。这种非因果性并非否定因果律,而是提出了一种补充性的理解现实的原则 [3]。这表明荣格在尝试拓展对现实结构的认知边界,从单一的因果链条扩展到包含意义连接的复杂网络。

共时性作为一种“非因果原则”的提出,反映了20世纪初科学与哲学思想在面对复杂现象时,对传统范式局限性的反思。荣格的概念在1920年代提出 [1:3],正值量子物理学兴起,挑战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 [4]。爱因斯坦与荣格的交流 [4:1] 以及荣格与物理学家泡利的合作 [2:3] 并非偶然。这种跨学科的对话本身就预示着,在物理世界层面,确定性的因果律在微观层面受到挑战,而在心理层面,传统的因果解释也无法完全涵盖所有人类经验。共时性的提出,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对“自然律是统计上的真理” [5] 这一观念的心理学回应,即在特定情境下,个体事件可能不完全遵循统计规律,而呈现出意义上的关联。本报告将深入探讨共时性的定义、起源、特征、典型案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与诠释,以及科学界对其的批评与替代解释,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一、共时性的核心定义与荣格的提出

荣格将共时性定义为“两个或多个事件的有意义巧合,牵涉到的不只是机率” [6]。它描述的是“在时间上同时或巧合发生的非因果性事件” [7]。共时性的核心在于“有意义的巧合”和“非因果关联” [1:4]。这意味着事件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链条,但它们对体验者而言具有深刻的个人意义 [4:2]。荣格认为,共时性揭示了主观世界(心理)与客观世界(物质)之间充满意义的连接 [6:1]

共时性是荣格对传统因果律无法解释的“有意义巧合”现象的理论化尝试。荣格本人多次经历类似的巧合,使得他无法接受单纯的“巧合论”解释 [8]。他寻求一个理论概念来解释这种“超自然现象” [8:1]。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促使他深入思考,并最终形成了共时性理论。

荣格与物理学家的交流,特别是与爱因斯坦和泡利的互动,揭示了共时性概念的跨学科起源,而非纯粹的心理学理论。爱因斯坦在构思相对论期间曾是荣格家中的常客,他们关于时空相对关系的讨论对荣格共时性概念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4:3]。爱因斯坦曾妙语总结:“共时性,是上帝隐姓埋名的方式” [6:2]。荣格在1952年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合作,正式提出了“共时性”概念 [2:4]。泡利因原子弹的开创性工作而感到绝望,寻求荣格的帮助,两人的长期书信联系对科学和心理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8:2]。泡利因原子弹的道德困境寻求荣格的帮助,这不仅仅是个人心理问题,更深层反映了科学(物理学)发展到极致时,其对人类心灵和存在意义的冲击。荣格与泡利的合作 [2:5] 并非偶然,它象征着20世纪上半叶,科学与心理学在探索现实本质时,都触及了经典因果律的边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4:4] 和量子物理学的早期发现 [4:5] 挑战了牛顿式的机械宇宙观,为荣格提出“非因果原则”提供了潜在的科学隐喻和哲学土壤。

荣格对《易经》的深入研究是共时性理论起源的关键因素 [4:6]。他认为《易经》通过看似随机的数字事件提供对个人内在状态的洞察,这体现了对共时性的信仰 [3:1]。他甚至向患者推荐使用《易经》 [3:2]。荣格的共时性概念也深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和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影响 [3:3]。叔本华曾提出,人生命中的所有事件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联系:客观的因果联系和主观的、仅与体验者相关的联系 [3:4]。荣格对《易经》的兴趣以及其对东方哲学中“非因果连接”的强调,表明共时性是东西方思想交融的产物,试图弥合西方理性主义与东方整体观之间的鸿沟。荣格明确指出“东方将其大部分科学建立在这种不规律性之上,并将巧合视为世界的可靠基础而非因果关系。共时性是东方的偏见;因果关系是西方的现代偏见” [3:5]。这不仅是文化对比,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哲学反思。荣格通过共时性,试图引入一种西方思维中缺失的、基于意义而非因果的连接方式,从而构建一个更全面的心理与宇宙模型。这暗示了共时性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更是一种跨文化、跨哲学的尝试,以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

下表对共时性与传统因果关系进行了对比,以期澄清其核心差异并突显荣格理论的创新性。

表1:共时性与传统因果关系的对比

特征 共时性 传统因果关系
概念 有意义的巧合,非因果关联 [1:5] 原因导致结果,确定性 [2:6]
连接方式 意义连接,心灵与物质的平行关系 [2:7] 链式连接,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2:8]
科学范式 超越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有隐喻联系 [3:6] 基于牛顿经典物理学,确定性 [5:1]
关注点 主观意义、内在状态与外部事件的呼应 [9] 客观规律、可预测性 [2:9]
代表人物/思想 荣格、泡利、叔本华、东方哲学 [2:10] 传统科学、西方理性主义 [2:11]

二、共时性的主要特征与构成要素

共时性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有意义的巧合”和“非因果关联”。“有意义的巧合”是共时性的核心。事件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对体验者具有重要的主观意义 [1:6]。叔本华将其描述为“仅存在于体验者自身,并像其梦境一样主观的连接” [3:7]。这意味着共时性强调的是“意义”而非“原因”,这种意义是主观的,但其出现并非随机。

“非因果关联”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之间缺乏可发现的直接因果联系 [4:7]。荣格将其发展为一种“假设的非因果原则” [3:8]。共时性的核心在于内在心理状态(如梦境、想法、情感)与外部事件的平行对应,且这种对应具有深层意义,而非简单的因果链条。共时性最主要的特征是“奇妙的巧合”:一是在梦里梦到,或者是清醒时感受到(第六感,潜意识)了正在或即将要发生的事件;二是有时突然发现某一个场景似曾相识,好像以前经历过 [8:3]。这表明共时性不仅是外部事件的巧合,更是心理(内在)与物理(外部)事件在意义上的平行关系 [8:4]。这种平行关系挑战了心物二元论,暗示心灵与物质之间存在某种深层共鸣 [3:9]

荣格认为,当共时性发生时,通常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2:12]

  1. 心理层面的内容: 包括个体的想法、梦境、直觉或情感状态。
  2. 外部现实中的事件: 与心理状态相呼应的外部事件。
  3. 非因果关联: 心理与外部事件之间没有传统因果关系,但它们以一种“意义”的方式相互关联。

共时性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理论紧密相连,它被视为集体潜意识在个体经验中的显现,为理解人类共同的心理模式提供了新的维度。荣格认为共时性现象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密切相关 [4:8]。集体潜意识包含了跨文化、跨时代的原型(Archetypes),这些原型能影响人类的行为与心理模式 [4:9]。共时性可能是这些深层结构在心理与现实世界中的展现 [2:13]。当个体的心理状态与集体潜意识的某个模式共鸣时,便可能触发共时性的经验 [4:10]。共时性被视为一种机制,通过它,无意识材料被带入意识层面 [3:10]。共时性不仅仅是个体经验,荣格认为它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紧密相关 [4:11]。这意味着,某些“有意义的巧合”可能不是基于个体独特的无意识,而是基于人类共享的、普遍存在的心理结构。例如,“英雄之旅”的原型在全球文化中反复出现 [2:14],当个体体验到与此原型共鸣的共时性事件时,这可能意味着其个人发展与更宏大的、普遍的人类经验模式产生了连接。这使得共时性从一个简单的“巧合”概念,上升到解释人类深层心理结构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并引导个体发展的理论高度 [3:11]


三、共时性的典型案例与日常生活体现

共时性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巧合”的形式显现。荣格在其研究生涯中记录了许多共时性案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金色甲虫的故事”。荣格有一位女病人,她是位理性主义者,对精神分析和心理学持怀疑态度。在一次治疗中,她谈到了自己梦见了一只金色甲虫。正当她述说这个梦时,一只金绿色的金龟子(与甲虫相似,且在当地极为罕见)飞进诊疗室。荣格将甲虫抓住并递给病人,告诉她:“这就是你的圣甲虫。”这次经历震撼了她,使她开始接受心理治疗 [4:12]。这个案例是荣格提出共时性的重要依据,它展示了个体内在心理状态如何在外部世界中得到反映,即使没有传统因果联系 [2:15]。它强调了共时性在临床实践中打破患者抗拒、促进治疗进程的潜力 [4:13]。患者是“理性主义者,对精神分析和心理学持怀疑态度” [4:14]。传统理性分析难以触及其深层抗拒。金色甲虫的出现,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巧合” [1:7],直接在情感和直觉层面震撼了患者 [4:15]。这表明共时性能够绕过意识的理性防御机制,直接作用于无意识层面,从而在治疗中发挥“突破性”作用 [10]。这暗示了共时性在心理治疗中,可能作为一种非传统但有效的干预手段,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对传统逻辑抗拒的患者时。

在日常生活中,共时性体验也十分常见:

  • 心想事成与外部提示: 刚想到某位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然后他突然发来信息 [2:16]。或者正在思考某个问题,而答案恰巧在一本随手翻开的书页上浮现 [2:17]
  • 决策与外部肯定: 犹豫是否接受某个机会时,路上突然看到一辆车,其保险杠贴纸写着“Just Do It!” [9:1]
  • 内在困境与外部象征: 试图集中精力,避免精力分散时,不小心摔碎了广角相机镜头 [9:2]。外部事件(镜头破碎)象征性地反映了内在的精力分散困境。
  • 预知与死亡的共时性: 有些人在亲人去世前无意识地感到不安,或在梦中见到象征死亡的景象 [2:18]。荣格记录了一些个体在没有显著线索的情况下感知到即将发生重大事件的案例 [2:19]
  • 似曾相识(Déjà vu): 有时突然发现某个场景似曾相识,好像以前经历过 [8:5]

许多人报告有异常经验,且超过30%的人经常发生 [6:3]。这表明共时性体验并非罕见,而是普遍存在。虽然科学解释倾向于归因于确认偏误或概率 [4:16],但从共时性的角度看,这些体验之所以被“注意到”并赋予意义,是因为它们与个体的内在状态产生了共鸣 [9:3]。这种“共鸣”是关键,它将单纯的巧合转化为具有个人指导意义的事件 [9:4]。这提示我们,共时性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更多地在于其对个体心理状态的“镜像”作用和“指引”功能,而非其客观的因果真实性。


四、共时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与诠释

共时性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其解释和应用因领域而异,从严格的心理学理论到更广泛的哲学思考和灵性信仰。

心理学视角

在心理学中,共时性是分析心理学(荣格创立)的核心概念 [3:12]。它被认为是无意识材料被带入意识层面的机制 [3:13],能够弥合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鸿沟 [3:14]。共时性揭示了心灵与物质之间充满意义的连接 [2:20]

承认共时性在治疗环境中是有益的 [11]。它有助于缓解过度理性化和身心二元论的负面影响 [3:15]。分析心理学家认为,理解这些经验的“补偿性意义”可以“增强意识,而非仅仅建立迷信” [3:16]。共时性可以引导患者走向喜悦、意义和改变,在循证心理疗法可能无法触及的地方提供疗愈 [10:1]。临床案例研究表明,承认共时性在治疗环境中是有益的 [11:1]。分析心理学家认为,理解共时性的“补偿性意义”可以“增强意识,而非仅仅建立迷信” [3:17]。这表明共时性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是引导患者从无意识中获取洞察,从而促进心理整合和发展。它不是鼓励患者盲目相信神秘力量,而是利用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作为“镜子”,反射患者内在的心理过程,帮助他们理解自身的深层需求和冲突。

共时性被荣格视为其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理论的证明 [4:17]

哲学视角

许多古代文化相信神通过梦境或自然界的预兆直接与人类对话 [4:18]。这些文化发展出多种方式来解释这些“神圣信息”,并据此决定行动 [4:19]。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年)认为物理世界是不完美和可变的,但其背后存在一个永恒的“形式世界”或不变的宇宙“理念” [4:20]。物理世界中的事件是由这个普遍现实中不变的形式引起的,暗示了世界中变化和事件与其不变原因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4:21]。古代文化普遍相信神通过梦境和自然预兆与人沟通 [4:22]。柏拉图的“形式世界”理论认为物理世界的事件由不变的宇宙“理念”引起 [4:23]。这些观念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理论 [4:24] 以及共时性中“意义连接”的核心不谋而合。这表明荣格的共时性理论是对人类古老智慧的一种现代心理学诠释,它试图将那些传统上被视为神秘或超自然现象的经验,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既包含心理又包含宇宙层面的理解框架中。这提升了共时性概念的哲学深度和历史连续性。

荣格对比了东西方对因果关系的看法,认为“东方将其大部分科学建立在这种不规律性之上,并将巧合视为世界的可靠基础而非因果关系。共时性是东方的偏见;因果关系是西方的现代偏见” [3:18]

灵性与新时代诠释

许多现代支持者通过新时代信仰看待共时性,将其视为来自更高力量或宇宙本身的预言性“迹象” [4:25]。对于宗教人士或新时代哲学的支持者而言,共时性被视为更高力量存在的证据 [4:26]。人们可能将无法解释的巧合解读为来自上帝或灵性领域的信息 [4:27]。例如,在亲人去世后看到流星,可能被解读为来自逝者的信息 [4:28]。共时性也被视为宇宙发出的信号,预示未来或暗示正确的行动方向 [4:29]。例如,一个人在考虑去不同城市的新工作时,可能注意到与该地点相关的重复巧合,并将其解读为接受这份工作的迹象 [4:30]

下表概括了共时性在不同领域的诠释。

表2:共时性在不同领域的诠释概览

领域 核心观点 主要功能/目的
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核心概念,连接意识与无意识,集体潜意识与原型显现 [4:31] 增强意识,促进心理发展,提供疗愈 [3:19]
哲学 古代符应观的现代回响,柏拉图理念论的关联,东西方因果观的对比 [4:32] 拓展对现实连接方式的理解,弥合心物二元论 [3:20]
灵性/新时代 宇宙或更高力量的信号/指引,提供目的和意义 [4:33] 寻求生命意义,获得指引,体验神秘 [4:34]

五、科学界对共时性的批评与替代解释

科学界对共时性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不可证伪性”和“伪科学”的标签上,这反映了科学方法论的边界。

主要批评

共时性缺乏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这是科学界对其的主要异议。它不属于经验研究的范畴,难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验证或证伪 [3:21]。因此,科学怀疑论通常将共时性视为伪科学 [4:35]。批评者指出,荣格的理论在定义何为共时性事件上存在模糊性,且其实用性受到质疑 [3:22]。有学者警告,共时性概念可能导致“智力惰性”,即研究者可能过早放弃寻找现象的因果解释,而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共时性 [3:23]

替代解释(心理学与认知科学)

科学的替代解释(如认知偏差和概率论)并非完全否定共时性事件的发生,而是提供了另一种解释框架,将这些现象归因于人类认知的内在机制和统计上的必然性,而非外部的神秘力量。

  • 统计学与概率论: 科学解释常将共时性归因于统计规律或概率。这些框架表明,意想不到的事件可能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比人们想象的更可能发生 [3:24]
  • 认知偏差 (Cognitive Biases): 科学家将共时性归因于确认偏误、虚假关联或低估概率 [4:36]。这表明,科学界认为“意义”的赋予是主观的,源于人类大脑的模式识别倾向 [10:2]。这种解释并未否认“巧合”的存在,而是将其从超自然领域拉回到心理学和统计学范畴。这意味着,即使事件本身是随机的,人类赋予其意义的过程才是共时性体验的关键,而这种赋予意义的过程可以通过认知科学来解释。
    •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或解释信息以证实自己已有的信念 [4:37]
    • 虚假关联 (Spurious Correlations): 两个事件看似相关,但实际上没有因果联系 [3:25]
    • 低估概率: 个体常低估巧合发生的概率,使其显得比统计上更不寻常 [3:26]
    • 联想性错觉 (Apophenia): 罗伯特·托德·卡罗尔(Robert Todd Carroll)认为,共时性经验更好地解释为联想性错觉,即人类倾向于在不存在意义的地方发现意义 [3:27]
  • 模式识别: 人类大脑天生倾向于识别模式 [10:3]。这种倾向虽然有用,但也可能导致过度解读随机事件或在不存在模式的地方感知到模式 [10:4]

共时性与“魔法思维”及“迷信”的本质区别

荣格明确区分共时性与“魔法思维”和“迷信”,这表明荣格试图将共时性置于一个更具心理学深度和哲学思辨的框架内,而非简单的超自然信仰。

  • 魔法思维 (Magical Thinking): 认为无因果关联的事件之间存在超自然的因果联系 [3:28]
  • 迷信 (Superstition): 倾向于建立迷信观念 [3:29]
  • 共时性: 荣格的共时性假设事件可能无因果关联,但存在一种“未知的非因果连接” [3:30]。它旨在“增强意识”,而非仅仅建立迷信 [3:31]。荣格强调共时性与“魔法思维”的区别在于,共时性不主张超自然的因果联系,而是非因果的意义连接 [3:32]。荣格强调共时性是“非因果连接”,而非“超自然的因果连接” [3:33]。他认为理解共时性是为了“增强意识”,而非“建立迷信” [3:34]。这揭示了荣格在构建理论时的严谨性,他试图避免将共时性降格为简单的迷信。这种区分对于理解共时性的心理学价值至关重要,它将共时性从一种外部力量的干预,转化为个体无意识与外部世界互动、促进心理整合的内在过程。这表明荣格并非在推广神秘主义,而是在探索人类心灵与宇宙之间更深层次的、非传统因果的关联。

下表总结了科学界对共时性的主要批评与替代解释。

表3:科学界对共时性的主要批评与替代解释

类型 具体内容 来源/理论
主要批评 缺乏可检验性/可证伪性 [3:35] 科学方法论 [3:36]
伪科学 [3:37] 科学怀疑论 [4:38]
定义模糊,实用性存疑 [3:38] 心理学家弗里茨·利瓦伊 [3:39]
智力惰性风险 [3:40] 超心理学家查尔斯·塔特 [3:41]
替代解释 统计规律,概率必然性,低估巧合概率 [3:42] 统计学与概率论 [3:43]
确认偏误,虚假关联,联想性错觉,模式识别倾向 [3:44] 认知偏差 [4:39]
混沌振荡器模型(隐喻),量子纠缠/非局域性(隐喻) [3:45] 物理学理论 [12]

结论:共时性的复杂性与持续探索

共时性作为荣格提出的一个深刻概念,超越了简单的巧合,它揭示了心灵与物质之间非因果的、有意义的连接 [1:8]。它不仅是分析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意识与无意识,还在哲学、灵性等领域提供了独特的诠释框架 [4:40]。其价值在于为人类经验中那些看似随机却充满意义的事件提供了一种理解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促进心理洞察和个人成长方面 [3:46]。共时性是一个既具有心理深度又充满争议的概念,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因果观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经验的丰富性。

尽管共时性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不可证伪的特性使其在经验科学层面受到广泛质疑 [3:47]。科学界倾向于用概率论和认知偏差来解释这些现象 [4:41]。共时性在科学解释上的局限性并非完全否定其存在或价值,而是指出了当前科学方法论在处理主观意义和非因果连接方面的挑战。荣格认为“自然律是统计上的真理”,但在极小范围与极快速度时,个体事件并不适用 [5:2]。这暗示了共时性可能存在于经典物理学无法完全解释的领域,与量子物理学的一些概念(如纠缠)有隐喻上的联系 [3:48]。因此,其“不可证伪性”并非意味着它不存在,而是可能需要新的科学范式或研究方法来对其进行探索。这为未来的跨学科研究(如心理学与量子物理学、复杂性理论的对话)留下了空间。

尽管存在科学争议,共时性在临床实践和个人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已被证明具有积极影响 [10:5]。这表明,即使无法被客观测量,其主观体验和心理效应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共时性意识(SA)和意义检测(MD)得分与大五人格维度、对模糊性的容忍度以及意义的寻求和存在显著相关 [11:2]。这表明,感知和理解共时性并非随机现象,而是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对意义的追求紧密相连。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共时性事件本身,但可以测量个体对这些事件的感知、诠释和其带来的心理影响。这为共时性的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从追求客观验证转向探索其在人类主观经验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探索共时性体验的心理机制,例如其与人格特质、意义感和幸福感的关系 [11:3]。尽管难以进行实证检验,但共时性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其对个体心理健康和意义构建的影响仍值得深入探讨。它提醒我们,人类对意义的追求是其存在的核心部分,而共时性正是这种追求的体现之一。


  1. Jung 榮格心理分析是什麼?理論、概念與技術介紹教學, https://bsccpsy.com/jungian-psychology/ ↩︎ ↩︎ ↩︎ ↩︎ ↩︎ ↩︎ ↩︎ ↩︎ ↩︎

  2. 共時性:榮格的心理學與宇宙的神秘聯繫- 心理學X檔案-高點轉學考, https://transfer.get.com.tw/Psychology_blog/detail.aspx?no=913454 ↩︎ ↩︎ ↩︎ ↩︎ ↩︎ ↩︎ ↩︎ ↩︎ ↩︎ ↩︎ ↩︎ ↩︎ ↩︎ ↩︎ ↩︎ ↩︎ ↩︎ ↩︎ ↩︎ ↩︎ ↩︎

  3. Synchronicity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nchronic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Synchronicity (concept) |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history/synchronicity-concep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宇宙 -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8042 ↩︎ ↩︎ ↩︎

  6. 共時性,是上帝隱姓埋名的方式::專欄推薦-三采文化, https://www.suncolor.com.tw/m/marticle.aspx?id=407 ↩︎ ↩︎ ↩︎ ↩︎

  7. 共时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85%B1%E6%99%82%E6%80%A7 ↩︎

  8. 荣格共时性的初步探讨 - 专家论丛, http://tcct.amss.ac.cn/sc-journal/2022/202202/20220243.pdf ↩︎ ↩︎ ↩︎ ↩︎ ↩︎ ↩︎

  9. Synchronicities: A Sure Sign You’re on the Right Path | Psychology …,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passion/201712/synchronicities-sure-sign-youre-the-right-path ↩︎ ↩︎ ↩︎ ↩︎ ↩︎

  10. Synchronicity |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asics/synchronicity ↩︎ ↩︎ ↩︎ ↩︎ ↩︎ ↩︎

  11. An underexplored pathway to life satisfa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ynchronicity awareness and meaning-detecting scale,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885050/ ↩︎ ↩︎ ↩︎ ↩︎

  12. Synchronicity and NLP, https://www.nlpworld.co.uk/synchronicity-and-nl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