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何执着于“正确”?
人类几乎有一种本能的 “正确”需求。我们会在争论中固执己见,抗拒纠正,并且常常将“赢”看得比“理解”更重要。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而是进化的结果。对“正确”的需求早已根植于我们的认知机制中。它曾帮助我们生存,如今却常常导致分歧。要理解这种心理驱动力,我们需要审视大脑的进化历程、这种倾向持续存在的原因,以及当它不再有益时,我们该如何克服。
确定性的进化优势
数千年前,“正确”关乎的并非骄傲,而是生存。那些能迅速做出决定并坚持己见的早期人类,更有可能逃脱捕食者、找到食物、避开危险。犹豫不决或过度怀疑则可能致命。因此,确定性成为一种生存特质。
心理学家将此称为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这反映了一种对明确答案的渴望和避免模糊的倾向。根据克鲁格兰斯基(Kruglanski)和韦伯斯特(Webster)(1996)的研究,对认知闭合的需求在进化上具有适应性,因为它使人类能在不确定、高风险的环境中快速决策。那些犹豫不决或反复思虑太久的早期人类难以长久存活。确定性意味着自信,而自信常能促进行动——在原始环境中,这大大提高了生存几率。
群体动力学与犯错的代价
然而,生存不仅关乎个体,更关乎社会性。归属一个部落至关重要。善于合作和有效沟通的群体比不合作的群体更能延续下去。“正确”不仅关乎事实准确性,更关乎信任和社会资本。
在群体中,那些被普遍认为“正确”的人会赢得地位和影响力。而经常犯错的人则会丧失信誉,更容易被忽视或排斥。这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迫使人们即使不确定也要显得“正确”。
默西埃(Mercier)和斯珀伯(Sperber)(2011)提出,人类的推理系统进化出来,主要目的并非寻求真理,而是为了赢得争论。这种“论证理论”认为,我们的思维机制更擅长说服而非追求精确。理性思维是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发展起来的,用于说服他人、捍卫观点并维护群体凝聚力。
确认偏误:助长确定性的思维捷径
我们的大脑渴求的并非真相,而是一致性。一旦形成某种信念,我们便会下意识地寻找支持它的证据,同时忽略或贬低与之相悖的信息。这就是确认偏误。
尼克森(Nickerson)(1998)的研究表明,人们明显更倾向于注意、记住和重视那些能证实其既有信念的信息。这种偏误曾帮助早期人类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并坚守它们,这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提高了决策效率。然而在今天,确认偏误却助长了政治极化、科学否定论以及有害的网络争论。它将人们困在信息茧房(或 回音室) 中,捍卫某些观点并非因其准确,而是因为它们熟悉且能带来社会认同。
需求背后的恐惧
为何犯错如此令人不适?因为它威胁到我们的身份认同。在现代世界,思想信念与“我们是谁”紧密相连。承认错误,有时感觉如同承认自身缺陷。这会触发大脑的威胁反应。韦斯滕(Westen)等人(2006)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接触到与自身信念相矛盾的信息时,大脑的情绪中枢(尤其是杏仁核)活跃度会显著高于逻辑推理区域。简而言之,受到质疑的感觉如同遭受攻击。因此,我们不仅在认知层面,也在情感层面进行自我防卫。
解决方案:知识谦逊与认知灵活性
那么,如何摆脱对“正确”的执念?关键在于知识谦逊——即认识到自己可能犯错,并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知识谦逊并非缺乏信念,而是意味着以好奇心而非僵化的态度持有信念。克罗斯(Kross)和格罗斯曼(Grossmann)(2012)的研究发现,那些采取“自我抽离”视角(即思考自身信念时,如同在给别人提建议)的人,往往能更明智地推理,并表现出更开放的心态。
实践方法之一是自问:“什么证据能让我改变想法?” 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我们很可能不是在理性思考,而只是在防卫。另一种方法是主动寻找能挑战自身观点的、可靠的不同见解。这并非要全盘接受反对意见,而是愿意接受自己可能错了的可能性。
培养认知灵活性同样至关重要。这种能力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得到提升,途径包括正念练习、广泛阅读以及与思维方式各异的人进行对话。
结语
追求“正确”的冲动不仅仅是固执,它深植于人性之中,曾帮助我们的祖先生存。在那个时代,错误可能意味着死亡。但如今,同样的本能却可能让我们固步自封、充满戒备、彼此疏离。当我们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古老的生存工具,而非个人缺陷时,我们才能开始放下它。因为在当今世界,真正的成长源于鼓起勇气说出“我可能错了”,并始终保持开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