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境的症结:俄狄浦斯三角冲突
正常的俄狄浦斯情节都需要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度过,然后突围而出。也就是说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必须要有的心理过程,经历过后还要走出来,不能一直深陷其中。如果一个人无法走出俄狄浦斯情结,将在其内心形成一种潜在、持续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冲突”。
当一个人陷入冲突之中时,意味着他内心的几种力量、几种成分之间在不停地博弈,不停地抗争。如果这些冲突持续存在,不能被良好的和解,就会走不出去,离不开这个困境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持续的纠结,徘徊不前。那么他的心理能量就会在这种内心纠结冲突里被消耗掉,就不能建设性地发挥作用,使他成为莫名其妙的失败者。
内心三角关系冲突外化为与父母的矛盾
孩子通过与父母的相处,学习如何借由亲近父母而感到自己的特殊性及可爱,但又不至于太亲近,免得有被吞噬的感觉。在三角关系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相处的经验,学着如何把握、尊重人际关系的限度,既不会觉得被排斥、被拒绝、受挫折,又不能过分亲近,失去边界而融合;同时孩子在跟父母的三角关系中学习如何容忍竞争和嫉妒,而不会觉得被竞争和嫉妒所吞没,或者怒火中烧,或用它来报复、毁灭他人。
神经症性的内心冲突:未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
神经症的人是因为内心冲突的纠缠、羁绊,把自己发挥建设性心理能力的腿绊住了。拖延和犹豫不决就成了陷入俄狄浦斯冲突之中,心理特点停留在“神经症水平”的人的特点。
一个心理素质较好,发展得比较健康的人是什么状态呢?就是“好汉做事好汉当”,干脆利索。
神经症患者通常是好人,是想做好事的,但做好事多了又怕自己吃亏,心里不平衡;让他做坏事吧,他又做不了,良心承受不了。
竞争,是俄狄浦斯三角冲突的核心主题
竞争获胜后的内疚感
竞争就要产生赢和输的结果。当你赢了的时候,你会很高兴,这是自然正常的反应。有时候在竞争中取得了胜利,超越了别人,会给自己带了一种负罪感、内疚感。
这个“内疚感”来源于和同性父母竞争中的胜出。
有内疚说明有良心,良心未泯才会有内疚感。如果一个人在这个竞争中酣畅淋漓、痛快饮血而没有任何内疚感的话,这个人很可能具有前俄狄浦斯期的特点。
高处不胜寒的女孩:赢不起的考试焦虑
有些考试焦虑的孩子有这种现象:既不想输,又不好意思赢。这是因为竞争带来的“内疚感”。这是在竞争中赢了之后经常会产生的一种现象:赢不起的考试焦虑。
竞争失败后的被动攻击:输不起的考试焦虑
竞争中失败了的结果-失去了斗志和信心。
竞争中的“退行”与“固着”
在俄狄浦斯期出现了一个冲突而难以解决,人就会一直纠结在这个地方,没办法突破。突围不了会把一个人的内驱力,就是那股心劲儿憋在这儿,出现一个心理发展趋势向下返回流动的特点。这个返回流动的趋势就叫做“退行”。退行以后会停留在哪里呢?停留在俄狄浦斯期之前某一个内驱力相对满足比较好的心理发展阶段。
满足较好阶段的那个地方叫作“固着点”。内驱力在心理发展的俄狄浦斯期受阻以后倒流,退行至内驱力满足比较好的阶段“固着”下来。一般会退行到俄狄浦斯期之前的肛欲期,甚至口欲期。在具体表现上就出现强迫症状,或者是抑郁症状。
强迫症与俄狄浦斯三角冲突密不可分
肛欲期的一个心理主题特征就是“控制与自主”,既要服从权威,接受控制,又想要自己做主。这种斗争的配对就会形成“强迫症”的特征。
从症状学层面看,人格特点属于俄狄浦斯期的,神经症性的强迫在症状层面是有“反强迫”的,就是当出现一个强迫的症状时,自己就会觉得这样强迫不必要、不应该,又主动向反过来对抗自己的强迫症状,形成一个反向的强迫症状。有反强迫就意味着他的自我功能在努力地进行调节。
人格特征表现上带有前俄狄浦斯期特点的强迫症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出现反强迫的特点不明显,而是带有“偏执”色彩的强迫,也就是说他会觉得自己强迫得有道理,有必要,不主动对强迫症状进行矫正对抗。
这里我们先说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冲突导致的神经症性强迫症,神经症性的强迫症有三种常见的典型防御方式:置换、反向形成和理智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治疗中的移情来发现置换这种机制。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冲突导致的强迫症往往都有“退行”的特点。
提升处理三角冲突的能力,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第一,是一种思路:我们在看待一个人在现实关系的具体事情冲突时,要同时体会在其内心的想象层面上这些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冲突。
第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我们在看待这些内在关系冲突模式是时,要保持中立。不要轻易地跟人战队,用对错来评价。
在关系冲突中的情绪变化体现出一个人驾驭这种关系冲突的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水平。这就提示我们,在咨询过程中,需要去帮助这个人提升其处理内在关系冲突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面对的能力、认识的能力、包容的能力、领悟的能力、接受的能力。只有提升了这一系列的能力才能产生治疗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去做心理解剖。仅仅用语言的刀子把它划开,告诉他他的内心里是什么,对于治疗改变来说没有用,这样做有时候甚至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所以作为心理治疗师或者咨询师要注意,你一边要帮助来访者体会到内心的关系结构,一边还要陪伴他去逐渐发展一种整合、驾驭冲突的能力。这也是在任何治疗中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态度。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甚至作为一个正在被俄狄浦斯三角冲突深深困扰的人,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借助于对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理论的解读,重新体会和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模式,并主动作出积极地调整,而不是盲目地沉浸在自己的模式里,与人缠斗,其实都是在与自己内心的幻想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