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受害者常再陷困境?创伤重演与破局之路

触目惊心的再受害循环

研究表明,童年遭受虐待的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在日后生活中再次受害的风险极高。一项调查显示,72% 在童年遭受过身体或性虐待的女性,成年后也遭遇了暴力侵害,而这一比例在无童年虐待经历的女性中仅为 37%。儿童性虐待(CSA)受害者的情况尤为严峻,她们成年后遭遇侵害的风险是普通女性的 2-3倍,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可能性也高出 两倍

这种模式同样存在于男性中。多项研究证实,男性童年性虐待经历与成年后再次受害存在显著关联。此外,情感虐待也常形成代际循环——在情感虐待环境中成长或目睹父母互相伤害的人,往往会在自己的亲密关系及亲子关系中重复这种行为。


重演创伤的根源:为何深陷泥潭?

受害者为何难以挣脱反复受害的循环?核心机制在于创伤重演——个体无意识地通过重复类似经历,试图掌控或理解最初的创伤。以下关键因素共同编织了这张困境之网:

  1. 自我认知的崩塌:低自尊与羞耻感

    • 低自尊: 长期虐待与缺乏正向反馈会摧毁自我价值感。受害者常将受虐归咎于自身(“是我不好”),认为自己无能、可憎、有缺陷。这种深层的自我厌恶,使“受害者”角色虽痛苦却熟悉,符合其扭曲的自我认知,导致她们容易容忍再次侵害。
    • 羞耻感: 这是童年虐待受害者最标志性的情绪。她们贬低自我,认定自己“不配被无条件关爱”,这种信念延续至成年关系。强烈的羞耻感正是驱动重演(尤其是反复陷入情感、身体或性侵害)的关键力量,使她们不断被施虐者相似的人吸引。

  2. 情感纽带的断裂:错误共鸣与童年忽视

    • 错误共鸣: 指父母长期未能准确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婴儿的沟通尝试若得不到理解性回应,会累积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孩子放弃表达、情感封闭、与自身需求脱节。这种模式影响深远:
      • 感觉不被看见、内心空洞
      • 以“需求最少”为荣,忍受远超健康限度的处境
      • 容忍他人的不尊重与虐待
      • 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身之上(忽略饥饿、疲劳等基本需求)
      • 难以拒绝他人,即使筋疲力尽或生病
    • 童年情感忽视: 影响不亚于身体或性虐待。被忽视的孩子感到深切的孤独,认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无关紧要,或求助是徒劳/软弱的表现。成年后,她们可能因渴望弥补童年缺失的爱与关注而飞蛾扑火般投入情感施虐者的怀抱,或因预期极低而容忍糟糕的关系,从而在亲密伴侣暴力(IPV)面前异常脆弱。

  3. 应对机制的枷锁:习得性无助与创伤后遗症

    • 习得性无助: 在反复经历无力改变的创伤后,个体形成“努力无用”的信念。即使转机出现,她们也被动承受,不再尝试反抗或逃离。面对新的侵害时,这种根深蒂固的无力感成为巨大障碍。
    • 创伤后遗症:
      • 压抑与解离: 受害者常压抑创伤记忆或陷入解离(精神脱离现实)。这不仅驱使其重演事件,更带来高风险后遗症:解离防御机制会模糊其感知能力,导致自我感破碎。在危险情境中,她们无法调用完整经验做出最佳判断。
      • 麻木与警觉失调: 许多童年虐待幸存者成年后仍表现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情感麻木、回避创伤回忆、疏离他人的阶段,再受害风险极高。过去的恐怖记忆及相关情绪(如恐惧)被隔离于意识之外,使她们在威胁逼近时显得对危险浑然不觉

打破循环:从内而外的赋能力量

识别模式是改变的第一步。若你发现自己陷入再受害循环,以下策略能帮助你逐步夺回掌控权:

  1. 直面真相: 承认童年受害经历。越清晰地了解过去,越能有效保护自己免受新的伤害。
  2. 扎根当下: 打破解离习惯。定期练习“接地技术”(深呼吸,双脚踩实地面,环顾四周并确认当下环境)。保持清醒觉知对身心安全至关重要,外出时尤其需自我检查是否处于解离状态。警惕不等于偏执,但切勿天真。
  3. 归责于施害者: 停止为过往的虐待和创伤自责。将责备与羞耻感正确地归于施虐者。
  4. 拥抱合理愤怒: 学会接纳并表达愤怒,特别是对童年遭受虐待、忽视或遗弃的正义之怒。让这股愤怒转化为保护自我的力量。
  5. 优先自我需求: 认识到你有权在必要时将自己的需求置于他人之上。
  6. 尊重身体主权: 学习欣赏、珍视并尊重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坚定地保护它。深刻理解你有权对不想要的触摸和性暗示说不,并有权自卫。

理解创伤重演的复杂根源——从破碎的自我认知、扭曲的关系模式到失效的生存策略——是打破再受害循环的基石。通过有意识的觉察、专业的支持和持续的自我赋能力量,受害者完全有能力挣脱枷锁,走向安全和尊严的生活。改变虽不易,但希望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