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一场典型的俄狄浦斯三角冲突
文学和艺术表达的故事内容就是某种社会的集体潜意识,也是人们内心状态的一种写照,把它作为一个故事写出来,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如何处理内心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态度。
故事,是个人内心三角关系的外化: 作者内心的三角关系是什么样的,就会在故事里把这个人物塑造成什么样的性格形象。
造反者、统治者和权力宝座的三角关系: 统治者和造反者都在争夺权力宝座。权力宝座实际上就像三角关系里的妈妈;统治者是既得利益者,已经跟权力结盟了,形同“夫妻”;造反者是后来出现的,就像儿子。这样就会出现统治者和造反者内在心理上、心劲儿上的博弈,也体现了各自的心理、性格力量的较量。
宋江是纠缠在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人 他上了梁山做了头领,又在反复思量怎么招安,认为诏安是给大家谋一个好的前程。所以读者眼见他做事总是矛盾来犹豫去的。这种性格特征有点像强迫症。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释之一就是处在三角关系的俄狄浦斯冲突中没有顺利渡过,纠缠在冲突之中,导致内驱力不能得到满足而退行到前俄狄浦斯期,固着在相对满足较好的肛欲期,形成与权威之间的对抗,表现为控制与服从的冲突特点。所以宋江是一个沉溺在三角关系冲突中的人,心理状态并没有完全从俄狄浦斯情结中突围出来。他一方面想造反,另一方面又想招安。他不能做一个清晰的决定,既不能独立,又不能离开,一直纠缠在三角关系中。
用俄狄浦斯三角评估水浒人物性格
- “怂管”:李逵性格中的偏执分裂 李逵的性格特征属于前俄狄浦斯期不完整的三角关系特征。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对待三角关系中的另外两个人时是一种断裂的态度,就是把好全部投在一个人身上,把坏全部投在另一个人身上。如果一个人成年后还具有这样爱憎分明、任性冲动的特征,就表明他存在人格障碍。李逵的防御机制是情感分裂,具有对待客体爱恨不能整合的分裂特点,做事待人态度鲜明并且执着。
- “不懂”:武松性格中纯洁美好的理想化自恋 这是一个典型的完美英雄形象,很让人喜爱。武松是很多儿童、青少年心目中理想的、纯洁的英雄。他的性格表现出的几个特点,都是一个自恋的人所需要的、完美的理想化自我状态。尤其对儿童、青少年来讲,这个自我理想化完美的形象非常重要,他会成为自我认同的良好榜样。
- “不敢”:林冲的性格是精神遭到阉割后的怯懦 林冲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性格特征,是被彻底阉割的性无能者的形象,也代表了被文化和社会规则彻底奴化了的人物形象。他是走投无路时被逼上梁山的,而不是自觉自愿地选择上山的。所以林冲是典型地被逼上梁山。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人格状态是彻底的服从者、彻底被奴化的人、彻底被阉割的性无能着。
- “不怕”:鲁智深性格独立、善恶分明、分寸得当 鲁智深是一位性格鲜明的英雄,是保持自我独立的人格特征,成功度过俄狄浦斯期冲突的成熟性格。他的自我边界明确,做事态度坚定,行为果断有力,同时具有妥协让步,处事讲究分寸、策略的特点。
“不近女色”:水浒英雄无法面对内心的性意识 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水泊梁山、整本《水浒传》所构建的群体英雄形象的底色是无法面对内心被唤起的性意识、性冲动、性感受。这群英雄好汉,从这一点上讲是多么的可悲可叹,而这份尴尬,何尝不是中国几千年来男性的悲哀和不幸啊!
“红颜祸水”:《水浒传》无法处理的与女性相关的内心冲突 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好汉英雄的定义是:他们需要保持纯洁,而性会让一个人受到诱惑,会让一个纯洁完美的英雄被玷污。所以性是危险的、可怕的、不应该有的,只有跟哥儿们在一起打打杀杀、吃吃喝喝,才是纯粹的、安全的。这表现出整个好汉群体处在前俄狄浦斯期,一种与性别没有分化的自体客体共生状态,大家相处像是孪生的关系。因为很难建立一种完整的,与活色生香的性成熟女人轻松相处的方式,让自己成为既有英雄的豪侠气概,又有儿女情长的温暖可亲形象,于是作者只能把女人的形象分开,角色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女人味的,和男人一样粗野的;还有一类是有女人味的,会让他们受到诱惑的。这说明在那个时代文化背景下,作者,还有大多数人是不能处理内心冲突,不能理直气壮地接纳正常的、有性成熟内涵的异性客体。更多时候用二元关系的方式相处两人关系比较容易,和母亲般的女人或者去性化的女人相处都比较容易。这些人像自己一样,或者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一部分,退行到共生状态。
“样板戏”里也在回避“性别关系”的话题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并不是说人们心理发展都停滞在了前俄狄浦斯期。没有性的萌动、欲望、冲突,而是说在当年的社会氛围、背景下,是不提倡、不赞颂、不宣传,也不让人们触碰和意识到与性相关的内在心理感受的情景。所以在故事中就不能设置这种故事情景,这样的情景也不会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感触。说明那个年代是相对比较保守、苛刻的,人们在看待人际关系时处在“阶级斗争的目光”之下,“亲不亲,阶级分”,人们如果是一个阶级的人,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就是亲人。如果不在一个阶级阵营里,就是“敌人”。所以在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阶级斗争意识”很强,这个“意识”是指一个人的内心,需要对人,即客体,有黑白好坏截然不同的态度,不能有模糊地带,不能动摇。这样我们就在文艺作品中看到,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比较简单明确,要么是敌人,要么是自己人。同志间可以亲密无间,这种亲密无间也不会犯任何错误,你我形同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形同母子关系。
那个年代拍出来的电影也很有意思,怎么体现漂亮女人的故事情节呢?如果有漂亮女人出现,往往这个女人都是女特务。漂亮性感的女人会唤起人们的性兴奋,这是可怕的,会让人犯错误的。但是又不能不让她出场,那就给她一个令人恐惧的女特务角色。潜台词是:美女的漂亮是吸引你的利器,漂亮背后就是要你命的陷阱,你不想死就小心点。
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也存在一个类似个体心理发展水平阶段不同的情景。有些时期社会群体可以有比较充分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表达,有些时期是不允许、不能够的,是前俄狄浦斯期两人关系的阶段。
社会发展是一种波动的状态,有些阶段,人们对性的态度不严肃、不认真;有些阶段却过于苛责、刻板。近几十年,在性的态度上,似乎又变得宽容,甚至放纵。而人的内驱力不只是让其恣意泛滥,在健康发展的趋势上是需要被去性化、被升华、被自我功能节制的。内驱力既不能被压抑、否定、歪曲,也不能荒淫、糜烂、肆意横流。在对待性的态度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一个起伏波动的过程,值得我们个体和群体深思。
我们学习精神分析,并不是让内驱力变得肆无忌惮,而是需要接纳、肯定、欣赏、爱惜,同时对自己本能的部分基于保护、节制、妥协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