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谨慎“还是”骄傲自豪“,取决于阉割焦虑
阉割是一种象征性的比喻,它既是生理器官遭受创伤的描述,也是心理优势遇到打压的含义,还有着精神气概被摧垮的象征意义。一个人在自己内心如何涵容处理这种阉割焦虑,与如何在行为处事方式上驾驭竞争的分寸是表里一致的关系。有些人是自己内心敢于胜利,所以就会理直气壮地轻松取胜,有些人却是因为“妇人之仁”“书生之见”而贻误战机,还有的人则是因为凶残狂暴而玉石俱焚。
阉割焦虑的三重含义
- 阉割是关于一个人生理的、躯体的创伤。这种创伤既可以表现在性器官上,也可以表现在身体其他部位上。
- 阉割与一个人性别身份的认同有关系,与他心理上的性别优势被剥夺有关系。
- 阉割与一个人的自恋、自我价值、自尊受挫有关系。
精子是一种封闭的自体抗原,在正常情况下精子生成后直接经过输精管排出体外,所以精子在这个发育过程中是不接触血液的。精子会被血液系统误以为是一种外来物质,所以精子一旦进入血液,会被血液识别为异体抗原,因而会对其发生免疫反应。
如果在咨询中遇到一个人因为担心身体受到伤害而感觉恐惧,往往意味着俄狄浦斯阉割焦虑被激活。
严重阉割焦虑的心理意义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理与心理性别身份一致性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另一部分是心理上自尊、自信、自强的性别优越感被剥夺,自信和自豪被摧毁、被碾压,甚至垮塌。
阉割可以发生在生理上,但并不一定导致精神上、心理上被阉割。而有些人虽然生理上是健全的,但是在精神上,心理上却做不到有自信、有自尊、有志气。这提示我们要从俄狄浦斯的阉割焦虑角度去看待如何建立自信、自强的品质。
自我理想化的需要有时候会让个体遭受重创,这种重创也许带来的不是生理上的伤害,而是心理上的伤害,遭受自我阉割的挫折。
关于管教孩子的分寸问题,关键是看你打孩子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内在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打孩子是坚定、清晰、明确的,甚至不惜冲突来告诉孩子边界在哪里,这样打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他的父母为他操心、担忧、恐慌,但是没有效果,父母的好心被当作了驴肝肺。这个“没良心”的孩子父母也不能怪罪他,因为在他的的内在世界,充满的就是被客体虐待、拒绝、伤害的体验。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的客体、陪伴者,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心规则的人,孩子需要内化父母的一些规则。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态度实际上是很复杂的,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单一的行为本身所能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