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从小缺爱的人,如何让爱慢慢流向自己?

本文整理自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从小缺爱的人,如何让爱慢慢流向自己?
为什么越缺爱越得不到爱
-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简而言之:就是积累优势,赢者通吃。
缺爱的人,总是渴望能从外界得到爱和关注,重点会放在别人身上,反而忽视了爱自己和自我成长,同时也有可能让身边的人感到压力太大而远离;而不缺爱的人,知道如何爱自己,精神世界比较富足,有饱满的能量去爱别人,而且不会让别人的一举一动影响自己的情绪,这样关系就得以健康发展。
- 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
是指视觉场景中的某些变化并无被观察者注意到的心理现象。
简而言之:通常情况下容易被我们注意到的大的变化,我们却没有注意到。比如,人收到一个需要解决的任务,会立即关注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头脑只会选择与达成目标直接相关的信息。
当缺爱的人想被爱,就只关注别人有多被爱,自己有多不被爱,没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很多东西。比如,别人也有不被人喜欢的时候,但被他选择性忽视了;或者自己也有被人喜欢的时候,却当做没这回事……这种变化盲视,让缺爱的人陷入不被爱的痛苦里。越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就越得不到爱。
“变化盲视”在亲密关系中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念头上:
- “我不值得被爱”。关注点总是放在一些不具体、很抽象不落地的问题上,比如:男友更爱我还是他前女友?男友父母给我发红包,是真的喜欢我还是做做样子,我和他的关系到底经不经得起考验?等等。这些抽象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无法证明自己是被爱着或值得被爱的,会导致自卑感。因为这份自卑,哪怕有很多优点,也总害怕自己不被爱,给恋人一种疑心重、阴晴不定的感觉。
- “我随时会被抛弃”。既不敢进入关系,害怕迟早会被抛弃;又在进入关系后患得患失、搞得自己很不安,让伴侣压力很大。心里有很多“我会被抛弃”的恐惧,这让在谈恋爱时,总是拼命去找对方不会抛弃自己的证据((注:这一点存疑,待补充))。从而忽略了双方相处到底融不融洽、适不适合等关键因素。
- “他/她是我唯一的依靠”。过度放大感情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而忽略了其他关系的重要性。比如在感情中没有感受到被爱,就感觉全世界都不爱自己。很多时候人们嘴上说渴望被爱,通常指的是两性关系里的爱,而身边人(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付出和关爱、善意和支持总会被无视。
不必执着追爱
爱情,更像是幸福之路上的风景,而不是归宿。
阿德勒在《理解人性》里。总结了一个人在关系中表现的底层逻辑:个体所有的心灵活动,都是在坚持不懈为实现一切愿望做准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必为单一的愿望,做单一的努力。)所以,我们在信念上要有所改变:
- 找回对身体的感受,练习爱自己的能力。人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困境,培养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阿德勒)
- 牢记“我需要一段好的关系,而不是需要你”。

如何让爱慢慢流向自己?
总的来说:缺爱的人,不一定真的没人爱,也可能是不够爱自己;而不缺爱的人,不一定人见人爱,但内在相对充盈。把自己从“不被爱”的泥潭中捞出来,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真正的处境。当一个人不轻易陷入“变化盲视”,具备全局观,自然能够看到:四面八方都有爱自己的人。
- 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区及其他社会网络的不同类型的支持。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除了爱情外,其他好的关系,同样拥有治愈一切伤痛的魔力。家人朋友对我们的爱,小猫小狗对我们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都足够支撑我们。
- 逐步减轻焦虑。 “正念冥想”等。((注,关于正念冥想,将单独开设专题讨论。))
- 善待自己和他人。 钱和能量都会自然流向内心富足且慷慨的人。少索求爱,多爱自己,富养自己,自然会有更多的钱和爱流向你。